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修淨土詩》第一、第二首

  《勸修淨土詩》第一、第二首

   好,我們先看第一首,請看詩文。“我教原開無量門,就中念佛最爲尊。都融妄念歸真念,總攝諸根在一根。不用叁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如來金口無虛語,曆曆明文尚具存。”先看這一首。我們中國是一個詩教的國家,一部《詩經》表達著我們上古中國人的這種高雅的情懷:以詩歌——理性的方式,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懷。這種詩歌的文體,對于淨土宗境界的表達是非常合適的一個體裁:淨土宗就充滿著詩情畫意。所以曆來的祖師大德常常創作一些詩句來表達自己修行淨土法門的情懷。好,這八句,看看。“我教原開無量門”,“我教”就是指釋迦牟尼一代時教,推究它的原始要終,它開顯了無量法門。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說諸佛如來示現在這個世間的本懷——一大事因緣。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出興于世:唯欲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知,就是佛叁種智慧圓滿;見,就是五眼圓明。一代時教無非令衆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知佛見。開了佛知佛見,就了脫輪回了,就契證了自性本具的如來藏了。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讓我們就路還家,回歸我們的自性。那麼在這些法門當中,念佛一法是特別法門。如果說其他的法門都要靠自力修戒定慧、斷惑證真的話,念佛一法是仰靠佛力,先帶業往生,後圓成佛果。如果上根利智,在這個世間也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證得圓通常。它是叁根普被的。念佛一法,“念”就是我們當下的這種始覺,“佛”就是果覺。念佛一法以信心作方便,來解決輪回問題、成佛問題,它非常快速。在一切法門當中,它最爲尊貴。這尊貴跟叁乘的佛法相比:叁乘的佛法修行就好像要考取功名,從低級官員開始做起,而做來做去,做到最高無非做個宰相;但念佛一法,你做如來的、阿彌陀佛的子孫,就等于投到皇宮裏面做王子。他的種性就非常高貴,這就是他的尊貴。

  然後,念佛的方法是從當下這一念下手。這一念是虛妄的——起念皆妄,但是阿彌陀佛名號是清淨的——至極清淨的境界。我們的妄念無量無邊,天眼來看都看不清楚。那麼現在我們也不管妄念多少,你只要提起這句六字洪名,就能把所有的妄念都消融在這個大冶洪爐裏,洪爐高溫當中所有的片雪都會融化:都融妄念歸真念。所以有時候表明念佛就像“獅子出窟,百獸潛蹤”。在六根當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攝到一根裏面,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見大圓通。就攝在阿賴耶識的見分上——就是一精明。攝到一精明裏面,使六根攝住,不向外追逐六塵;沒有六塵的追逐,中間就不産生六識。所以你攝在一見分裏面,你就離開了十八界。它就有它的超越性。這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好,你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全攝佛功德爲自功德,那麼阿彌陀佛果地上無量的功德轉化爲我們自己的功德,你就是驟然富貴:窮子得到了一筆大的遺産,就不要自己去辛苦的修行。一個修行人從他初發心到圓成佛果,一般從通途來說,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福德、智慧修行。但如果你能夠修行念佛法門,以信願感通佛力,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爲自己的功德,就不要自己再進行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了。這就是“不用叁祇修福慧”。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就能出乾坤。“乾坤”是天地,就是生死輪回——叁界。好,那從通途的教理來看,要出叁界一定要斷見惑、思惑。見惑的八十八使、思惑的八十一品,如果有一品沒有斷,都出不去。那這個過程動經多少劫!要修種種的方便,要四禅八定,還得要修九次第定,斷盡之後才能夠出乾坤。這是靠自力——如螞蟻上高山——的難行道。那麼淨土一法以信心爲方便,只要念這六字,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我們的神識一在這個蓮臺上,就彈指間、一念間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叁界裏面,他就跳出五行,跳出叁界。這就出乾坤,這就是易行道。

  這樁事情一般來說,很難相信的。如果你一品煩惱都沒斷,怎麼能離開叁界呢?那淨土法門就是:你是個業障深重的凡夫,一品煩惱沒有斷,但是你具足信願持名,感通佛力就能夠出叁界。這在道理上有時候不一定說得很清楚,但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金口所宣——處處宣說這個難信之法。佛是成就大慈悲之人,佛是一切種智者,佛無量劫以來不會說一句假話,所以他處處宣說的這個法門的殊勝,也絕對不會打诳語。那無論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只要兼帶宣說淨土的經論,都明明白白的把這句“不用叁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的意思,表達得非常的明晰。這個經典還存在,大家都可以去看得到。這個聖言量是值得我們仰信的,雖然目前靠我們淺陋的知見還不能理解。但是佛從他大光明藏流現出來的淨土的智慧靈文,就是我們末法衆生出離生死輪回的一條康莊大道。

