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淨土詩》第十一、十二首
第十一首。“彼方殊勝事無窮,依正由來總不同。鏟盡青山鋪碧玉,收幹滄海出虛空。法音自演風柯裏,妙義頻宣水鳥中。諸佛衆生同一體,互相周遍盡圓融。”
好,先看這八句。詩歌表達的意境具有它盡善盡美的神韻,包含著淨土典籍傳達的極樂世界的信息,以及省庵大師修行念佛叁昧的自身體驗。“彼方”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它一一的莊嚴富麗輝煌,森羅萬象,窮微極妙,極爲殊勝。縱然是天人用天眼通,也觀察不盡西方極樂世界那無盡的莊嚴啦!爲什麼這樣的依正事相無窮呢?是由于阿彌陀佛的願心無窮,是由于如來藏的性德無窮,把如來藏性顯發出來的事相也是無窮的。依報莊嚴就是我們生存的環境,叫器世間。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是指有情的衆生。那依、正是不二的,依報是從正報裏面流現出來的。既然是從正報裏面流現出來的,一切宮殿、樓閣、寶樹、池水都是心性的彰顯。所以依、正莊嚴從它的源頭上來看是一體的,從行布上來說又有它的差異之相,這叫“依正由來總不同”。
“鏟盡青山鋪碧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山。阿彌陀佛的心是平等的心,所以由平等心所顯現的地面也是地平如掌,沒有高山峻嶺。由大地的這個平展,就能感知到阿彌陀佛心的平等。這就“鏟盡青山”,離開那個高低的差別。然後地面上鋪的是碧玉,這種玉是最好的玉。西方極樂世界有時候是指黃金爲地,有的是白銀爲地,有的是琉璃爲地,有的是碧玉爲地;有的地面是一寶爲地,有的是二寶、叁寶乃至七寶爲地,乃至無量的衆寶合成爲地面。就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是土塊、砂礫的地面。而且這個地面既然是珍寶的,它非常透明,能發出它的光亮。就能看到地底下是什麼東西。地底下又有七寶的金幢擎著這個地面。金幢呢,又是種種珍寶合成的,也有種種光和色。所以地面的光和地下的光交相輝映,就像百億個太陽的光合成在一起那樣的熾盛。這是表達極樂世界地面。地面上沒有滄海,茫茫無際的滄海,極樂世界沒有。這就叫收幹滄海的水。“幹”,幹了,都是七寶的地面。如果有水,它叫七寶池八功德水。那爲什麼要收幹滄海呢?因爲茫茫的大海對一個人來說,他不能把握。這個大海,不了解它,就會産生恐懼、不安。阿彌陀佛的願力要給一切衆生安樂,要讓一切衆生離開恐懼。所以要把神秘莫測的、未知的滄海這境象消失掉,然後顯現成非常溫馨的寶池德水。能夠讓往生者去沐浴,而且又有種審美的生態——點綴環境美好的價值。收盡滄海襯托整個虛空的莊嚴。虛空它具有寶網來裝飾,寶網有種種的鈴铎,風吹鈴铎就發出微妙和雅的音聲。這些莊嚴虛空。
極樂世界地面有種種的蓮華、種種的寶樹。“七重行樹,七重羅網,七重欄楯”。又有徐徐吹來的風。風又是從摩尼寶珠的光明裏面顯現出來。那個風不遲不疾,而且溫涼適度。吹過來呢,能夠讓人得到一個很高的覺受,能夠伏滅無明,能夠讓人獲得快樂,就像比丘得到滅盡定的快樂。滅盡定是什麼快樂?就是阿羅漢得到九次第定的那種禅定快樂。所以這個風是實相的、法性的風。風爲什麼從光明裏面顯現出來?風和光有同一的體性,就是它們的彌漫性、動態性。這個風就是光,有時候我們贊歎一個人說:“你最近很得意,很風光哦!”風、光擺在一起,是同質的。所以這個風是光顯現出來的,它就是智慧,就能伏滅無明。
好,那風有智慧之相,這裏面就顯現出:風吹到樹葉的聲音、鈴铎的聲音,還有虛空樂器能發出一種音聲,這些音聲由這個風來鼓動,它不是一般好聽的音聲而已,它是法音——講經說法的音聲。就從風吹著那個寶樹的枝幹、樹葉裏面顯現出來——演奏出來,而且叫“自演”。爲什麼叫自演?“自”就是自然的意思——無作妙用,不需要人去演奏,也不需要人去譜曲和指揮。它是法爾自然的無作妙用,顯現了這樣的法音。而且隨順往生者的根機:你想聽什麼法音,就能聽到什麼法音;你不想聽,也寂爾無聲,也不會有聲音。而且聽這個法音跟你的根機正相符合。在淨土經典我們會了解到,這些風吹的法音,包括百鳥的音聲,都能讓聽聞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那麼念佛、念法、念僧回到自性的一體叁寶,這個一體叁寶的契證得到理體叁寶、五分法身的功德。
好,西方極樂世界全體是一個法音流布的世界。不僅是正報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以及這些大菩薩們在講經說法,現在這裏顯現的:就是依報也在講經說法。風吹樹葉的聲音在講經說法,還有那個鳥講經說法。那個鳥從哪兒來的?《阿彌陀經》特別證論這個事情。我們不要以爲這是真實的畜生,這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是從摩尼寶珠的光明裏面顯現了種種五彩斑斓的種類豐富的鳥:鹦鹉哇,迦陵頻伽呀,共命之鳥哇,白鶴呀,這些。好,這些鳥它發出的聲音也在講經說法,甚至說出大乘、圓頓的不可思議的法義。這就是“妙義頻宣水鳥中”。這些都很奇特,也是阿彌陀佛願力當中以種種善巧方便,令往生者聽聞佛法能夠淪肌浃髓。
