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靠上你了,拉住你了,抓住不放了”。哎,也能解決問題。信根紮得很穩。這就叫大智若愚。就怕那些上不上、下不下——就是半吊子水,他對這個法門最難信的。他能讀點書,能夠講點名相概念,但實際上心地又沒有什麼大智慧;同時他又不肯降低到愚夫愚婦去自我定位。所以他才常常半吊子水咣當響,往往自我傲慢,目空一切——小慧、狂慧,執理廢事。這就是“豁達空”,最後還不如愚夫愚婦老實頭念佛——能夠得到往生的利益。所以我們都要以愚夫愚婦自居比較好。清代有位居士——彭紹升居士,應該說在我們人群當中,他屬于上根利智。他的家族都是大官員,自己也考取了進士,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都很通達。最後在信受了淨土法門之後,他說了一句話,就是“從今以後我要到廚房、竈下去做愚夫愚婦,老實念佛”。淨土法門你只要老實下來,就能得到利益;如果一天到晚以躁妄心去打妄想,就得不到利益。
好,那這個法門——念佛一法——叁根普被,我們來看看那些大祖師們、大菩薩們對淨土法門是什麼樣的態度。龍樹菩薩,是古印大乘佛法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甚深哪!他早年沒有學佛之前就通達四韋陀,印度宗教、哲學的書籍他都讀完了,所以當時就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出家的因緣很奇特。印度有很多法術,他就想學一個什麼法術呢?隱身術。當那個會隱身術的人聽說龍樹帶了叁個同伴來求隱身術,懂法術的人都不敢跟他稱師,覺得:“龍樹菩薩智慧太深了,你還要學我這麼一個賤法。”但是他又想籠絡龍樹,就說:“好,這個我可以傳給你,但是藥方不給你。如果你要用,我每次就給你隱身的藥丸,擦在眼睛上別人就看不到了。”他就想留一手,控製住這四個人,這四個人太厲害了。但是龍樹菩薩拿到這個藥丸回去之後,就能把這個藥丸的配方——有七十種配方,包括劑量,一一寫出來。第二天告訴那個隱身術的主人,隱身術主人一看都大吃一驚哪!這個太厲害了!龍樹菩薩跟叁個同伴用這個隱身術幹什麼事情呢?就是幹那個不好的事情:到皇宮後院的宮女裏面去取樂。這個事情就被皇帝發現了,這個是一個大問題了。那當時有一位婆羅門教的——屬于國師一樣的,就請教他怎麼辦。那個國師他有一個辦法,就在那個出門口布上細沙觀察:因爲他盡管隱身了,但是他的腳印會印在那裏。只要發現腳印,趕緊把門關上,就派幾百個勇士從空中揮刀。國王親自督陣哪。當時這四個人進去之後,真的把門一關,勇士看不到人沒關系,他就在空中揮刀。他叁個同伴都被砍死了。龍樹菩薩還算機靈,就藏在了國王的旁邊,刀箭不敢靠近國王啊,這樣僥幸逃了。國王親自督陣,以爲就是叁個人,就收兵了。
收兵了,龍樹就趕緊溜出來,才感覺到苦——欲爲苦本,就出家了。他出家,佛教的典籍很快全都讀完了。讀完了之後他就生起了一念傲慢之心,說:“我是不是可以做一個教主,創立一個宗教做教主?”因爲他太有智慧了,遍讀閻浮提所有的經書,一切通達。是大龍菩薩憐憫他,怕他傲慢心生起來會造作惡業,就善巧方便讓他到龍宮裏面去看佛經。這樣打開龍宮的佛經寶藏,龍樹菩薩這時候傲慢心下來了:佛經太多了!《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龍樹菩薩從龍宮送出來的。有叁個本子:大本的《華嚴》,中本《華嚴》,只是送了一個小本的《華嚴》出來——有十萬偈。十萬偈送出來,閻浮提衆生大概還能信受。然後翻譯到中國,現在我們的八十一卷《華嚴經》只有四萬五千偈,還不到龍樹菩薩誦出來的一半,這量已經是夠大了。所以龍樹菩薩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辯才無礙,也是菩薩再來。像這樣的人他總不是笨拙的人吧?然而龍樹菩薩他造論,有一個《十住毗婆沙論》對《華嚴》的二地進行一個注解,就在這個論裏面,在第九品判設一代時教:一個菩薩修行最先關注的,是要得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那獲得阿鞞跋致的方法有兩條道路,一個是自力修行的難行道,一個是仰靠佛力的易行道。所以等于從另外一個角度對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作了判教:自力的難行道和仰靠佛力的易行道。這判教之後,龍樹菩薩以身示範,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楞伽經》釋迦牟尼佛給他懸記,以登地——初歡喜地——的身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龍樹菩薩也是淨土宗的祖師。
好,這是一個,再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是代表大乘佛法智慧的表法。有時候你看文殊菩薩的造像,要麼拿著一把寶劍,這寶劍不是用來殺人的,是殺煩惱賊的,代表智慧。有時候會拿著一個如意——妙吉祥。你只要有智慧,你就吉祥如意。都是代表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體現在修行法門的選擇上,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有一個發願文: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專門有部經,是《文殊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關于般若系經典,就談到他修一行叁昧——一相叁昧。端坐系念法界。念一佛就等于念一切諸佛,就能開發智慧得種種陀羅尼。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給我們表法,給我們做榜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行普賢菩薩也給我們做榜樣,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華藏海會的四十一位大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善財童子見普賢菩薩的時候,已經證得跟普賢等,與諸佛等;已經是等覺菩薩了,他都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難道這些大菩薩們是愚夫愚婦嗎?
