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方確指》勸母念佛乃大孝

  《西方確指》勸母念佛乃大孝

  菩薩示陸定息偈曰:“親近老成,莫狎惡少,君子上達,汝曹當效。勸母修行,是爲大孝,必誠必敬,遵菩薩教。”複示曰:“回去向爾母親,諄諄切切,勸她至心念佛,求生極樂。即不能素食,莫勉強她,但不可殺生。她若肯歸向彌陀,自斷血肉。此是世間第一等孝行,汝宜勉之。”

  請掀開文本第四十叁頁。請看第五十五段:勸母念佛乃大孝。勸勉母親念佛乃是孝中第一等的孝行、大孝當中的大孝。覺明妙行菩薩對陸定息居士做了一個開示偈,這八句是非常重要的開示。“親近老成,莫狎惡少,君子上達,汝曹當效。勸母修行,是爲大孝,必誠必敬,遵菩薩教”,那麼這八句我們看看。第一句“親近老成”,就是親近善知識。這“老成”就是指閱曆豐富、對世間人情非常練達、道心很堅固的人。那麼修行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就好像你迎著吹過來的風:那個風是從栴檀林吹拂過來,就是香風;如果風吹過的是一片垃圾地帶或者茅坑廁所,它風就是臭風。就好像衣服放在有香味的地方,這個衣服也沾了香味;放在汙穢的地方,衣服也很髒穢。人跟什麼人接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一定要鑒別善惡的情況。

  那麼親近老成,我們從袁宏道寫的《西方合論》裏面看到,他提到要親近善友,善友區別有十種。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十種,我們親近能得利益。第一種是山林閑適之友當親近,就是住在山林裏面閑曠的善友應當親近。爲什麼呢?由于他能夠止息我們躁妄的心。第二是嚴持戒律的善友應當親近,他能夠淡泊我們五欲六塵的欲望。第叁種,智慧廣大的善友應當親近,由于他的智慧之言能夠拔我們出迷惑的誤區——從迷津裏面拔出來。第四種是總持文字的善友當親近,就是對世間的典籍和出世間的典籍都能夠通達的善友要親近。爲什麼呢?由于他能解決我們種種修學上的疑難問題。第五種是寂寞枯槁的善友應當親近,寂寞——他安住在禅定的萬緣放下的狀態當中,他使我們所謂世間的進取心能夠平淡下來。第六種是謙卑忍辱的善友應當親近,他能夠消除我們的貢高我慢。第七種,直心忠告之友應當親近,就是有正直心、看到你有過失能夠直面相告的朋友。他能夠阻止我們種種的過失——朋友有責善之責。第八種是勇猛精進的善友應當親近,他能夠令我們快速圓成道果。第九種,輕財好施的善友應當親近,就是對財物看得很輕,喜歡布施的善友應當親近。他能破除我們悭貪的心。第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善友應當親近,就是有仁慈之心,愛護一切動物,爲了救一個動物、衆生的生命不惜把自己的生命獻出來的。這個善友應當親近,他能夠摧毀我們的我執、身見。

  一個善友他就能幫助我們降服這麼多煩惱,增進我們這麼多道業,所以修行人當求善知識。但是善知識也難遇,如果沒有這樣的善知識,那就幹脆自己獨處,自己成辦自己的道業。以佛像作爲導師,以經論作爲道侶。像其他的那些酒肉朋友、玩耍的朋友、爭強好勝的朋友、無事生非的朋友、貪愛繁華熱鬧的朋友都應該杜絕。就好像進入一個花園,沒有善知識就好像這個花園裏面沒有高貴的花,但是你也不要去種植臭草——你如果親近那些惡少。惡少跟老成的德行正好相反。“狎”就是小人之交,就是很濃厚的情意。等你有勢的時候,他非常親熱;等你失勢的時候,他理都不理你。然後之間有很多利益上的交換,相互的吹捧,結黨營私。這些都絕對要杜絕。如果你親近這樣的惡少,就是種植臭草,對賞心悅目沒有一點好處,徒然增加了很多的汙穢情況。所以我們看一個人人格怎麼樣,實際上也看他交什麼朋友:他常常跟他的朋友在一起,也相互受影響。所以這裏就提出一個原則:要親近老成之善知識,莫要輕易接近那些惡少。

  “君子上達”。這是孔子的一句話: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上達是什麼呢?“上”就是根本的意思,做人的根本就在道德,就在仁義。所以君子舉心動念、行爲造作都是依于仁,據于德,志于道。這就是上達,超越了世間那種名利的追求。那小人正好相反,他是下達,“下”就是末。不是根本,是枝末。枝末是什麼?就是財——金錢、利益。小人一天到晚就想到怎麼賺錢——賺大錢。見利就忘義,所以就搞成了很多的圈套、機心。人間的悲劇、社會的災難都是這些“小人下達”不擇手段所導致的。所以一個學佛的人一定要學“君子上達”。勸陸定息居士以及與會大衆,應當效仿君子的行爲。除此之外,還要勸勉母親修行。母親對我們的恩德最大,不僅在世間要關心、贍養她身體的需要,更要注重她精神上、心性上的解脫。最大的利益就是了生脫死,往生極樂世界,圓成佛果。要勸母親修行淨土法門,這就是大孝當中之大孝。

