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修淨土詩》第十四、十五首

  《勸修淨土詩》第十四、十五首

  好,請看下面。“人傳天竺是西方,天竺支那在足傍。莫向泥途分淨穢,休從火宅辨炎涼。叁千世界非吾土,萬億乾坤是故鄉。去去莫愁途路遠,不勞彈指見空王。”

  這裏提到我們佛教界一個流行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出在《壇經》。有人就問往生淨土的事,六祖慧能呢,他的宗門的作略是都要指歸本分的,指歸向上的。所以就談到:西方十萬八千裏,你只要戒除十惡、八邪就沒有十萬八千裏了;愚人願東願西,智人心淨土淨。談這些。六祖慧能講的沒有錯,法門施設他必須這樣做;如果是淨土宗祖師,他可能事相上要贊歎求往生。這裏一個是理上的指歸向上,掃蕩一切,指歸本分;一個是事相上一定要一往情深的執著西方求往生。這裏不能執理廢事,不能以禅宗的理念來掃蕩淨土的方法。所以針對這個來講,有人說:“西方在哪裏?就是天竺國。”但殊不知這個天竺——古印度,跟支那——支那就是我們中國,有時候稱爲震旦國,但是無論是印度,還是中國,還是震旦國,它都是在南瞻部洲。

  一四天下以須彌山爲核心,有四大部洲。我們這個地球就是南瞻部洲,有很多的國家都在南瞻部洲。都是相鄰的國家,你只要步行都可以到。天竺跟西方極樂世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所以要駁正這個觀點,千萬不要在這個泥途分淨穢:無論是印度,還是震旦國,都同時處在五濁惡世。五濁惡世就代表這個汙泥的道路。都處在這個泥濘的地方,你還分哪個是淨土,哪個是穢土。全體都是穢土!再放開眼光來看,釋迦牟尼佛所住持教化的一個佛刹叫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是怎麼劃分的一個概念呢?先是一小世界,一個小世界就是一個須彌山、四大部洲、六欲天,這就形成一四天下;一千個一四天下就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個叁千大千世界就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這個世界衆生活得很苦,但這個世界衆生還能夠忍得下來,叫堪忍。

  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的時候,示現八相成道。這是由于他無量劫以前作大悲菩薩的時候,曾經發了五百大願,其中有一願就是要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衆生最苦的時候過來。一切菩薩都發起不了這個悲願。就是那些發心比較猛利的、悲心比較重一點的菩薩,也最多發願人壽一千歲的時候,示現這個世間八相成道。唯有釋迦牟尼佛大悲心極爲勇猛,在人壽百歲的時候要過來。了解這個,釋迦牟尼佛一佛所化的這個叁千大千世界,都不是我們要住的地方。釋迦牟尼佛來到火宅當中,叫“驚入火宅之門”,唯一的目的:讓我們都遷移,不要再待在這個世界。這點一定要注意哦!現在有很多高談玄妙的說:“我要在這個世間建立人間淨土,建立什麼什麼……”佛這樣說過嗎?佛是要我們出離火宅喲!如果在人間就能建立淨土,那就不需要阿彌陀佛,也不需要極樂世界了。就是由于我們五濁惡世,人心越來越敗壞,世間的這種濁惡現象是每況愈下,一世不如一世,一年不如一年,才深切的感受到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重要性,西方極樂世界對我們的必要性。這一定要認識清楚。

  所以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是匆匆的過客,生命像石火電光,我們隨時面臨死亡。而且這裏衆苦充滿,飲苦食毒。由這樣的苦難來觀照極樂世界彼岸的快樂,我們就建立一個新的觀念:距離十萬億佛刹之遙遠的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的故鄉,這裏是一個苦難的客棧。所以我們要“去去”。“去”就是往生——趕緊,用兩個字“去去”,就是非常懇切地要往生。要往生,你也不要害怕路途很遙遠。有人說十萬億佛刹的西方那確實是很遠,也就是有十萬億個叁千大千世界。按我們凡夫的心量來說,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空間的廣袤——百億個銀河系,我們都沒有概念去想象。更何況還要乘上十萬億,距離很遠。這個距離的遠近,實際上跟我們的心量有關系。我們凡夫衆生由于我執、俱生無明,所以對這個空間、數量都非常狹劣。如果對于破無明的菩薩來看,這個空間實際上也很小。華藏世界海裏面第十叁重世界,那十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的刹土當中,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那又很近。

  現在我們距離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凡夫的感覺很遠。就是離我們最近的,只是登月計劃成功。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像美國、法國發射的太空探測器,想去尋找地外文明。它發放的信息過來都得要兩萬年,空間距離太大了。那麼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太空探測器的速度,也就是一秒鍾十六公裏左右,這個世間最高的速度是光速——光的速度。光的速度是一秒鍾叁十萬公裏。那就是用光的速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也要有相當的時間。那麼這麼遠,我怎麼能去得了?

