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道上的難與易

  西方寺佛七開示——修行道上的難與易

  這兩天我們講了希運禅師出家叁十年後卻不認自己母親的故事。我每讀到此公案都感動得流淚;出家而能斷絕俗情,這才是真修行;若俗情不斷,是無法了脫生死的。你們來西方寺念佛的在家人,有家庭、有親眷;我們並非鼓勵你們抛夫棄子,放棄家庭來此念佛,因爲每個人對家庭都有承擔的責任;作爲一個真正的在家佛弟子,就是要在二者間取得平衡。學佛以後,既然知道念佛的好處,即使不能到寺院修行,平時在家洗碗、做家務,甚至坐車時一樣可以念佛。以前祖師們爲了生死、出輪回,放下萬緣,一心一意去求道;有了祖師的明鑒在前,相信在座各位對念佛法門都能深信不疑,因此,不要辜負難得的人身,每人都應做好自己的本份。

  我知道大家喜歡聽公案、聽故事,所以,每次佛七,我都會選一些公案跟大家分享,以鼓勵大家,並希望藉此增加大家學佛的興趣。不過,作爲一個認真的修行人,除了對佛教生起清淨的正信以外,同時也應對經教有所認識與了解;所謂「深入經藏」之後,才能「智慧如海」。所以,今天想借佛七的機會,跟大家講講「易行道」與「難行道」;我們都知道,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娑論》,將佛教一切法門,分爲「易行道」與「難行道」;凡依經典,依教奉行,積功累德,一步步地老實修行的,就是所謂「難行道」。凡依念佛法門,往生淨土,于彼國中,仗佛願力,終成正覺的,就是「易行道」。如此看來,于各宗門中,除淨土門外,其他各宗,都是難行門。後來昙鸾大師,依此論,複判釋迦如來一代教法爲難、易二道;謂于五濁惡世,于無佛時,求不退,爲難行道;譬如陸路,步行則苦。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爲易行道,譬如水路乘船則樂。一般而言,淨土法門被稱爲易行道,乃依于前說。

  大乘佛教裏有一部《菩薩璎珞本業經》,內容敘述菩薩階位及叁聚淨戒等之因行;其中講到菩薩修行要經曆五十一階位才能成佛──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從初地菩薩,到妙覺菩薩、補位菩薩,通常要經叁大阿僧祗劫才能證果;因此必須具大慧根、大善根及種種因緣,才能成就。這是「難行道」的典型。淨土法門則不一樣,是通過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而此叁者,又以持名念佛爲最易,古德都說是「萬修萬成」的),清淨自己的身、口、意;堅定自己的信、願、行;及至臨命終時,得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國土;此一法門之修持,實包含了自力與他力的結合。在此,我想讓大家透過對大乘佛教的各大宗派的輪廓式認識,更深一層的指出「易行道」與「難行道」的區別。

  中國大乘佛教有八宗,華嚴、叁論、唯識、天臺、律宗、密宗、禅宗、淨土宗。每一宗派都有其嚴密的義理架構。以我個人的分析並綜合前人的研究,佛教義理可分爲「空」、「有」兩大系統;禅宗、叁論、天臺屬「空」宗系統。唯識、華嚴、律宗則屬「有」宗系統。「空」宗根據龍樹菩薩《中論》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爲理據;展示緣生性空的至理。「有」宗系統是用種子說,解釋宇宙人生的生成法則。種子之說,原爲一種譬喻,最早見于《雜阿含經》。經部派佛教之演化,後于《瑜伽師地論》中,立阿賴耶識爲「種子識」,並謂此識能生色、心、善、惡等一切諸法,而藏有一切種子。「種子」一詞,其後成爲唯識學重要術語之一。據《成唯識論》卷二之說,于阿賴耶識中,能同時生起七轉諸法現行之果,又具有令自類種子前後相續不斷之功能;如同植物的種子,具有産生一切現象的可能性。種子藏于阿賴耶識中,前者爲因、作用,後者爲果、本體。推而言之,唯識之宗義,乃謂無論依報、正報等一切萬法皆由種子所變現。而種子有二類:1.本有種子,即自無始以來,先天存在于阿賴耶識的種子,又稱本性住種。2.新熏種子,即由後天現行諸法所熏習成之種子,又稱習所成種。若就種子與現行之關系而論;有由「叁法」所構成之「二重」因果說。所謂叁法,即指「能生之種子」、「所生之現行」、「所熏之新種」;所謂二重因果,即指「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此叁法同時輾轉互成二重之果,即一種子既爲同一剎那間之「現行之因」,亦爲後一剎那之「種子之果」,故又可稱爲「種子生種子」。就八識而言,八識所持之種子爲因,生起眼等之七轉識;同一剎那,七轉識之現行亦爲因,而生起第八識之種子,故有所謂「七轉、八識,互爲因果」之說。

  空宗則不正面回答叁世輪回的因果問題;例如禅宗喜講一超直入,頓悟成佛;證得自性──真如本體之時,即廢言诠;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禅宗所強調的是「心心相印」、「唯證乃知」;有宗如唯識宗對叁世因果則講得非常詳盡;但由于種子與七轉、八識是一「互熏」的關系,因此成佛問題並沒有必然的保證。