   無論是自己修行還是勸他人修行,它的過程必須要誠敬——“必誠必敬”。我們無論是儒家的君子提出存誠主敬——誠以待人、敬以處事,還是我們佛家曆代的祖師大德,都特別強調“誠敬”二字。這個“誠”就是心性上不二的心體;這個“敬”就是誠的表現形態。淨土法門尤其重視“誠敬”二字。有誠敬才能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感應道交,就能感通佛力:當生獲得現世的利益,臨終蒙彌陀願力加被,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誠敬,大家注意看《印光法師文鈔》,它處處談這一點。印祖曾經有一段開示說這個誠和恭敬:這兩句話舉世之人都知道;但是爲什麼要誠和恭敬的道理,舉世之人都不明白。印祖說自己由于罪業深重,出家以後就希望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所以就常常尋求古德的修行:他們是怎麼修持的,作爲自己的榜樣。這樣的出入經典——《高僧傳》了解之後,才得出個結論。結論是什麼?就是:誠與恭敬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修道,你什麼最高的秘訣?”“秘訣就是誠和恭敬,沒有其他的秘訣”,印祖說,“我幾十年修道的經曆就發現了這個秘訣。”所以就常常跟有緣的修行人談這個事情。所以常常有一段名言:佛法利益當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如果沒有恭敬,雖然修善業,能得一點遠因,但是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也。不斷地談誠敬問題。比如對叁寶的恭敬:你看到佛像,就像真佛在面前;看到佛經,就好像佛在親自給自己講經說法,不敢有一念的懈怠。不像你看佛經——像看世間的武俠、言情小說似的,那就是亵慢之罪。把佛經放在很髒亂的地方,對佛像也顯現不出恭敬。今天也有居士提問: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就是下氣——就是所謂放屁,控製不住怎麼辦?這實際上也跟恭敬有關。如果你高度的恭敬心上來,你敢在佛堂裏面放屁嗎?它還是恭敬心的問題。這個東西,跑到外面也來不及,你可以屏住氣,向上提一提。古人本來:放屁就被斥放肆,放肆的人才會這樣——沒有恭敬心。處處表現恭敬,實際上這種誠敬它能開發智慧。每個人都有佛性,他多生多劫的業力可能根機鈍一點,或者根機利一點,實際上他在修道的過程當中都能夠轉變過來。一個鈍根的人,如果他有誠敬心修學佛法,他的進步也將會很快;一個利根的人——有智慧的人,如果沒有誠敬,他也慢慢的沒有作爲。所以一個修道人能不能有成就,還是要在誠敬當中去判別。

  大家看,有個公案,就是倓虛老法師寫的《影塵回憶錄》它裏面談的一個例子——谛閑老法師的徒弟。倓虛法師也是在谛老那裏學過叁年的——學天臺的。一個叫持律法師的,談這個人,很有意思。這個持律法師,他的外號叫曬蠟法師——曬蠟燭的法師,原來是住在金山,在那兒坐禅堂當香燈師。一般叢林到六月初六不要曬經嗎?當時有一個小侍者——因爲他可能人比較笨,比較愚癡,這個小沙彌就跟他開玩笑,就戲弄他,說:“大家都曬經了,你的蠟燭也快長黴了,你的蠟燭還不拿出來曬一曬啊?”這個持律師說:“哎,這個蠟燭還能曬嗎?”那個小沙彌:“蠟燭怎麼不能曬呀?曬了就不會長黴呀!”他一聽:“好!好!好!”他把一壇子蠟燭端到外面,放到牆角下,一根一根擺好曬。經過中午這一曬,把油都曬化了,就剩下蠟燭的芯子。他到晚上收這些,還以爲這是正常現象,就用刀子一塊塊起出來,又放到壇子裏面。他以爲曬蠟應該是這個樣子,也還挺高興:“今天我把蠟曬了,做了一件好事。”

  第二天上殿,維那師叫他點蠟燭。他就把那個壇子裏面的蠟燭——曬成像餅一樣的,都拿出來,把那個燈芯子放在上面。維那師說:“我們不是有一壇子好蠟燭嗎?你怎麼拿這個?”他說:“這就是好蠟燭啊!我昨天曬了哇!”這個維那師一聽就知道,就說:“哎呀,這個人太愚癡了!被愚弄了都不知道。如果打香板吧,也沒有意思——也太不值。”這個維那師第二天就當著大衆的面說:“持律師,像你這樣大智慧的人,坐在這個禅堂裏面當香燈師參禅,這太屈才了。現在溫州頭陀寺谛閑老法師正在辦班培養法師,你應該到那兒去學法作大法師,以後利益人天,宏範叁界。到時候等你成功了,我來給你當維那。”大家下面一聽,就知道這個維那師要起他的單。大衆一看,竟然維那師當面都要起他的單,大家也附和:“是啊,持律師你這麼聰明的人,這麼大智慧的人,以後當大法師好哇!”大家都糊弄他,糊弄得這個持律師笑眯眯的:“大家都說我很有智慧,那好哇!那我就去學教哇!”大家趕緊把他的衣單綁好,當下就要他走了。

  他也不知道,傻呵呵的背上那個架子就到了頭陀寺。頭陀寺客堂一看他那個粗笨的樣子,就問:“你從哪兒來啊?”他說:“我從金山來。”“你到哪兒去啊?”“我就到這裏。”“你到這裏幹什麼?”他說:“我們那邊說我有大智慧,讓我到這兒學教,混飯叁界。”“宏範叁界”,他說混飯吃的“混飯叁界”。這個知客師一看他樣子,就知道這是一個活寶。一個“寶貝”…

《《西方確指》勸母念佛乃大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