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讲记摘录▪P2

  ..续本文上一页目标。诚到了极点就是无量光。实际上乾卦所代表的这种刚健勇猛的精神,就是阿弥陀佛名号的无量光德能——它的弥散性、它的光明。“闲邪存诚”,就能够“克己复礼”:把自己不好的东西克服掉,恢复到礼。这个礼:礼者,理也。就是理体,就是“三月不违仁”(的)那种仁之体。你恢复到这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你自己的心归到那个纯仁的境界,你由这个纯仁的心所显发的天下一切有情和无情都是仁的境界。就好像一个菩萨成佛之后,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山河大地、一花、一草都是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皆成佛。这就是克己复礼,一日为仁,天下归仁焉。儒、佛两家谈的心法是不二的。

  那么要这样做,非要到达什么地步不可呢?就是你要效法天的这种乾德,一定要把修心养性到达一个至善的程度:“明明德”,把自己本具的光明性德显发出来。“亲民”,当你的性德——明德——显发出来,证知一切众生都跟自己同体,自己得到明德的好处,也要让他人得到这个明德的好处,你帮助他。所以“明明德”是自利,“亲民”是利他,要觉悟他。然后把自他修心养性的功夫到达至善的境界。这个“至善”,就是明德完全显彰——那种诚的境界。安立在这样至善的境界,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人的物欲、私欲就完全荡涤干净了。再也不会:举心动念就是欲望,就是赚钱,就是当官,就是报仇,就是什么……都不是这样的,“人欲净尽”。人欲净尽,我们本有的、天性的、明德的那种理体,自然显现出来。那是从心地当中显现出来的圣人之相:举心动念都是仁的精神,都是礼的精神。这就是孔子最后修养的阶段,“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能够达到这一点。每个念头都不离开礼的法度,行为也不离开。

  如果在佛家讲,这个功夫就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就是念念都跟一切种智相应,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身、口、意三业没有一毫的错误,连讲话都不会失言。有时候我们会有口误,但是圣人不会有口误。有时候我们做事是在无记状态当中。圣人是每一个行为、每一个细节都觉照得很清楚,这就是佛在果地上十八不共法里面的一种境界。这样就能够恢复本具的性德。作为一个效法乾卦天道的人,一定要把本具的性德完全彰显才能停下来。还有一毫不能完全彰显,他都不能停下来。不能得少为足,一定要到家——波罗蜜,才停止。所以我们效法乾的精神,我们在这个五浊恶世修道。你想想,我们每天都是这么多的烦恼:人我是非、五欲六尘、恩恩怨怨。我们的念佛常常有间断,我们往生的把握——都没有握到胜券。如果你具有乾的精神,你就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不能有一刻的懈怠,心怀恐惧:如果不能把道业成就,一下子又轮转到三途恶道,那是百千万劫都不能出头。还能够懈怠放松?直到修行到家为止。这是法天。

  (五)

  如果我们效法地的坤卦的德能,要厚德载物。怎么样厚德呢?就是要把一切民众看作是同体,要把自己仁爱的精神、博爱的精神、慈悲的精神体现到一切众生身上去。不仅对同类的人,而且对异类的蜎飞蠕动之物,都得要爱护它,保护它,不能伤害它。现在我们人类为了点口腹之欲——也是自私自利的产物,杀害了多少蜎飞蠕动之物,造作了无边的杀业。现在我们中国养殖业是全球之最。见面好像生活水平高:“吃肉了没有?”吃肉了,成为他幸福生活的标准。殊不知吃素才能培植仁爱精神,素食才是健康的食物,吃素能够拯救地球!本来我们中国是以吃素为主的国家,就这三十年以来吃肉的数量已经是增长了将近十倍,这是不吉祥的。我们到东南亚国家,无论新加坡、马来西亚,素食馆是林立呀!走一段路就有素食馆,走一段就有。然而你看我们中国大陆很多城市,竟然没有一家素食馆。有想开的人开不下去:没有人来吃。好像吃饭离开了肉,他就吃不下去。这些都是不吉祥的征兆。我们要爱护一切动物,这是我们东方圣人给我们的智慧赠言。

  同时要推己及人——恕道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你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也让他人能得到:这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这些都要从真诚心里面去做。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跟曾子讲“吾道一以贯之”,那其他人就问这个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其实一以贯之的道就像禅宗讲的那种明心见性:不可说,不可示。但是为了勉强去说,那只能说是“其恕乎”。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个一以贯之的道的一种表现形态。所以坤德——这种厚德,就是要广行慈悲。我们佛教的慈悲,比儒家的仁爱和基督教的博爱更有深广的内容。这个慈悲叫大慈大悲,又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大慈大悲,是世间的人和世间圣人不具备的。唯有证到了诸法空性的佛陀,才真正具有大慈大悲。慈悲的境界有众生缘慈,有法缘慈,最终就是无缘慈。行慈悲,这样把一切民众看做自己的同胞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一切万物——不仅是动物,乃至于无情的山河大地,也看做是同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要有这样一种博大的、仁爱的胸怀。这样才显示了他的平等心。一切众生都跟我是同体的,我不能去伤害他,我要关爱他,要保护他,要给他最大的利益。那这样就能把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的这种坤德的厚德,给它彰显出来。

