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和順,每年都是五谷豐登;每個衆生他在自己的名分上各盡自己的天職,安居樂業。安居樂業,他又受一種聖賢的教化,所以他一直會保持一種仁慈的心、一種太和之氣。每個人都有一種禮讓,形成一種社會的風氣、主流的價值。如果在這樣一個道德風範的社會當中,縱然有一兩個極少數的愚癡冥頑的衆生,也由于處在一個好的環境當中,他也最終得到一種感化,也變成了良善之人。那麼在一個道德感很強的社會,他對這些所謂的惡人都會有一種憐憫之心,都不至于用一種殘暴的心去對待他。這裏就講到梁上君子。“矜梁上君子”,這有一個典故,出在後漢書一個《陳寔傳》。陳寔是一個很善良的人,說有一天有一個盜賊進入他的家庭,他發現了。這個賊呢,躲在梁上。這些,陳寔看到了。他就怎麼辦哪?他就起床,然後就叫子孫這些晚輩都到廳堂來集合。集合以後他就要訓話了。古人這個訓話,他有個拂。拿著這個拂,就是很嚴正——正色的訓話。就對這些子孫訓話,說:“人不可以不自勉,要自重。就是不善的人,他未必本性上是惡的,只不過是他習慣了。不良的習慣使他這種本性變成了不好的地方、不好的一面,才慢慢的使他變成了一個壞人,但是他本性是很好的。”就訓這些:你們一定要有好的習慣,成爲善人;如果你沒有好的習慣,就會成爲不好的人。不好的人,就像梁上君子一樣。這個賊在上面聽到大吃一驚,趕緊從梁上跳下來,向他忏悔頂禮。那對于梁上君子,他都有一種慈悲:顧惜他,憐憫他這一面。那麼這樣的善心,就能使這一方的區域永遠杜絕劫賊,不會有強盜、賊子。
還有,對溜到屋子裏面來偷東西的小偷,不僅不加罪于他,而且救濟他。在憐憫心的情況,救濟他。他淪到小偷的地步,一定是生活有很大的困難啰。你去幫助他們,而且要護全他的面子。這個紀曉岚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裏面講一個公案。《閱微草堂筆記》都是根據真人真事寫出來的。說一個鄉村有一個大富長者,家裏比較富有,他人也很仁厚。有一天,就有一個小偷溜到了他的房子偷東西。這個小偷進了屋子,他就感覺到好像不對,那小偷就爬到床底下去了。這個大富長者呢,就裝作睡覺,這個小偷在下面就趁他睡著了想溜走。這時候,好像上面的人睡著了,這小偷悄悄的爬出來,朝上看一看。朝床上看一下,正好一看:這個大富長者正在眼睛瞪得大大的看著他。這小偷一下子就來不及。
(八)
大富長者一認,就知道是鄰居的一個年輕人。認出來了,他就跟他說——非常仁愛的:“哎呀!你不是鄰居的某某嗎?哎!你怎麼能做這個事呢?這個不好哇!肯定你生活出現了困難。但沒有關系,我給你十兩銀子,你去做點小買賣。”這個小偷一聽,哎呀,不僅不對他過不去,還要給他銀子,就很感激。這時這個小偷還想拿著銀子就准備走,但是這個大富長者說:“等一等,你不要半夜走,半夜走外面有巡邏的。知道你家裏比較窮,拿著十兩銀子,會跟你過不去。”就叫他天亮了再走。過了若幹年之後,這個大富長者就去世了。正在喪禮的時候,遠處來了一群人。一群人是什麼?是一群出家人過來了,到他墳上來祭奠。結果那個爲首的出家人是鄰居,當了和尚——當了靈隱寺的方丈。這靈隱寺的方丈帶著幾個比丘過來。然後人家說:“哎呀!這個方丈是誰呀?”原來就是那個偷兒。這小偷以後改邪歸正了,還出家了,出家了還修行、德行很好,成爲大和尚了。古人的這種仁慈之心哪!
