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讲记摘录
(一)
挽回劫运要具体落实在护国救民。这个国家——生养我们的祖国、这块土地,我们作为中国人——华夏子孙,有着深深的眷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首先要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我们要护持这一块国土。那么这个国家是以什么为根本?以民众作为根本。所以自古以来谈到“民惟邦本”。民众是这个国家的根本,没有民众就没有国家。国君的权力从哪儿来的?是民众的赋予。民众是根本,民心就是天心。所以孟子有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才是最珍贵的,国土还要其次,国君为轻。这是我们儒家的亚圣孟子说的话。如果它一颠倒,这就违背了天道。
我们自古的先王之道,就是这样。我们追溯一下周代的远祖古公亶父,他就有这么一种胸怀和肚量。当时他住在一片很肥沃的土地上,那时候叫部落酋长,他很有德行。然而有少数民族戎狄,他就要这块土地。古公亶父就跟他去协商,甚至送礼物给他,希望他让自己的民众在这里安居乐业。但这个西戎就要这块土地,“如果你不让出来,就准备打仗”——付诸武力。古公亶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面临着一种选择:要么打仗,要么选择另外一个道路。那一般我们会有一个观念:那一定打仗了。为了一寸国土哪怕全都牺牲,我也打啊!可能一般人是这样思惟,这种思惟对不对?有仁爱心的人不会这样去做。古公亶父就把父老乡亲召集起来说:“土地是滋养民众、养育民众的,我不能为了土地让你们去打仗。我选择离开这块土地,你们也不要忧患没有国君。”古公亶父是这样做的,带着他的家里人就离开了这块土地,到了另外一个贫瘠的地方——岐山。他自己悄悄地离开。民众才知道这是多么仁爱的酋长啊!所以他一走,很多民众也扶老携幼跟着他到了另外一个贫瘠的土地上。周代八百年江山的稳固,来自于他的德行。古公亶父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能生下王季——生下文王——生下武王:三代的圣人。我们要了解,护国救民也是我们一个佛教弟子应有的职责。
那么第三是正本清源了。就是端正它的根本,追溯它的本源。在最根本的方面找到对治的方法,不能迷失在一种现象上。那么这些正本清源的方法在什么地方?这就是第三点,我们谈一下这篇论文的宗旨。这宗旨,我把它概述为四句话:内重己灵,深信因果,信愿念佛,了脱生死。印祖在这篇论文当中开宗明义,谈到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性德:道德仁义。道德仁义也就是佛性的一种表达,每一个众生都有。然后要深信因果。因果报应的法则是法界的真理,也是一切圣贤教化众生的一种方法,叫“大权”。因果有世间的因果,有出世间的因果。我们在世间因果的基础上积累自己的福德;然后以这个福德产生一种智慧;这种般若的智慧生起出世间的一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心;这种厌离心产生之后,你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横超三界。三界都是火宅,三界没有一块安全的地方。了脱轮回之苦,这才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落脚点。
(二)
那么这一段就是谈人的天职。首先是举出了圣贤的心法。我们众生由无明的业识心,借托父母的因缘,投胎来到这个世间。童年的时候懵懵懂懂;到了少年的时候,刚刚发育,开发一点智能,马上欲望又上来了;欲望上来了,就得要恋爱,婚姻,成家;一有这个,就得养家活口,就得奔波事业,就得想到赚钱。于是青年阶段、中年阶段都要面对外面去应付。好,应付得差不多了,子女也大了,这时候衰老就到了;老年来了,身体不好,心力衰竭,就想到怎么治病,怎么延年益寿;直到一切方法都用尽了——没办法了,呜呼哀哉了,无可奈何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很少有人反省:我们生命当中,价值何在?我们生命的缘起——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生命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们都是懵懵懂懂的。不仅没有办法去了解它的真相,甚至这个问题他都提不出来。他都认为不值得提出来,而提出这些生命本质性的问题,他都觉得可笑:“我赚钱都来不及,我谈什么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什么本来面目?什么轮回因果?”他觉得这跟自己无关。这就是众生可悲的一面:最重要的事情他不关注,那些虚幻的、枝节的东西他天天去关注。这就叫迷惑颠倒。佛言祖语都要指向我们当人的自性,让我们回归到生命的真实。
