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弘忍大師
弘忍大師簡介
西天卅二祖,東土五祖。(公元602-675年)
蕲州(湖北蕲春)黃梅人,俗姓周,本爲破頭山中之栽松道者,嘗向四祖道信請法,四祖言其已老,縱使得法,亦不能弘傳。師聽即去,至一水邊,見一女子,即想寄宿,女向師曰仍須父兄應允使可行,師遂告此女子言,只要首肯,即敢行,女首肯,師即回,女歸辄孕,女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傭紡裏中,夕止于衆館之下,後生一子,即師,以爲不祥,因拋濁港中。明日見之,泝流而上,氣體鮮明,遂舉之。成童後隨母乞食,裏人呼爲無姓兒。
七歲時隨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黃梅雙峰山東山寺,窮研頓漸之旨,得其心傳。師之法相莊嚴,曾有智者見之,歎曰:「此子缺七種相,不逮如來。」足見師已具足如來二十五相。唐永徽二年(651)道信入寂,師承法席,世稱「五祖黃梅」,鹹亨二年(671)傳法于六祖慧能。
本來禅宗自達磨祖師東來,向以楞伽經爲弘法之依歸,自五祖始,乃以金剛經弘傳世人,六祖慧能更因聽聞金剛經而有省。中國禅宗自初祖達摩至五祖之傳承,爲後世禅宗各宗派所承認,弘忍繼之發揚而更興盛,時人謂其禅風爲「東山法門」,以徹悟心性本源爲宗,守本真心爲參學之要。師之弟子除六祖慧能外,尚有神秀大師,因弘法之地方不同,故後稱「北神秀,南慧能」。禅宗並自慧能起走向普傳期。師于上元二年忽告衆曰:「吾今事畢,時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壽七十有四。建塔于黃梅之東山。代宗谥大滿禅師、法雨之塔,有《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一卷傳世。
無姓兒
師先爲破頭山中栽松道者。嘗請于四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邪?傥若再來,吾尚可遲汝。」乃去,行水邊,見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歸辄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傭紡裏中,夕止于衆館之下。已而生一子,以爲不祥,因拋濁港中。明日見之,泝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之。成童,隨母乞食,裏人呼爲無姓兒。逢一智者,歎曰:「此子缺七種相,不逮如來」。
姓非常姓
四祖道信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即師,祖見師骨相奇秀,異乎常童即問曰:「子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祖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性。」
祖曰:「汝無姓邪?」
答曰:「性空,故無。」
祖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師母所,乞令出家。師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遂舍爲弟子,付法傳衣。
輪刀上陣
鹹亨中有居士盧慧能,自新州來參谒。知是異人,乃著槽廠去。經八月,祖知付授時至,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能,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爲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
菩提本無樹
時會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于廊壁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師知是神秀所述,乃贊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
盧在碓坊,忽聆誦偈,知未了,因請張別駕另書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祖見此偈,于夜潛爲慧能說金剛經。能言下大悟,遂傳頓教及衣缽。師頌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法語節錄
十四問答
五祖弘忍大師以問答之方式顯自心是道,是一佛乘。計有十四問答:
1.何知自心本來清淨?
2.何知自心本不生滅?
3.何名自心爲本師?
4.何名自心勝念彼佛?
5.既是生佛體同,爲何諸佛不生不滅受無量樂,衆生生死受種種苦?
6.真如法性同一無二,迷應俱迷,悟應俱悟;何故佛覺而衆生迷?
7.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根本?
8.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要門?
9.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
10.何知守本真心是叁世諸佛之祖?
11.何名無記心?
12.雲何是我所心滅?
13.請示真心
14.此論從首至末皆顯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門是何門攝?
此是本師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
守心
若識心者,守之則到彼岸,迷心者,棄之則墮叁途。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叁世諸佛之祖。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
大精進人
諸攝心人,爲緣外境粗心小息,內煉真心,心未清淨時,于行住坐臥中恒懲意看心,猶未能了了清淨獨照心源,是名無記心,亦是漏心,猶不免生死大海。但能著破衣餐粗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癡不解語,最省氣力而能有功,是大精進人也。
不受生死
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吾更不能說其形狀,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經第叁卷中金剛身品及維摩經第叁卷見阿【門人人人 】佛品,緩緩尋思,細心搜檢熟看,若此經熟實得能于行住坐臥及對五欲八風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究竟不受生死之身。
弘忍大師主要著述
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取見;願善知識如有寫者,用心無令脫錯,恐誤後人。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問曰:何知自心本來清淨?答曰:十地經雲:衆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爲五陰黑雲之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照輝。譬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闇。日豈爛也,何故無光?光元不壞,只爲雲霧所覆;一切衆生清淨之心,亦複如是。只爲攀緣妄念煩惱諸見,黑雲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故知自心,本來清淨。
問曰:何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答曰:維摩經雲:如、無有生如、無有滅。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淨。清淨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從緣生。又雲:一切衆生,皆如也,衆賢聖亦如也。一切衆生者,即我等是也。衆賢聖者,即諸佛是也。名相雖別,身中真如法性,並同不生不滅。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問曰:何名自心爲本師?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從外來不屬于修。于叁世中,所有至親莫過自守于心。若識心者,守之則到彼岸。迷心者,棄之則墮叁塗。故知叁世諸佛以自心爲本師。故論雲:了然守心,則妄念不起則是無生,故知心是本師。
問曰:何名自心勝念彼佛?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則到彼岸。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雲:守本真心勝念他佛。又雲:勝者只是約行勸人之語,其實究竟果體平等無二。
問曰:衆生與佛真體既同,何故謂諸佛不生不滅,受無量快樂,自在無礙。我等衆生,墮生死中,受種種苦耶?答曰:十方諸佛,悟達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滅,故不得受生死。不生死故,即畢竟寂滅。故知萬樂自歸。一切衆生迷于真性,不識心本,種種妄緣,不修正念,故即憎愛心起。以憎愛故,則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則諸苦自現。心王經雲:真如佛性,沒在知見;六識海中,沈淪生死,不得解脫。努力會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自然與佛平等無二。
問曰:真如法性,同一無二;迷應俱迷,悟應俱悟。何故佛覺性,衆生昏迷,因何故然?答曰:自此己上,入不思議分,非凡所及;識心故悟,失性故迷;緣合即合,說不可定;但信真谛,守自本心。故維摩經雲:無自性、無他性,法本無生,今即無滅。此悟即離二邊,入無分別智。若解此義,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叁世諸佛之祖。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答曰:涅槃者,體是寂滅,無爲安樂;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則斷;妄想斷故,則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窮達法性;窮達法性故,則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答曰:乃至舉一手爪,畫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爲教導無智能衆生,作當來勝報之業,及見佛之因。若願自早成佛者,會是守本真心。叁世諸佛,無量無邊,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故經雲: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也。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答曰:如來于一切經中,說一切罪福,一切因緣果報;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種種雜物,起無量無邊譬喻;或現無量神通,種種變化者;只是佛爲教導無智能衆生,有種種欲心,心行萬差。是故如來隨其心門引入一乘。我既體知衆生佛性,本來清淨,如雲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雲盡,慧日即現:何須更多學知見,所生死苦。一切義理及叁世之事,譬如磨鏡,塵盡明自然現。則今于無明心中學得者,終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無爲心中學得者,此是真學。雖言真學,竟無所學。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無二無一,故無所學。法性雖空,要須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故…
《五祖弘忍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