  念佛法門最爲尊貴,所以念佛的行人也最爲尊貴,是人中分陀利華。釋迦牟尼佛都把信願稱名的人稱爲佛的親善友。都把真正念佛人稱爲善友,那觀音、勢至也是以友道相稱——觀音、勢至爲其善友。我們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但是能夠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諸上善人”都是等覺菩薩,我們可以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把手同行。就在阿彌陀佛大平等的願海當中,我們這些凡夫跟那些諸上善人也是平等平等。諸上善人具有叁十二相,我們一去,也有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紫磨真金色;我們一去,也能有六種神通、種種的應化身。所以由于我們念佛,我們投生的地方是一個“王子”的種姓——最爲尊貴。大家今生能夠深信淨土法門,別忘了我們這種尊貴的身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獲得阿鞞跋致菩薩尊貴的資格。

  請看第二首。“一入西方境自融,雙眸頓覺翳銷熔。無邊刹土光中現,遍界真身象外逢。華襯玉欄紅隱隱,樹含金殿碧重重。色空泯合渾無寄,鏡像分明絕點蹤。”好,請看這首詩。這首詩屬于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在淨土的經典當中,釋迦牟尼佛在開始總是要詳細的介紹依正莊嚴。介紹依正莊嚴的目的,是讓與會的大衆産生信心。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是阿彌陀佛願心流現、萬德莊嚴的,同時也是一切衆生介爾心性當中本自具足的。但我們本自具足的莊嚴呢,被深深地迷失、汩沒在我們深厚的煩惱、分別裏面,曠劫以來跟我們非常地疏遠。這就是“舍父逃逸”呀,逃逸得很遠,就不知道我們當下還有這麼一份莊嚴的無盡藏。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果地上的展示,是有效開發我們因地莊嚴的強緣——增上緣。

  我們來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要了解,實際上就在觀察我們當下一念的心。依正莊嚴全體就是涅槃常、樂、我、淨的展示,就是佛性,就是一真法界。所以對西方極樂世界的觀察,就是對實相、對法性、對一真法界的認知,對我們自性的認知。它在我們衆生的心內,不在心外,是本有的家珍,我們先了解這一點。從觀想的效果來看,由于它是一個法界的廣闊境界,如果觀察,就能夠開拓我們狹小的心量,把我們本具的性德給彰顯出來。所以了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對我們修行淨土法門,無論從信心層面,還是心性的提升層面,都有甚深的價值。我們中國的淨土宗祖師,無論是寫論文還是作詩作賦,都會對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有種種精妙的描述。這些祖師證到念佛叁昧,所以他們所展示的是現量的描述,與淨土經典佛所說的是無二無別的。

  好,這首詩講到,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只要信願稱名,仰靠佛力,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們在極樂世界彼土是什麼樣的覺受。“一入”,只要一心稱名,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好,“境自融”,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的境界就能夠法爾自然的圓融起來。“境自融”是什麼意思?全體的外境就是我們心性的表現。心土不二,心土一如,這就是“境自融”。而外境也是由心回轉。那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一個勝妙、光明、由彌陀願力彰顯的刹土,就能夠打開我們的心量,伏滅我們的無明。于是“雙眸”——這個雙眼——就頓然覺得眼翳銷熔了。在心性上,我們說衆生的顛倒就是由于我們的“眼睛”有病。好像一個月亮,由于眼睛有翳,或者看不清楚——朦朦胧胧,或者把一個月亮看成兩個、叁個,或者一種顔色看成了其他的顔色。眼睛有病,才會這樣的。那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眼根的這些顛倒——都是分別煩惱出來的——由于彌陀的光明加持,斷除之後,我們就頓然恢複了眼根的清淨。如果是佛的眼睛的話,那就是五眼圓明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都具足。那具足佛眼的話,就對宇宙法界的真相了了明白,不再像原來一樣的顛倒——銷我億劫顛倒想。我們都是迷惑顛倒的衆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種顛倒的狀態就恢複了正常,不再顛倒。

  好,當我們眼根的功德現前的時候,就能見到無量無邊微塵數的刹土。這些刹土都是在光明裏面顯現。這光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景物都是珍寶合成的,每一個珍寶都有光。因爲它的透明度高,非常的潔淨,所以這個珍寶放出的光就把他方世界無量的刹土都能映現出來。這就是我們講的生物全息。你在一個局部可以看到全體;在一法裏面可以看到多法;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可以看到廣袤的空間。所以這樣一個法性的光,就能夠現出這個奇妙的境界。于是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本土的地面上、牆壁上、樹枝、樹幹上,都能夠看到他方世界所有的刹土境界。這是“無邊刹土光中現”。

  好,遍法界的阿彌陀佛的真身也相逢了。阿彌陀佛他的法、報、化叁身:他的法身、報身可以在極樂世界——法身也遍一切處,但是應化身隨衆生的因緣作示現。整個法界當中無量微塵數的刹土,都有著阿彌陀佛的應化身。當我們的慧眼、法眼、佛眼具足的時候,我們就能見到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刹土、無量無邊的顯現的身相光明。“逢”,就好像父子相逢…

《《勸修淨土詩》第一、第二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