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講記摘錄▪P2

  ..續本文上一頁目標。誠到了極點就是無量光。實際上乾卦所代表的這種剛健勇猛的精神,就是阿彌陀佛名號的無量光德能——它的彌散性、它的光明。“閑邪存誠”,就能夠“克己複禮”:把自己不好的東西克服掉,恢複到禮。這個禮:禮者,理也。就是理體,就是“叁月不違仁”(的)那種仁之體。你恢複到這裏,“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你自己的心歸到那個純仁的境界,你由這個純仁的心所顯發的天下一切有情和無情都是仁的境界。就好像一個菩薩成佛之後,一切衆生都是佛,一切山河大地、一花、一草都是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切皆成佛。這就是克己複禮,一日爲仁,天下歸仁焉。儒、佛兩家談的心法是不二的。

  那麼要這樣做,非要到達什麼地步不可呢?就是你要效法天的這種乾德,一定要把修心養性到達一個至善的程度:“明明德”,把自己本具的光明性德顯發出來。“親民”,當你的性德——明德——顯發出來,證知一切衆生都跟自己同體,自己得到明德的好處,也要讓他人得到這個明德的好處,你幫助他。所以“明明德”是自利,“親民”是利他,要覺悟他。然後把自他修心養性的功夫到達至善的境界。這個“至善”,就是明德完全顯彰——那種誠的境界。安立在這樣至善的境界,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人的物欲、私欲就完全蕩滌幹淨了。再也不會:舉心動念就是欲望,就是賺錢,就是當官,就是報仇,就是什麼……都不是這樣的,“人欲淨盡”。人欲淨盡,我們本有的、天性的、明德的那種理體,自然顯現出來。那是從心地當中顯現出來的聖人之相:舉心動念都是仁的精神,都是禮的精神。這就是孔子最後修養的階段,“從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歲能夠達到這一點。每個念頭都不離開禮的法度,行爲也不離開。

  如果在佛家講,這個功夫就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就是念念都跟一切種智相應,身、口、意叁業隨智慧行,身、口、意叁業沒有一毫的錯誤,連講話都不會失言。有時候我們會有口誤,但是聖人不會有口誤。有時候我們做事是在無記狀態當中。聖人是每一個行爲、每一個細節都覺照得很清楚,這就是佛在果地上十八不共法裏面的一種境界。這樣就能夠恢複本具的性德。作爲一個效法乾卦天道的人,一定要把本具的性德完全彰顯才能停下來。還有一毫不能完全彰顯,他都不能停下來。不能得少爲足,一定要到家——波羅蜜,才停止。所以我們效法乾的精神,我們在這個五濁惡世修道。你想想,我們每天都是這麼多的煩惱:人我是非、五欲六塵、恩恩怨怨。我們的念佛常常有間斷,我們往生的把握——都沒有握到勝券。如果你具有乾的精神,你就如喪考妣,如救頭燃。不能有一刻的懈怠,心懷恐懼:如果不能把道業成就,一下子又輪轉到叁途惡道,那是百千萬劫都不能出頭。還能夠懈怠放松?直到修行到家爲止。這是法天。

  (五)

  如果我們效法地的坤卦的德能,要厚德載物。怎麼樣厚德呢?就是要把一切民衆看作是同體,要把自己仁愛的精神、博愛的精神、慈悲的精神體現到一切衆生身上去。不僅對同類的人,而且對異類的蜎飛蠕動之物,都得要愛護它,保護它,不能傷害它。現在我們人類爲了點口腹之欲——也是自私自利的産物,殺害了多少蜎飛蠕動之物,造作了無邊的殺業。現在我們中國養殖業是全球之最。見面好像生活水平高:“吃肉了沒有?”吃肉了,成爲他幸福生活的標准。殊不知吃素才能培植仁愛精神,素食才是健康的食物,吃素能夠拯救地球!本來我們中國是以吃素爲主的國家,就這叁十年以來吃肉的數量已經是增長了將近十倍,這是不吉祥的。我們到東南亞國家,無論新加坡、馬來西亞,素食館是林立呀!走一段路就有素食館,走一段就有。然而你看我們中國大陸很多城市,竟然沒有一家素食館。有想開的人開不下去:沒有人來吃。好像吃飯離開了肉,他就吃不下去。這些都是不吉祥的征兆。我們要愛護一切動物,這是我們東方聖人給我們的智慧贈言。

  同時要推己及人——恕道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則達人。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你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也讓他人能得到:這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這些都要從真誠心裏面去做。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跟曾子講“吾道一以貫之”,那其他人就問這個一以貫之的道是什麼。其實一以貫之的道就像禅宗講的那種明心見性:不可說,不可示。但是爲了勉強去說,那只能說是“其恕乎”。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個一以貫之的道的一種表現形態。所以坤德——這種厚德,就是要廣行慈悲。我們佛教的慈悲,比儒家的仁愛和基督教的博愛更有深廣的內容。這個慈悲叫大慈大悲,又稱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大慈大悲,是世間的人和世間聖人不具備的。唯有證到了諸法空性的佛陀,才真正具有大慈大悲。慈悲的境界有衆生緣慈,有法緣慈,最終就是無緣慈。行慈悲,這樣把一切民衆看做自己的同胞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把一切萬物——不僅是動物,乃至于無情的山河大地,也看做是同體。“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要有這樣一種博大的、仁愛的胸懷。這樣才顯示了他的平等心。一切衆生都跟我是同體的,我不能去傷害他,我要關愛他,要保護他,要給他最大的利益。那這樣就能把參贊天地、化育萬物的這種坤德的厚德,給它彰顯出來。

