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本宗以「六经十一论」为依据;六经是:《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毘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经》。十一论是:《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办中边论》、《大乘阿毘达磨集杂论》。而其中特以《解深密经》、《成唯识论》为凭据,以成一宗之旨。主张一切诸法体性都是唯识变现,系究明万法性相之宗,其教说体系严密,对三世轮回、宇宙人生之生成法则皆分析得十分微细而澈底。修唯识宗的终极目标是转迷为悟,转识成智;因此,除却对上述《六经十一论》,要有缜密的研究、深切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五重唯识观」的最后一着,「遣相证性」,做得圆满无缺,才能算是成功。究竟这遣「依他性」证「圆成实性」是如何入手的呢?又转识成智,亦是相宗最重要的一关;阿赖耶识的识是生死的根本,不转之就不能成佛;可是所谓「五、八果上圆」,这是等觉位满,出金刚定的境界,暂且不论;即就「六、七因中转」来说,若要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成平等性智,又应该如何进行呢?普通人穷其一生的精力,有没有把握转得成功呢?如果无百份之百成功的把握,又要怎样才能脱轮回、了生死呢?可见此宗之门,实是难修之法。
天台宗:我们师父永惺上人是天台宗的传人,而西方寺就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道场。天台宗是隋朝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国清寺所创立的宗派,以《妙法莲华经》判摄一代时教,且最专此经,是故又称「法华宗」。本宗教义可略分为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一心三观、六即等。而以前三者为核心。1.三谛圆融,本宗教义以诸法实相论为中心,诸法实相即《法华经》所谓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诸法实相,即十如是等。三谛者,空谛、假谛、中谛,或称真谛、俗谛、中谛,一法上之德用差别即是三谛,三谛一一皆圆融相即,是为三谛圆融,亦即空不离假、中;假不缺空、中;中亦然。2.一念三千,即一念心具三千诸法。不论三性漏、无漏,介尔有心,其心即具足三千迷悟诸法。三千者,总摄宇宙一切之名,同时表诸法之融摄。3.一心三观,即于一己之心识上,观念修习三千三谛之妙理。法界森罗诸法,皆三千三谛,三千三谛皆性具,故色、心因果,总皆是一种三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同具三千诸法;然以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对初心行者实难教化,故若欲应用此三千三谛之教理于实际,与其远择高广之境界,不如近观己心。所谓观己心者,即观介尔阴妄的一念,而日常之妄心即第六识之一念。观此现前阴妄一剎那心,即日夜起灭之一念心具三千诸法,即空即假即中,是为一心三观。
另外本宗更以「五时八教」判释佛陀一代圣教。五时者,将佛陀入世五十年间,应众生之根机,应病与药所说之教法,分为华严时、廘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者,分为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化仪,乃佛教化众生所用的方法;有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化法,乃佛教化众生的教法内容;有藏、通、别、圆等四种。以上所述,为天台宗的根本教义;由此可见其纵横交错,层层互摄,精深圆妙的完整体系;修三观、破三惑、出无明,绝非文字理境,而是实践的工夫,决非慧浅智薄者所能证。
以上各宗,依教依理依行,均属难行门之列;如此看来,若欲遁平实道,了生脱死,趣涅槃城,何不舍难就易,转向易行门下工夫?
前文已略述,净土宗念佛法门,之所以被推为易行门的原因及经论依据。而此一法门,叙述得最完备的,莫过于《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愿,即是十项愿行),对于易行道的念佛,叙述得最为完备。念佛,是系念于佛的法身、功德、相好、名号而摄心不乱。念佛,不但只是口头称念,而且包含了:一、礼拜佛;二、赞叹佛的一切功德(德依名而立,所以口称阿弥陀佛,即等于赞叹一切佛的功德);三、于佛前广修供养;四、于佛前真诚的忏悔;五、对于佛(因中菩萨等)的功德,生随喜心;六、请佛转*轮;七、请佛久住世间,济度众生;八、随佛修学;九、学佛那样的随顺众生;十、一切功德,与一切众生共同回向佛道。这一切,都是念佛,都是内心的观想(胜解),不待外缘,所以最为易行。因此,在观想于一切佛(即无量佛)前,作如是行愿,即是常念、遍念无量诸佛。以十方无量佛(即西方无量佛)为系念境,所以能修行成就,普入法界,生极乐国。
可见念佛是易行道中之易行法,为菩萨道中贯彻始终的法门;在圆修圆证的菩提道中,《普贤菩萨行愿品》念佛一法的深广意义,无疑是现代念佛人之宝鉴;《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愿与诸同修共勉之。
《修行道上的难与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