  好,淨土法門又有一個大不可思議的奧秘。我們只要信願稱名,阿彌陀佛臨終接引,放光注照,就在光明當中,我們彈指間、一念間、屈伸臂間——非常短的時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朵蓮華就在七寶池八功德水裏面,從蓮華出來就能見阿彌陀佛。這個“空王”就是阿彌陀佛。天臺智者大師說:一個念佛人臨命終時,執持名號的那種如入禅定的心,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受生之心;念頭一動,就是生到極樂世界之時。動念,我們的神識離開肉體——這就叫我們身體的死亡,但是神識馬上就到了蓮臺上:因爲阿彌陀佛拿著蓮臺現前,或者觀音、勢至拿著蓮臺現前。我們的神識很快到蓮臺上,蓮臺馬上閉合。等你出來一看,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往生基本上是同時的,不隔陰的。這叫文成印壞:往生淨土的“文”成就了,這個業報身的“印”也就壞了。哎,實際上這個文成和印壞是同時的,是一體的。所以念佛行人不經過中陰身,直接往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知道密宗的觀念叫即身成佛。其實淨土法門你從這樣一個觀念來看:這個神識一離開——從頭頂一去,就到了這個蓮臺上,蓮臺一閉合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從蓮華一出來見阿彌陀佛,一見阿彌陀佛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一生補處菩薩。你看這樣一個不間斷的過程,也表明淨土法門就是即身成佛的法門。他是即身的,他沒有隔陰,是不是啊?而且這裏面,爲什麼那麼快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裏面又提供了一個奧秘:當阿彌陀佛光明來的時候,阿彌陀佛法性的光明它是超越了時空的。十萬億佛刹之遙遠的空間距離,是建立在我們凡夫生滅心基礎上的。那麼阿彌陀佛的光明是他自性清淨心、實相心所顯現的,它不受時空的控製。所以這個光明就能夠打通時空。現在我們說我們這個世間是叁維的空間、一維的時間,就叫四維時空連續區。我們的一切常識、一切經驗、一切的所謂科學理念,都建立在四維時空裏。這樣範圍當中的認知,實際上是有局限的。但是有很多高科技的信息它直接傳過來,它可能就不經過叁維空間,可能是從四維空間、五維空間過來的。比如電磁波,你打個電話,馬上——同時——千裏之外就聽到了。那這種光明信息的傳導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時空態裏面傳過去的——同時的。

  時間、空間是我們凡夫衆生的一種幻覺,在唯識上稱爲心不相應行法。連愛因斯坦也明白了這個道理,時間、空間只是我們解釋世間、世界的一種工具,它不具有實體的價值。從這裏我們也看到,西方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實際上就在當處。蓮池大師也表達:如果證到念佛叁昧,那當下這個地面湧出四色蓮華,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珍禽與庶鳥偕音,瓊樓共茆屋並彩,極樂世界就在當處。實際上無量無邊的刹土就在當處,我們衆生業力感知的只是跟我們相應時空的世間。那麼阿彌陀佛的光明就能夠把這個時空超越,沖破,讓我們“不勞彈指見空王”。這些都是淨土法門往生之神妙。通過省庵大師這些詩歌能夠讓我們轉換一種觀念,轉換一種知見:這個地球不是我們的故土,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的故鄉;你不要害怕到西方極樂世界遠,彈指就能到,超越時空:彌陀的光明,願力的恩德。

  請大家看第五首。“莫說西方爲譬喻,須知名與實相應。譬甜似蜜非無蜜,喻冷如冰卻有冰。槐國阿誰招客去,蜃樓何處勸人登?如來大聖成虛妄,謗法愆尤忏未曾?”

  這一首是針對有一種說法:認爲西方極樂世界是比喻的說法,是表法的,並沒有真實的極樂淨土可言。那這個說法聽過去似是而非,實在來說遺毒甚廣。在《阿彌陀經》裏面,釋迦牟尼佛直接告訴長者舍利弗,就談到“二有”的問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是無問自說,和盤托出,絕對不是一個比喻,兩個“有”特別肯定地說出來。蕅益大師曾經有一個非常精辟的開示,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證的無上正等正覺是什麼?就是悟到了這“二有”。”在法界當中,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法界至高無上的法界——佛法界、一真法界。這唯有破盡無明、朗然大覺的佛陀才能現量親證,親見,釋迦牟尼佛把他現量親證的境界和盤告訴我們。九法界衆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親見,不能親證。我們常常說開悟要有佛的知見,實際上這“二有”就是佛知佛見,是佛開悟的境界。如果我們能夠信受接納,全體擔荷,就等于以佛的開悟爲我們的開悟,以佛的知見爲我等衆生的知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通途佛法先要見道,才能夠去修道,才能夠證道。他必須經過這個過程。但是淨土法門,你不需要見道,以佛的見道爲自己的見道,就從信心下手。絕對不能站在凡夫狹劣的知見上,認爲自己看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裏呀?你能拿出來我看看嗎?”看不見,摸不著,就認爲是虛無缥缈。“可能就是齊東野語,可能就是烏托邦,可能就是一種精神現象,可能是一種化城……”,他什麼樣的妄想都打出來了。自古及今都有很多人對極樂世界的實有信不及,他才會說出這些話語。我們要確信: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經說法——一代時教,不會…

《《勸修淨土詩》第十四、十五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