這個仁愛之心,他有官位就會成爲父母官。爲什麼叫父母官呢?要提醒這個官員:你要像父母愛護子女一樣,愛護你的民衆、老百姓。你能夠真誠的去行德政愛民——不能與民爭利,不能與民衆爲敵,不能魚肉百姓,那不僅能感動老百姓,而且能夠感化異類。“感化異類”,就是其他的動物都能得到感化。這裏就提出:像老虎這麼一個非常凶猛的動物,它都能受到感化。在曆史上都有那些爲官非常善良的人,他有這些公案。你看在漢光武帝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叫弘農郡,它那個境內很多老虎。開始有一任太守,知道老虎多,就下令民衆設了很多陷阱來對治虎患。但誰知這樣一來,這老虎害人的事情更多,對付不了。以後就換了劉昆做太守,這劉昆一上任就說:“這老虎爲患是暴政所導致的。”就是這個政治太暴虐了,賦稅太多了,這叫“苛政猛如虎”啊!你有什麼樣的暴政,就感得什麼樣的東西過來。暴政所導致的,他就有一個新的方法:下令民衆把原來的陷阱全部填平,所有的弓弩、弓箭什麼全都折斷不要。而在他的政治上用仁愛之心,奉行德政,減稅,對民衆的疾苦非常的關心,真的是:“真誠愛民”的去做。哎!很快這個老虎就結伴渡過河,到其他地方去了。所以以仁愛之心去做,都能感化異類。那些不好的魚——鳄魚,也能夠遷到他方去。這些吉祥的瑞征在史記上、二十五史當中都有記載,不一而足。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以仁慈的善心相互感通,斷不至于會有土匪、刀兵來蹂躏劫擄老百姓——戰火連綿這樣的一個災禍。這些都是因果感得的報應。
(九)
“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這是《尚書》裏面的。“惠迪吉”,“惠”就是順著,順應,“迪”就是道,你順著天道而行的,就是吉祥。你協從違背天道而行的,就是凶災。這兩者的關系如影隨形,似響應聲,決定不虛的。所以“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這九個字,就展示了天人感格的真理。那真理,比如說我們對自然界一年四季的規律,你如果不順著這規律來做,比如說你在飲食上,就喜歡吃那些反季節的菜,這個都不吉祥。幾萬年、幾十萬年形成的山河大地——這種生態環境,你非得要用你的傲慢去改造它不可:砍伐森林,大建水壩,開墾農田,等等這些。你只要是不自然的做法,最終反彈的都是災禍。一定要“道法自然”哪!所以“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這就是因果法則在裏面。還有《洪範》。《洪範》是周武王戰勝纣王之後,向箕子請教所得。箕子原來是纣王的叔父,被商纣王囚禁,那麼武王知道他是賢人,把他放出來,並且向他請教治國的大法、方略。箕子呢,曾經得到大禹治國方略的傳承,就轉述了大禹治國的大經、大法,叫《洪範》。“洪”就是大的意思,“範”就是規範。在這個《洪範》裏面提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就是你要獎賞,用五福這樣的因果法則去教化衆生。五福,我們常常講五福臨門:第一是長壽,第二是富貴,第叁是康甯,第四是攸好德,第五是考終命。那五福裏面尤其是“攸好德”,就是他生來就好樂道德,秉性仁慈。這就是他多生多劫善的串習。善的串習:原來是這樣,今生還這樣。這就是他的因。這個因就會導致:他能得長壽;他能富貴;不僅有財富,而且社會地位讓人尊重;身體健康,內心安甯——身心康樂;然後到了臨終的時候,壽終正寢——善終,年高而善終。這就是善的報應。你行善,這就是上天用五福來獎賞;但如果你造惡,上天就有六極來懲罰你。六極相反:凶、短、折——壽命夭折而且橫死、凶死,身體疾病、多病,內心憂愁,物質生活貧窮,相貌醜惡,心志怯弱。這就是他造惡導致的六種不良的結果,非常的不幸。這個貧賤啦,夭折呀,多病啦,有精神障礙呀,等等,這都是自己多生多劫的惡業所致。人和人之間是不一樣的:命運不一樣。你就兄弟姊妹一母所生,都不一樣。這都是自己的自因自果導致的。所以《尚書》裏面不斷談這個問題,一個人天命無常啊!天命是沒有一定的,就是根據你的善惡所感來決定的。所以你一個人做善,上天就給你吉祥;你造作不善,上天就給你種種的災殃。那麼《周易》裏面也談“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了很多陰德的家族,你就會有好的後代來繼承你的香火。這個“余慶”,跟“本慶”相對而言。你積善,它的本慶是在自己身上,余慶是在子孫後代身上。反之“積不善之家”,你的本殃在自己身上,余殃是在子孫後代上。所以一個人自己不積陰德,後代一定是受負面影響。反之,一個家族能夠傳得幾十年、幾百年,多少代都是鼎盛的,都是富貴的,說明這個家族積的德非常深厚。這些道理都屢屢的在我們中國儒家的典籍當中有記載。
我們中國人原來從小都是讀四書五經的,乃至于十叁經。讀這些文句,就能感發人的善心。現在各地也在提倡國學的熱潮,讓小孩子從小讀四書五經,這都很好。這個聖賢教化像一顆金剛種子,播種他幼小的心靈當中,就能一輩子讓它産生正面的作用,使他不至于走向邪路。因爲它是善的一種教化,引發他善業的種子,不斷的熏習。古人他都要背誦四書五經的。當他內心有四書五經的文化信息在裏面,你讓他去造惡,他都不敢。現在我們的教育沒有這些東西呀!從小灌輸的就是知識技能的東西,甚至是一種仇恨的教育啊!所以現在一定要把聖賢的國學進入到我們的教育體系裏面來。如果再不去接上我們儒、佛的這種道統、這種好的文化,真的,我們這個民族一代一代人將會非常可怕。人不行了,我們的國家、這個民族也沒有多少希望了。儒、佛的經典感化人的善心,能夠警覺人的那種放逸的、那種不好的習氣,建立一種道德的堤壩。這是非常深切的悲智在裏面。
——庚寅年仲夏大安法師講於綿陽聖水寺
《《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講記摘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