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證解脫只要斷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就行,而成佛還必須斷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才行。從另一個角度說,證解脫只要斷分段生死就行,而成佛還必須進斷變異生死才行;證解脫只要斷除分段生死煩惱的現行和種子就行,而成佛還必須盡斷煩惱的習氣隨眠,乃至斷除那些極爲微細的習氣隨眠。而所有這些必要的進修,都必須在證得第八識以後,才有可能。
所以大乘的見道,斷除叁縛結或五利使還不夠,那只是真見道的准備——加行道,還必須在此基礎上證得真心第八識如來藏。
證得大乘真見道的五個基本條件:
1、信心,必須對成佛之道、對參禅開悟具有足夠的信心;不懷疑自己的善根,不懷疑真善知識的指導,不懷疑末法時期還有開悟之人,還有開悟之法,不懷疑參禅確實可以開悟。
2、知見,不但必須了知一切有爲法因緣和合而生,無常無我,終必歸滅,還必須熏習有關第八識及其與前七識互動關系的正確知見,以及參禅的正確知見。
3、定力,早晚必須勤拜佛憶佛,白天必須在生活、學習、工作的同時,鍛煉動中定力保持正念不失,而且向深細發展。
4、福德,勤修福德,回向證悟;必須修夠感得真善知識的福報,得遇真善知識,有緣隨其修學,並在修學過程中,沒有太大的逆緣障礙證悟。
5、無慢,必須對大乘法、對真善知識、對修學正法之團體,無傲慢之心,勇于放棄過去的錯誤知見。
思惑:也叫修惑,即見道以後,進入修道位是要去除的煩惱。
1、欲界住地煩惱:欲界有貪、嗔、癡、慢四種,大乘加身見、邊見,共六種。主要指對欲界身心的執著。
2、色界住地煩惱:色界有貪、癡、慢叁種。大乘加身見、邊見,共五種。主要指對色界身心的執著。
3、無色界住地煩惱:無色界有貪、癡、慢叁種。大乘加身見、邊見,共五種。主要指對無色界身心的執著。
無始無明:
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對無我的真理以及法界的實相不了解、不知道,沒有智慧的光明。
一念無明,就是不了解、不知道小乘的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即一切萬法,刹那變化,沒有不變的自我;唯有涅槃,永無煩惱。
無始無明,就是不了解、不知道大乘的一實相印,又名諸法實相印,即一切萬法,之所以能生生滅滅,是因爲有一個一切萬法得以産生的總根源不生不滅,那就是第八識。第八識含藏著無量無邊的種子——各種潛在的功能,所以在因緣和合的時候就能出生並住持一切法。衆生無始以來,對此懵然無知,故謂之無始無明。但無始無明並不障礙解脫,只障礙成佛。所以說到十二因緣,就有大小乘之區別。
二、行:就是身口意叁業,或善惡無記叁業。由于無明,就不可避免地造作種種業行。衆生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就是這樣的。活得很盲目、很無奈,全都被無明所推動。無明是造業輪回的原動力,所以斷除了無明就能解脫。
叁、識:對這個識,我們要分開來講。
1、先說小乘,這個識指六識。上一世種種業行,彙集成一種強大的慣性,死的時候也不甘心死亡,由此出現了中陰身。中陰身的六識延續強大的無明業力,去尋找未來世之父母。一旦投胎,中陰身即滅,六識隨之亦滅。引生了一個新的生命,下一世開始了,又有一個全新的六識。
2、再說大乘,這個識指第八識。上一世種種業行所彙集成的強大的慣性保存在哪裏?只有一個地方,就是第八識。因爲只有第八識有這個功能,即持種的功能。故第八識也叫持種識。只有這個第八識帶著種子入住胎中,才會受孕,形成受精卵。
當然,第八識入胎,是因爲執行了第七識的入胎指令,跟隨第七識而入胎的;而第七識的入胎指令,不僅是因爲審查了第六識對未來父母的識別,更因爲第七識受了上一世種種業行所彙集成的強大的慣性——業力的推動。