  所以乾卦的精神和坤卦的厚德,實際上就是作爲人的天職。天職啊!如果我們做不到乾、坤二卦卦象所傳達的信息,我們就失職了,我們的人格就站立不起來了,我們的道德就會瓦解了。最終可以說,這一輩子做了個虧本的買賣——一定要想象得到。爲什麼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就在于我們人對自己的天職體認不清楚,擔荷不起來。

  (六)

  聖賢的學問就是修身,爲己之學嘛。你修心養性,“修身”而已。我們說真正的學問是什麼?不是考點分數,不是學點知識技能,不是去拿點什麼學位、職稱的。那些東西跟真正的學問不能劃等號。真正的學問就是修身哪!修身修好了——至高的學問,就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

  所以一個能修心養性的人必定能夠體現在孝悌上。孝悌是我們儒家五倫關系當中最重要的。五倫有叁倫關系是在家裏:父子、夫婦、兄弟。然後才朋友、君臣。如果一個人家庭關系搞不好,你讓他去做官,去治理天下,一定會搞得很糟糕。你修身才能齊家,你齊家成功了,才能治國平天下。修身修不好,家庭搞不好,家庭搞不好,你治國平天下那就談不上。這就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道理。

  一個能夠孝悌的人,能夠把道德精神做到純粹的人,他力量來自于什麼?來自于格物。格物,格除物欲。現在我們目前的人,爲什麼很難修心養性?或者根本他就不去修心養性。就在于他的物欲太濃了,這個煩惱太重。看到什麼都想占有。物是什麼?物也是我們心中所變現的、虛幻的一種東西。變現之後就有一種占有的欲望,這就由于我執、我愛、我見所産生的自然心理。看到一個好東西就想:“哎呀!怎麼占爲己有?”這種占爲己有的念頭就是他的欲。看到一件名牌衣服,“是不是穿到自己身上”;看到一個美女,“能不能作我的妻子”;看到這個官位很榮耀,“能不能我去坐一把”。他就是這樣,這就是欲。這個欲望,如果你不把它降伏住,它就會讓你去造作惡業。我當官,誰擋著我的路,我派職業殺手把他幹掉;這個美女求不到,我把她容貌給毀掉;這個東西,我正當的勞動得不到,我是不是把它偷過來?他什麼樣的行爲可能都會出來。所以一個人格除了物欲,才能拓出我們本具的良知良能;良知良能出來,他才能正心誠意,才能獨善其身——慎獨。他修心養性好了,修身體現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德能了,他的身、口、意叁業都是體現聖人心法了,他這個人的生命就是一個道德載體了。

  他的效果必然能夠對他家裏的妻子産生一種榜樣的作用,那他的兄弟由于他這種敬愛之心也能夠非常和睦,這就是家庭關系好。家庭關系搞好,把這種修身養性的德能再擴充到國家,乃至擴充到天下,都能夠做得平平妥妥,天下太平。所以一個有道德的人,他如果得到官位也是一個好事。《周易》講“聖人之大寶曰位”,聖人有這個位,他利益衆生更大。孔子有聖德,但是他沒有得到國君、天子之位,也只能周遊列國。用他自己的話:累累若喪家之犬。遊說諸國的國君,來推行他一套儒家的仁政學說。但是生前很不得志,只能晚年去設館授徒,刪詩書——整理古代的典籍。雖然這樣,孔子被稱爲素王。也是王,只是素王,沒有得位的王。那如果得位了呢?他不是就在一個國家、一個天下當中,把他仁愛的德政、先王之道完全體現出來了嗎?也就說在春秋戰國時代,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之德也都很難得到主流認同。“春秋無義戰”,每個國家都在放縱自己的我執,都在打仗,都是出于自己的貪欲,沒有一場正義的戰爭。所以諸侯在這個我執、利益的驅動之下,孔子那種無我、仁愛的精神顯然就沒有市場。雖然沒有市場,但孔子的這套學說爲我們的民族立下了文化之魂——核心價值。所以劉邦統治天下以後,逐步的把儒家學說作爲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定義我們這個民族的聖人、聖言。真的如古人所雲: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所以這一套儒家的修心養性、治國平天下——所謂內聖外王之道,我們要傳揚,要繼承,要發揚光大,我們的國家才能有救。如果我們不按照儒、佛兩家的觀點去做,災難還是不能終止。

  (七)

  如果你不是以善業所感,而且通身都是惡去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那麼如果善來感,就絕對不可能出現大水、幹旱、瘟疫、蝗蟲,以及飓風、地震這些災禍。當出現這些水、旱、瘟疫、蝗蟲、地震的時候,這說明我們不是善感,而是在惡感。善感一定是:一年四季非常的…

《《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講記摘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