好,然後在我們本土,我們中國有些大文人、大哲士,他們對淨土法門也一往情深。這裏提出的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寫詩寫了幾千首,跟東林寺很有因緣。據說他往生之後,他所有的詩文原稿都留存在東林寺的藏經樓。當然現在都沒有了。然後他被貶到江州做司馬,《琵琶行》就是那個時候寫的。江州就是九江。他在離東林寺不遠的地方結了草房——白居易草堂,它有一副對聯:已許虎溪雲裏臥,不爭龍尾道前行。你看他那時候表達一種宗教的情懷:“已許虎溪”,“虎溪”就代表慧遠大師,代表念佛法門,說明他當時一往情深要修念佛叁昧。然後把世間的功名利祿全都放下,“雲裏臥”。 “不爭龍尾道前行”,古人上朝的時候經過一個龍道,“龍尾”就是他排得還比較後。所以不再在官場上去混迹了,一定要修道。白居易他早年是修道家功夫的,他的歸宿是蓬萊仙島。以後由于病困多年,再就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他的信仰有一個根本的改變,就是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蘇東坡有一首詩就談到——有兩句話: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樂天”就是白居易,他又叫樂天。他不再是蓬萊仙島的客人了,他要憑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到西方極樂世界做主人,作菩薩,作佛去了。這就是“主人底事憑居易”的意思。
“公據何人問大蘇”,“大蘇”就是指蘇東坡——蘇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很有文才,對佛理也非常了解。他主要是在禅宗很有造詣,然而他與淨土宗也有甚深的因緣。他的母親去世之後,他把他母親遺留下來的那些金銀首飾變賣——就做功德,同時畫了一張阿彌陀佛的畫像。蘇東坡在政場上宦海沈浮。由于他心直口快,率性天真,寫的詩文可能也得罪了一些大官,所以常常被貶官。他被貶官以後南行,隨身帶的就是這張阿彌陀佛的畫像。有人問:“你怎麼帶一幅佛像啊?”蘇東坡回答:“這是我往生西方的公據。”說明他也有淨土的信仰。但遺憾的是他太聰明了,聰明的人心就比較散亂。據說他臨終的時候情況並不是太好。當時他臨終的時候,他的學生趕緊請來了一位長老——徑山長老——過去。徑山長老一去就跟他開示,叫他保持正念,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然而蘇東坡可能宗門下的氣氛太強了,還在這裏搞機鋒轉語了。他就說“西方極樂世界不無”——就是極樂世界是存在,但指指這心,“但這裏著不上力”——說自己的心裏著不了力。著不了力就著不了力,好友勸他更須著力,他還加句“著力即差”。你看看,就斷氣了。就說明他還不是具足真信切願,還要用宗門下的那個東西再來搞一點什麼花樣。但是在生死岸邊,你搞這些東西都派不上一點用場。那就有可能又隨業輪轉了,所以據有傳聞蘇東坡又輪回,到了明代就做袁宏道了。那能做袁宏道——作《西方合論》的,如果是他前身的話,還算幸運,他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最終還是解決問題了。
所以省庵大師非常懇切的“寄語”,告訴那些聰明的人應該要老實念佛。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切聰明、文功武略、辯才無礙、著作等身,都解決不了問題,唯有信願念佛,感通佛力,才有真實的受用。你不念佛就解決不了問題,到了閻王爺那裏,閻王爺是注重德行,注重你是不是有修行,他可不管你是不是“之乎者也”——“閻君應不愛之乎”——就是賣弄那些文才。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師講于成都大慈寺
《《勸修淨土詩》第十六、十七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