四、名色:名,指精神;色,指物質。名色,即身心的和合體,生命最初形成的時候,就指受精卵。受精卵位的心,只有七、八兩個識。小乘不說第七識、第八識,說到第七識時,都說意根,所以受精卵位名色之名,就只有意根。在胎中漸漸長成五根,名色之色就具足了。
爲什麼叫名色?因爲從入胎到出胎,胎兒經曆了一個迅速長成的過程,五蘊或十八界的功能雖然具足了,但並不完善。爲區別于出胎以後的五蘊或十八界,所以在胎中,就稱其爲名色。廣義的名色,當然包括各個層次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已經有了觸塵生識的作用,也就是六塵能夠入根、入識,十二處、十八界已經基本具足了。這是胎兒大約四個月左右的時候。由于六根觸六塵生六識,名色中之名,這時也具足了。雖然具足了,然還非常稚弱,胎兒常處睡眠之中,然亦有睡醒之時,故開始有胎動現象。
六、觸:胎中雖已有觸,但所觸的六塵境界極其有限,所以這裏的觸,主要指初出胎以及出胎以後六根對六塵的接觸,這個觸,貫穿出胎到死之前的全過程。當然也包括五遍行心所的觸心所。因爲七、八兩個識恒存,此觸心所也恒存,前六識的觸心所,則隨其識之生滅而生滅。
觸之叁義:
1、根觸塵之義,六根之觸六塵而生六識。細分又有叁步,第一步是五扶塵根觸外五塵,這時並不能生五識;第二步是五勝義根觸內五塵,這時也還不能生五識;第叁步意根觸內法塵先生意識,有了意識,才會生前五識。
2、五遍行心所之觸心所,指識觸所緣境。前五識觸內五塵,第六識觸內法塵、第七識既觸外法塵也觸內法塵。第八識則透過五根觸外五塵。
3、六塵中之觸塵,即冷、熱、滑、澀、輕、重等。
七、受:也主要是指出胎以後的受心所。有苦樂舍叁受,或苦樂憂喜舍五受之別。
八、愛:所有的衆生皆避苦求樂,對樂受的追求,就是貪愛。貪愛覺知心、作主心之自我,貪愛了知六塵萬法之境界。
九、取:對自己樂受的追求和貪愛,是衆生生存的強大動力,由此而努力執取一切六塵境界,爲此不辭千辛萬苦,可以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生命。
十、有:有和行,其實是說同一件事,就是指造業。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行支強調過程,而有支強調結果。過程是指造作身口意之善惡業(十二因緣不說無記業,因爲無記業不感果),結果是說造業以後,業種就完好地被保存了下來,形成了一種不以個人意志爲轉移的感果力量,就一定會“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因緣際遇時,果報還自受”,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十一、生:由于強大的業力——有,就無可避免地又要投胎,又有了下一生,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無有窮盡。唯有兩條道路可以徹底了斷生死,不再出生。一條就是小乘的解脫道,證得阿羅漢,入無余涅槃;另一條就是成佛之道,證得菩薩八地,現世證得無余涅槃而不入無余涅槃;有意生身,有大神通故,永斷分段生死,隨緣化現,利益衆生,無有窮盡。
十二、老死:有生就有老,有老必有死。衆生就這樣循環往複,在六道中頭出頭沒,受苦無窮。究其總根源,端在無明。故欲拔其苦根,必先斷其我見。我見一斷,便可進斷我執,長者最多七次人天往返,短者勇猛精進,當生便可證得阿羅漢,永脫分段生死。
惑業苦:惑,也是煩惱的異名。佛說十二因緣,主要顯示有情流轉生死,並沒有主宰、自在、常住的我體,沒有外道所說的作者、受者,唯是煩惱、業行、苦果的相依、相續而已。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佛在緣起經中說:“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歎、苦、憂、惱,是名純大苦蘊集。”
《佛法初識(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