我們從經典當中知道,諸佛菩薩爲衆生講經說法,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體現爲四悉檀因緣。佛不是說:“我想說什麼,我就說什麼。”佛講經說法是要應機的,一定要觀察衆生的根機去講。這觀機逗教,就要體現四悉檀。“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的意思。有四種普遍布施的方法,這些方法就是: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如果我們在座的有弘法志向的人,要了解四悉檀是什麼意思。你不了解四悉檀,很難把佛法講得契理契機。那麼四悉檀中,世界悉檀就是要令衆生歡喜。世界——在這個時空態裏面,有它的認知程度,有它的情感體驗,有它的局限性。你要順著這種世界的衆生的根機去說,說的目的是讓他生歡喜心。這第一。比如,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你要滿足世間的欲望,也給你滿足。滿足衆生世間的需求,就能讓他生歡喜心,讓他生感恩心。你以後再跟他講佛的智慧——第一義谛,他才聽得進。如果你一上來就跟他講諸法的空性,一切無常、無我,他一下子聽不進啦!“哦,我的家親眷屬這麼重要,我的事業這麼重要。”讓他一下子怎麼能空得了呢?空不了沒關系,你想得到這些,也給你傳授得到這些人天福報的方法。一定要有世界悉檀。第二呢,就是爲人悉檀,要引發他的善根——善業的種子。第叁是對治悉檀,知道他的煩惱在什麼地方,對治他的惡。第四,導歸到第一義悉檀。
好,你看阿彌陀佛施設這些:這個微風徐動啊,百鳥偕鳴的法音,就是四悉檀這種因緣的具體體現。比如說,我們凡夫就有一個習氣,喜歡這些鳥——蹓鳥,喜歡這些丹鶴,喜歡這些鹦鹉。那既然喜歡,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順著你喜歡的心情,來變化你所喜歡的鳥。“我天天喜歡這個鹦鹉,到西方——死的時候,可能還有點遺憾。我喜歡鹦鹉,離開這個世間可能就沒有辦法去玩鹦鹉了。”結果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看,哦,那個地方也有很多鹦鹉。他就高興了,這就令其歡喜——世界悉檀。好,進一步,一般我們這兒的鳥是一個畜生,生命的層次、境界是比人低的,但是那裏的鳥竟然能夠講經說法,能夠講得很好。哎,能夠使聞法的人生起善根,這就是爲人悉檀。好,那一般我們對鳥都有一種優越感,對鳥生起下劣之心。現在一看,鳥都講經說法,自己就不敢看不起鳥了。甚至還會生慚愧心:“我都不如鳥!”這就對治分別心。鳥能順著往生者心意講經說法,你就馬上覺悟到這個鳥是什麼。鳥就是阿彌陀佛。讓我們覺悟:法身平等,一切衆生乃至于鳥也都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也都通過他的修德能夠展示如來全體的功德。這就是第一義悉檀。
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往生者一聽鳥講經說法,馬上他能夠契入到諸法的實相。那麼這裏面真是代表著:阿彌陀佛太慈悲了!他慈悲到知道往生者的心意。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講堂:阿彌陀佛在講堂講經說法,那麼一些大菩薩也在自己的宮殿開設法會。一般的往生者到了佛菩薩面前,他都很恭敬,很嚴肅;但是嚴肅久了,覺得不自在。如果換一個鳥在講經說法,可能他就采取一個比較舒服的姿態。哎!他在一種輕松、舒展的狀態當中,更能聽得進。當然大部分衆生都能夠很恭敬、很嚴肅地去聽。但是也有部分衆生不希望在很嚴肅、很莊重的環境當中,而是在水邊、林下。“我坐著聽也可以,經行聽也可以,甚至躺著聽也可以。”哎!他有這個習性。順應衆生,只要他能夠得到法上的利益。我們體會“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就是這個道理。
好,這一切勝妙的境界都能讓往生者體會到:自己跟諸佛如來同一體性。不僅有情的衆生同一體性,乃至依報的景物——寶樹、樂器、鈴铎、寶網,都是同體的,都是相滲互即的,都是圓融無礙的。于是西方極樂世界事事無礙的法界,也就是我們心性當中全體功德的妙用彰顯。透過這個事相悟證法性,大徹大悟,所以“互相周遍盡圓融”。這種事事無礙的圓融、時空的打破,也就是我們心性不可思議的德能現前。你去當下體認,就能夠契證甚深的無生法忍。
好,我們請看第十二首。“淨土因何獨指西,要令心念有歸棲。一門入後門門入,初步迷時步步迷。直就下凡階上聖,不離煩惱證菩提。蓮華勝友應相待,何日歸來手共攜。”
好,來看這一段。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微塵數的淨土,爲什麼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就獨獨地指向西方,要我們往生呢?這裏面要知道有多種因緣。這裏舉出一種,就是佛知道我們閻浮提衆生心思散亂。你標一個方向,讓他去一門深入,他都有可能這山望到那山高,今日張叁,明日李四:心思散亂。更何況你還指著很多的淨土,那就更是一籌莫展,一頭霧水。所以一定要指一個刹土。這是對我們根機而說。然而從淨土跟我們衆生的因緣來說,唯有西方極樂…
《《勸修淨土詩》第十一、十二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