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經典概說及其思想源流

  淨土經典概說及其思想源流

  淨土叁經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加上《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合稱爲淨土五經。而後世注譯淨土五經的論著,《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部鉅著,後世的學者稱之爲淨土五經一論。以上的經典異譯異本,合計梵、漢、藏總七種,漢譯的五種異譯本和西藏本等。所譯諸經加以比較,大致是略有出入。然而到底是同一個經典,雖然譯出的時間不同,大玫不過是略有增廣或是簡略而已。比如印度、西域地方的彌陀教徒之間所傳承的經典,然後又經過了中國的翻譯,多少有增簡略之不同,而成爲了現存的經典。對于說述彌陀因願果德經典的主旨,各經都是同一的,只不過是內容的章句之間略有相異。現在通行的譯本,大多以康僧铠所譯的《無量壽經》,傳世最廣。

   而有關于淨土思想的論著,並闡釋了以上叁經的著作,則有龍樹菩薩的著述。龍樹菩薩在這方面的著述有:《十住毗婆沙論》、《大智度論》等,特別是在《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中,明確指出修行有難行道、易行道之別。關于易行道的剖析:「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有人念我,稱名皈依,即得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稱名憶念阿彌陀佛等一百零八佛,在《大智度論》中有關彌陀淨土,是有不少相關的記述。特別是在第九卷和第九十二卷中「以誦阿彌陀經故」、「如阿彌陀諸經中所說」稱名憶念是《阿彌陀經》的易行道。

  被龍樹所宣揚的彌陀淨土思想到了世親時代,著成了《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一卷,這又叫作《往生淨土論》。在印度的撰述中許多的論書中是專說淨土思想的唯一經典。

  在第六世紀的初期,中國佛教在北魏的菩提流支由印度直接傳入中國之前,大部分翻譯的佛教經典,差不多都是西域所傳。淨土叁經在中國的開始翻譯時期,可上溯至叁國時代吳支謙譯出的《大阿彌陀經》。後來由西域來的叁藏法師們也屢次的翻譯這些經典。及後有鸠摩羅什譯出了《阿彌陀經》,這淨土叁經便成了隋唐以前宣揚淨土思想的依據。如廬山慧遠大師、昙鸾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等淨土祖師,一生皆以致力弘揚淨土,翻譯及著述淨土經論爲職志,對後世修持淨土法門的人,啓發良多。

  以上的述說經典部分,以于極樂淨土是怎麼來的呢?以甚麼因緣條件而建立起來的呢?這,在《無量壽經》中,說得很白。《無量壽經》第六「法藏因地」與第七「佛前發願」二節中,說阿彌陀佛因地中未學佛時,有世自在王佛出現于世,時有國王,聞法心悅,發真道意,棄國出家,號曰法藏。法藏比丘一面佛說:「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一面又懇求佛「惟願世尊廣敷衍諸佛如來淨土之行」。當時世自在王佛先勉他道:「譬如大海,一人鬥量,經曆劫數,尚可窮底,得甚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于是佛就對他說了二百十億的諸佛淨土,每個淨土中功德的粗妙,衆生的善惡,皆爲分析辨別,「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故他發四十八大願,以此建立極樂世界;並以此誓願堅固之心,來保證念佛求生的人往生淨土。

  求生淨土,更不是很簡單的念一句佛號就算數,需要「植衆德本」。在這「植擺正德本」裏面,無疑的包括了須修人天的五乘共行、聲聞的二乘共行、菩薩的大乘不共行。凡是五戒十善、 攝的一切德行,都要修習。故《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得生彼國。」需要廣修善行,作諸善事,始得往生。而且還要把自己所作的善行功德,來「至心回向」,即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含有「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意,同時也即是包括「發菩提心」在內,若不發菩提心,那裏肯將自己的功德回向給人呢?這更可證可知發菩提心,是求生極樂淨土必具條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