  由此可見,綜合而言,各種不同宗派均引入並融合不同的經典教義,以解釋自宗之道理。實可謂自護其教,自圓其說。故無論從宏觀或微觀的角度去看,佛法至理皆是圓融無礙而又博大精深的,非具大慧根、大智慧實難以洞然;有些人窮一生精力研究佛法仍未能登堂入奧;得以「悟、入佛之知見」(《法華經》)。所以,站在佛法傳播與弘揚的立場而言,現今佛教最需要的是通才──通識人才,對各宗各派有充分的理解與掌握,如此才能大(乘)、小(乘)兼備,空、有並容,並將佛法貫徹于自他兩利的關系中。如此,佛法才能薪火相傳,日新又新,不致在古典的文字與概念中被隱沒。

  以下我想就空、有二宗重要教派,作一簡略的介紹與說明。

  淨土宗:以往生極樂淨土爲目的之宗派。「淨土」乃指清淨國土、莊嚴剎土,即清淨功德所莊嚴之處所。又稱蓮宗,蓋東晉慧遠法師在廬山結白蓮社,取義生西方淨土者皆由蓮花所化生,而極樂國土亦名蓮邦。本宗特別以稱念佛名爲主要修行法,藉彌陀本願之他力,祈獲生于西方極樂淨土,故又稱念佛宗。其根本經典有所謂「叁經一論」,後來發展爲「五經一論」:《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華經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而淨土宗之「持名念佛」一法,之所以廣被推崇的經典依據,乃在于:《觀經》所言「下品下生,臨終十念,即得往生」;《無量壽經》中,彌陀第十八願:十方衆生,十念稱名,即得往生;《阿彌陀經》中,執持名號,七日亦得往生。然古今淨業行人,對于持名之修法,確乎是難中有易,易中有難的;因爲上述經文所指的念佛,是以「至心信樂」、「一心不亂」爲根本標准的;可是念時要怎樣才算是「至心信樂」?那是很難斷定的。又所謂「一心不亂」,其不亂之時間要維持多久?經中說是七日,但這不過是一基本的要求;能一心不亂者,當然臨終會感得佛來迎接;倘若雖念七日,而未能一心不亂者,那就有問題了;因此,嚴格地說,念佛往生是亦難亦易的。

  華嚴宗:依《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之旨。以唐代杜順禅師(公元五五七~六四零)爲初祖。後爲賢首國師發揚。由于本宗依《華嚴經》立名,故稱華嚴宗。《華嚴經》乃如來成道第二七日,于菩提樹下爲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說的自內證法門──叁世諸佛所證之境界,揭示十方衆生應修之法,被稱爲經中之王(與《妙法蓮華經》齊名),故古德有「不讀《華嚴》不知佛法富貴」之說。我國于東晉義熙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由佛陀跋陀羅譯出本經六十卷,即所謂舊《華嚴經》。唐代聖曆二年(六九九),實叉難陀再譯本經爲八十卷,此即新《華嚴經》;貞元年間,般若叁藏譯出《普賢行願品》四十卷,世稱四十華嚴。華嚴宗以五教十宗判釋如來一代教法,甚深玄妙;其骨幹不出法界緣起。法界緣起者,宇宙萬象相即相入;此一物爲他萬物緣,他萬物爲此一物緣,自他相待相資,圓融無礙。此事事無礎法界,又稱「無盡緣起」。另外,本宗更立有四法界、十玄門、六相圓融等法門;義理結構甚爲嚴密。可見要全部了解《華嚴經》的內容絕不容易。

  禅宗:又稱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指以菩提達磨爲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之大乘宗派。蓋「禅」起源于印度,其原意即指靜坐斂心、正思審慮,以達定、慧均等之狀態。于釋尊之前,印度即有以生天爲坐禅目的之思想;至釋尊時,始展開遠離苦樂兩邊,以達中道涅槃爲目的之禅。印度佛教的禅觀思想乃漸次發達,並産生無數的禅經。而隨著佛典之傳譯,自漢末,禅法已傳入中國,但最初都是小乘佛法的禅觀思想。自東晉鸠摩羅什以後,各種禅法均被介紹;至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出《楞伽經》四卷,乃激發當時講究禅法者另辟新途,如後世所說之五類禅,即是依于《楞伽經》四種禅之說而來;及至肇啓中國禅宗之菩提達磨,其所傳之如來自性清淨禅,亦是基于《楞伽經》所說。此外,慧可、僧璨均被稱爲楞伽師;道信、弘忍更受《大乘起信論》影響,提倡一行叁昧之說,至六祖慧能方以《金剛經》爲正宗;此一傳統,一直流行至今。

  以其教義之要而言之,禅宗與其他諸宗之相異處,在于不立正依之經典,即使引用經典,亦爲設教上的方便;其教理最主要者,莫過于依佛心爲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過,古來尊宿亦多遺有語錄,成爲後世禅徒習禅悟道之重要資料。本質上說,禅宗講求見性、講求開悟;可是見性開悟其實是一種禅定功夫;要功夫穩定純熟,始能破末後牢關,了生脫死才有把握;普通行人未必能夠輕易做到。

  法相宗: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爲教義要旨的宗派,今多以之爲唯識宗的代稱。唐代玄奘法師爲宗祖,依五位百法…

《修行道上的難與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