那生命的真实是什么?首先你看第一句话:道德仁义,乃吾人本具之性德。我们常常对什么叫道德、什么叫仁义,可能都两眼一抹黑。而且它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我们也没有考虑。道德仁义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更是不清楚。我们要了解我们心法所在。什么叫本具?我们的生命来到这个世间,不是一个物质现象;死了,也不是一个人死灯灭的物质现象。我们有一个来投胎的神识,叫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里面——叫含藏识——含藏着我们多生多劫的业力种子,含藏着亘古亘今的德能。我们阿赖耶识这种业识的心大不可思议。它有污染的一面,也有清净的一面。污染的一面能够让我们遭受种种的苦难;清净的种子能够让我们获得幸福、祥和、安乐乃至究竟的解脱。所以就在我们介尔一念当中,是具足着道德仁义的。什么叫道?道,从它本体上来说,是跟一切古往今来的圣贤、跟十方三世诸佛平等不二的那种体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这个“道”是我们本具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就像铁里面的磁性——它是存在的——石头、矿石里面的黄金。我们要体认它的本性,我们才知道生命的价值。我们只是看到它是一块石头,就把它扔到一边。我们的自信、自尊、自肯,是来自于我们本具性德的体认。它具有如来全体的性德。不仅是人类,乃至于蜎飞蠕动之物,都是具足的。
(三)
那一切圣人要把一切众生道德仁义显发出来,他靠什么?因果报应的法则。因果报应是天道的法则,同时也是圣人施设教化的一个手段。什么叫因果?能生其他法的是因——能生的是因,所生的是果。从时间的序列来看,因在前,果在后。因果有时候是同时的。就好像一片芦苇要把它竖起来,要你顶着我,我顶着你,才能够竖起来。有时候讲“此有则彼有,此灭则彼灭”,它也是因果的原则。佛法,它谈一切都是因果:有世间的因果,有出世间的因果。因果的表现形式,它是错综复杂的,不是单线的、平面的。所以这个唯识学里面,他谈这个因就是种子,种子起现行——这就是它的果。但这个果呢,现行又能够熏种子,果又能够显发因;种子又能生种子。这样的种子、现行相互熏习,可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过程。包括你原来具有的这个种子能不能起现行,还取决于外部的因缘。那这个种子起现行,有时候是时间很短起现行,有时候时间很长:过十百千万劫以后才起现行。但无论时间多么悠久,这个种子终有起现行的那一天。这就是因缘和合错综复杂的过程。
而且要放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时空态里面,去谈这样因因果果、果果因因错综复杂的情形。凡夫有时候不相信因果,是由于看的面太狭小了,时间段太有限了。这个复杂的前因后果,我们看不到它的始和终,所以就导致不相信。要不你问问世间人:“相不相信因果?”他有时候:“哪有什么因果呀!你看恶人得势,好人受气。没有什么因果。”或者一个学佛的,结果也得病了或者得一个横死。“哪有什么因果?!”他看不到深层的种子——现行、现行——种子的格局。这个格局唯有五眼圆明的佛陀才了解。所以因果报应决定不虚:宇宙的法则。我们知道因果报应是宇宙的法则,当我们遭受到不好的果的时候,一定不能从外面找原因。一切法都是我们业识心的种子的显现。一定是我们种下了这个恶因,才会有这个恶果;你没有这个恶因,绝对不会有这个恶果。就是在整个的共业当中,你没有大众的这个恶因,你也会侥幸存在。你看,我们在地震灾区,大家可能对这一点更感受的深。地震这一片已经死了很多,但是有一批没有死。甚至这个应该死的,他离开了地震灾区到其他地方去,他也在其他地方莫名其妙的死了。
这里面都是自因自果的。我们长期以来没有佛法的熏习,很多人一听,可能觉得很刺耳。我们已经本能的把这些灾祸都认为是自然的,都认为是外在的,都在外面去找原因了。我们没有从自身找原因的习惯,我们在回避自己。回避自己的恶因,这是不可以的。如果你没有深刻的反省,以后的灾难还要延续。只有深刻反思了我们内心的恶因,我们有一个重新的改变——心态改变、观念改变、行为改变,我们才能够扭转。圣贤教化以因果报应的法则来作为劝善惩恶的依据。如果没有因果报应,那恶靠什么力量来阻止它,善怎么有一种奖励它的力量?“既然因果都没有了,我凭什么要行善?我凭什么要把我的恶抑制下去?恶,它是让我得到现世一些好处的东西。我可以不要去辛勤劳作,我去抢一下银行能得几百万。我为什么不可以去干呢?”但是你知道抢银行就下地狱的话,你敢不敢干?我们现在中国大陆就是没有因果、报应法则的观念。其实我们中国人原来都有这么一个非常质朴的、也非常真实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果报应。有因果报应的思想,他内心才会有一种畏惧。这个因果报应没有了,他就是肆无忌惮:一切都不怕,天不怕地不怕。那生活在这样大家都不惧因果的时代,每个人都很恐惧。那不惧因果,人和人之间就会恐惧:“他人就是地狱”,相互的伤害对方——恶性循环。
(四)
我们具有明德,现在为什么内心那么黑暗,一点智慧显发不出来?就在于有人欲的邪思、邪念、邪的行为,我们真诚的心显发不出来。所以要“闲邪”:要防止这个念头的邪,防止我们行为的不端、非礼。保持我们本有的、一念不生的、纯正的、纯粹的那颗心,那就是“诚”。诚就是天之道。追求诚的境界,就是人修心养性的…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讲记摘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