  所以乾卦的精神和坤卦的厚德,实际上就是作为人的天职。天职啊!如果我们做不到乾、坤二卦卦象所传达的信息,我们就失职了,我们的人格就站立不起来了,我们的道德就会瓦解了。最终可以说,这一辈子做了个亏本的买卖——一定要想象得到。为什么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就在于我们人对自己的天职体认不清楚,担荷不起来。

  (六)

  圣贤的学问就是修身,为己之学嘛。你修心养性,“修身”而已。我们说真正的学问是什么?不是考点分数,不是学点知识技能,不是去拿点什么学位、职称的。那些东西跟真正的学问不能划等号。真正的学问就是修身哪!修身修好了——至高的学问,就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

  所以一个能修心养性的人必定能够体现在孝悌上。孝悌是我们儒家五伦关系当中最重要的。五伦有三伦关系是在家里:父子、夫妇、兄弟。然后才朋友、君臣。如果一个人家庭关系搞不好,你让他去做官,去治理天下,一定会搞得很糟糕。你修身才能齐家,你齐家成功了,才能治国平天下。修身修不好,家庭搞不好,家庭搞不好,你治国平天下那就谈不上。这就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道理。

  一个能够孝悌的人,能够把道德精神做到纯粹的人,他力量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格物。格物,格除物欲。现在我们目前的人,为什么很难修心养性?或者根本他就不去修心养性。就在于他的物欲太浓了,这个烦恼太重。看到什么都想占有。物是什么?物也是我们心中所变现的、虚幻的一种东西。变现之后就有一种占有的欲望,这就由于我执、我爱、我见所产生的自然心理。看到一个好东西就想:“哎呀!怎么占为己有?”这种占为己有的念头就是他的欲。看到一件名牌衣服,“是不是穿到自己身上”;看到一个美女,“能不能作我的妻子”;看到这个官位很荣耀,“能不能我去坐一把”。他就是这样,这就是欲。这个欲望,如果你不把它降伏住,它就会让你去造作恶业。我当官,谁挡着我的路,我派职业杀手把他干掉;这个美女求不到,我把她容貌给毁掉;这个东西,我正当的劳动得不到,我是不是把它偷过来?他什么样的行为可能都会出来。所以一个人格除了物欲,才能拓出我们本具的良知良能;良知良能出来,他才能正心诚意,才能独善其身——慎独。他修心养性好了,修身体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德能了,他的身、口、意三业都是体现圣人心法了,他这个人的生命就是一个道德载体了。

  他的效果必然能够对他家里的妻子产生一种榜样的作用,那他的兄弟由于他这种敬爱之心也能够非常和睦,这就是家庭关系好。家庭关系搞好,把这种修身养性的德能再扩充到国家,乃至扩充到天下,都能够做得平平妥妥,天下太平。所以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如果得到官位也是一个好事。《周易》讲“圣人之大宝曰位”,圣人有这个位,他利益众生更大。孔子有圣德,但是他没有得到国君、天子之位,也只能周游列国。用他自己的话:累累若丧家之犬。游说诸国的国君,来推行他一套儒家的仁政学说。但是生前很不得志,只能晚年去设馆授徒,删诗书——整理古代的典籍。虽然这样,孔子被称为素王。也是王,只是素王,没有得位的王。那如果得位了呢?他不是就在一个国家、一个天下当中,把他仁爱的德政、先王之道完全体现出来了吗?也就说在春秋战国时代,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之德也都很难得到主流认同。“春秋无义战”,每个国家都在放纵自己的我执,都在打仗,都是出于自己的贪欲,没有一场正义的战争。所以诸侯在这个我执、利益的驱动之下,孔子那种无我、仁爱的精神显然就没有市场。虽然没有市场,但孔子的这套学说为我们的民族立下了文化之魂——核心价值。所以刘邦统治天下以后,逐步的把儒家学说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定义我们这个民族的圣人、圣言。真的如古人所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所以这一套儒家的修心养性、治国平天下——所谓内圣外王之道,我们要传扬,要继承,要发扬光大,我们的国家才能有救。如果我们不按照儒、佛两家的观点去做,灾难还是不能终止。

  (七)

  如果你不是以善业所感,而且通身都是恶去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那么如果善来感,就绝对不可能出现大水、干旱、瘟疫、蝗虫,以及飓风、地震这些灾祸。当出现这些水、旱、瘟疫、蝗虫、地震的时候,这说明我们不是善感,而是在恶感。善感一定是:一年四季非常的…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讲记摘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