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祖道信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簡介
西天卅一祖,東土四祖。
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祖(叁祖僧璨大師)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祖曰:「誰縛汝?」
曰:「無人縛。」
祖曰:「何更求解脫乎?」
師于言下大悟。服勞九載,後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謹。祖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
非常姓
唐武德甲申歲師卻返蔪春,住破頭山,學侶雲臻。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常童。師問曰:「子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師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性。」
師曰:「汝無姓邪?」
答曰:「性空,故無。」
師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遂舍爲弟子,以至付法傳衣。偈曰:
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橫出一枝佛法
一日告衆曰:「吾武德中遊廬山,登絕頂,望破頭山,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
衆皆默然。
弘忍曰:「莫是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
師曰:「善。」
牛頭法融
牛頭山法融禅師,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忽一日歎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發。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鳥銜花之異。
那個是道人
唐貞觀中,師遙觀牛頭山氣象,知彼山有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
曰:「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
師曰: 「阿那個是道人?」
僧無對。別僧曰:「此去山中十裏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麼?」
師遂入山,見法融端坐自若,曾無所顧。
觀是何人?
心是何物?
師問融曰:「在此作甚麼?」
融曰:「觀心。」
師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融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
師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
融曰:「還識道信禅師否?」
師曰:「何以問他?」
融曰:「向德滋久,冀一禮谒。」
師曰:「道信禅師,貧道是也。」
融曰:「因何降此?」
師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融指後面曰:「別有小庵。」遂引師至庵所。
猶有這個在
遶庵,唯見虎狼之類。師乃舉兩手作怖勢。
融曰:「猶有這個在。」
師曰:「這個是甚麼?」
融無語。少選,師卻于融宴坐石上書一佛字,融睹之竦然。
師曰:「猶有這個在。」
融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
百千法門
同歸方寸
師曰: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夢幻。
無叁界可出,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阙少,與佛何殊?
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
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
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
快樂無憂,故名爲佛。
非心不問佛
融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師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真心任遍知
融曰:「既不許作觀行,于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師曰: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
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汝但隨心自在,無複對治,
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
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于汝。
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
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祖付法訖,遂返雙峰終老。
示寂
高宗永徽辛亥歲閏九月四日,忽垂誡門人曰:
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
言訖安坐而逝。壽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戶無故自開,儀相如生。爾後,門人不敢複閉。
四祖—道信大師
「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
中國禅宗四祖——道信大師
于唐高宗永徽辛亥歲九月四日,
安坐而逝之前,對門人如是垂示教誡。
四祖道信大師,生于陳國太建十二年(隋朝開皇前一年,公元五八○年),師俗姓司馬,世居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後遷徙至蕲州廣濟縣。在魏晉南北朝曆史裏,隨著政變複雜,王朝更疊,地域分合,世態紛亂無常,道信大師,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裏成長。
雖說南朝佛教發展隆盛,據史書上記載:陳代有寺院一千二百叁十二所,僧尼叁萬二千人,文武百官及文人學士,大都崇信佛教。但是當時許多道場景象式微,僧團規矩蕩然無存,僧衆們奔波忙碌也僅是爲求叁餐溫飽,說不上了脫生死的修行,更談不上弘法利生的度衆願行。
道信大師,自幼欣慕佛法的道理,生而超異常人,對佛法信解表現,更是猶如宿世熏習。初出家修行之際,並未有善知識引導,在動蕩不安的時代中,卻保持著潔身自愛的行誼,密懷齋檢,莊嚴戒行,清淨的行者風範,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隋開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道信大師年僅十四歲,來到舒州皖公山禮拜叁祖僧璨大師,說道:「願和尚慈悲,教授解脫的法門。」
叁祖說道:「什麼綁縛了你?」
道信大師回答:「沒有人綁縛我。」
祖曰:「那麼何必更求解脫呢?」
在叁祖幾句話的啓發下,道信大師豁然大悟,從此隨侍叁祖左右,嗣承叁祖道風,收攝心念專注修行,脅不至席六十年。叁祖屢次加以勘驗,知道道信大師的根器因緣已成熟,便傳付他衣缽,說偈道:「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從此以後道信大師,接引群品,廣開禅門,是爲禅宗四祖。
當時隋朝,出家爲僧有一定的製度,按國家規定,必須先經國家定期舉行考選,由僧衆選舉人員考核,通過方可剃度出家,再由國家分配到一定的寺院修行,這才是真正入了「僧籍」。道信大師初入僧門,正值國家兵荒馬亂,人民流離失所,因緣際會下並沒有得到國家剃度之允許,未能有一個合法的身份。但是要大行弘化,合法的身份是必要的方便,才能與世同存,化樂有情。所以參與考試,于吉州受戒,依國家分配,住于吉州。
隋大業十叁年(公元六一七年),大師領衆至吉州,適逢群盜圍城,曆經七旬而未能解除,城內泉井幹涸,兵糧已經盡絕,大衆皆感到憂懼,四祖便教導大衆稱念「摩诃般若波羅蜜」,此時城中群衆人人一心,意志堅誠持誦。城外的盜賊這時遙望城中,看到城上彷佛有神兵守護,心生畏懼,互相告誡說:「城當中一定有異人,我們不可以冒然進攻!」便解圍而去。
四祖道信大師遊學南方近二十年,其中亦接觸叁論宗、天臺宗,更能將諸多教法融合無礙,運用自在。唐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返回蕲州,住破頭山(即蕲州黃梅縣雙峰山)。在往黃梅縣的路上,遇到一個小孩,觀察這個孩童骨相奇秀,異乎常童。
便問他:「你姓什麼?」
孩童回答道:「姓是有,但不是常姓。」
四祖問:「是什麼姓?」
回答說:「是佛性。」
四祖又問他:「你沒有姓嗎?」
回答:「性空,故無。」
四祖默識這個孩童是個法器,宿世有因緣,便收爲弟子,最後付法傳衣,說偈:「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這個孩童就是中國禅宗五祖——弘忍大師。
四祖弘揚禅法期間,向大師求法的學者、僧侶如雲,大師隨機度化,爲四衆弟子解諸迷津,無有疲厭。一天告訴大衆說:「我在武德中遊廬山,登絕頂時,望向破頭山,見到紫雲如蓋,下有白氣,向橫分成六道,你們知道代表了什麼嗎?」大衆皆默然,唯獨弘忍說道:「難道是和尚日後會旁生一支法脈嗎?」四祖說:「對。」四祖知道因緣到了,便親自尋訪,此即後來牛頭山法融禅師,別立「牛頭禅」。
法融禅師初見四祖問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說:「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法融禅師說:「既不許作觀行,于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四祖又說道:「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複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我受僧璨大師頓教法門,今日付囑于你。谛當信受我的叮囑,只住此山。日後當有五人紹承你的法要,弘化一方。」四祖付法後,便返回破頭山(即雙峰山)終老,壽七十有二,建塔于東山黃梅寺。
四祖道信大師盡其一生以禅爲本,以戒嚴身,性德超然,因之後五祖弘忍大師于黃梅東山弘傳佛法,世人稱其「東山法門」,尊稱四祖爲東山法門之初祖。唐大曆年中,唐代宗敕谥「大醫禅師」,塔銘號「慈雲」,師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菩薩戒作法》等書。
道信大師主要著述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取自《楞伽師資記》巨贊法師眉批)
唐朝蕲州雙峰山道信禅師,承粲禅師後。其信禅師,再敞禅門,宇內流布,有《菩薩戒法》一本,及製《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與有緣根熟者,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
《四祖道信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