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判別有爲、無爲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本宗以「六經十一論」爲依據;六經是:《華嚴經》、《解深密經》、《如來出現功德經》、《大乘阿毘達磨經》、《入楞伽經》、《厚嚴經》。十一論是:《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分別瑜伽論》、《觀所緣緣論》、《唯識二十論》、《辦中邊論》、《大乘阿毘達磨集雜論》。而其中特以《解深密經》、《成唯識論》爲憑據,以成一宗之旨。主張一切諸法體性都是唯識變現,系究明萬法性相之宗,其教說體系嚴密,對叁世輪回、宇宙人生之生成法則皆分析得十分微細而澈底。修唯識宗的終極目標是轉迷爲悟,轉識成智;因此,除卻對上述《六經十一論》,要有缜密的研究、深切的了解之外,還要對「五重唯識觀」的最後一著,「遣相證性」,做得圓滿無缺,才能算是成功。究竟這遣「依他性」證「圓成實性」是如何入手的呢?又轉識成智,亦是相宗最重要的一關;阿賴耶識的識是生死的根本,不轉之就不能成佛;可是所謂「五、八果上圓」,這是等覺位滿,出金剛定的境界,暫且不論;即就「六、七因中轉」來說,若要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成平等性智,又應該如何進行呢?普通人窮其一生的精力,有沒有把握轉得成功呢?如果無百份之百成功的把握,又要怎樣才能脫輪回、了生死呢?可見此宗之門,實是難修之法。
天臺宗:我們師父永惺上人是天臺宗的傳人,而西方寺就是「教演天臺,行歸淨土」的道場。天臺宗是隋朝智者大師在天臺山國清寺所創立的宗派,以《妙法蓮華經》判攝一代時教,且最專此經,是故又稱「法華宗」。本宗教義可略分爲叁谛圓融、一念叁千、一心叁觀、六即等。而以前叁者爲核心。1.叁谛圓融,本宗教義以諸法實相論爲中心,諸法實相即《法華經》所謂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諸法實相,即十如是等。叁谛者,空谛、假谛、中谛,或稱真谛、俗谛、中谛,一法上之德用差別即是叁谛,叁谛一一皆圓融相即,是爲叁谛圓融,亦即空不離假、中;假不缺空、中;中亦然。2.一念叁千,即一念心具叁千諸法。不論叁性漏、無漏,介爾有心,其心即具足叁千迷悟諸法。叁千者,總攝宇宙一切之名,同時表諸法之融攝。3.一心叁觀,即于一己之心識上,觀念修習叁千叁谛之妙理。法界森羅諸法,皆叁千叁谛,叁千叁谛皆性具,故色、心因果,總皆是一種叁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同具叁千諸法;然以佛法太高,衆生法太廣,對初心行者實難教化,故若欲應用此叁千叁谛之教理于實際,與其遠擇高廣之境界,不如近觀己心。所謂觀己心者,即觀介爾陰妄的一念,而日常之妄心即第六識之一念。觀此現前陰妄一剎那心,即日夜起滅之一念心具叁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是爲一心叁觀。
另外本宗更以「五時八教」判釋佛陀一代聖教。五時者,將佛陀入世五十年間,應衆生之根機,應病與藥所說之教法,分爲華嚴時、廘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者,分爲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化儀,乃佛教化衆生所用的方法;有頓、漸、秘密、不定等四種;化法,乃佛教化衆生的教法內容;有藏、通、別、圓等四種。以上所述,爲天臺宗的根本教義;由此可見其縱橫交錯,層層互攝,精深圓妙的完整體系;修叁觀、破叁惑、出無明,絕非文字理境,而是實踐的工夫,決非慧淺智薄者所能證。
以上各宗,依教依理依行,均屬難行門之列;如此看來,若欲遁平實道,了生脫死,趣涅槃城,何不舍難就易,轉向易行門下工夫?
前文已略述,淨土宗念佛法門,之所以被推爲易行門的原因及經論依據。而此一法門,敘述得最完備的,莫過于《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願,即是十項願行),對于易行道的念佛,敘述得最爲完備。念佛,是系念于佛的法身、功德、相好、名號而攝心不亂。念佛,不但只是口頭稱念,而且包含了:一、禮拜佛;二、贊歎佛的一切功德(德依名而立,所以口稱阿彌陀佛,即等于贊歎一切佛的功德);叁、于佛前廣修供養;四、于佛前真誠的忏悔;五、對于佛(因中菩薩等)的功德,生隨喜心;六、請佛轉*輪;七、請佛久住世間,濟度衆生;八、隨佛修學;九、學佛那樣的隨順衆生;十、一切功德,與一切衆生共同回向佛道。這一切,都是念佛,都是內心的觀想(勝解),不待外緣,所以最爲易行。因此,在觀想于一切佛(即無量佛)前,作如是行願,即是常念、遍念無量諸佛。以十方無量佛(即西方無量佛)爲系念境,所以能修行成就,普入法界,生極樂國。
可見念佛是易行道中之易行法,爲菩薩道中貫徹始終的法門;在圓修圓證的菩提道中,《普賢菩薩行願品》念佛一法的深廣意義,無疑是現代念佛人之寶鑒;《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願與諸同修共勉之。
《修行道上的難與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