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初識(七)

  佛法初識(七)

  十二因緣(十二有支)有順觀、逆觀兩種觀法。

  我們先來看逆觀十二因緣

  “生死何從、何緣而有?”即以智慧觀察所由:“從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緣;生從有起,有是生緣;有從取起,取是有緣;取從愛起,愛是取緣;愛從受起,受是愛緣;受從觸起,觸是受緣;觸從六入起,六入是觸緣;六入從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緣;名色從識起,識是名色緣;識從行起,行是識緣;行從癡起,癡是行緣;是爲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此苦盛陰,緣生而有,是爲苦集。”(注:癡,即無明)

  略釋:

  1、老死緣生:既有生死,則知必有一能令有情生死之根由,是故毗婆屍菩薩如是探究:“隨于兒時出之緣故,後來便有;若無出生,則無後來之老與死,是故出生即是老死之因緣。”

  2、生緣有:出則是由于前世搜集了許多後種子而引起的,是故前世所搜集之後有種子即是此世出生之因緣;既無前世所搜集之後有種子,則無此世之出生。

  3、有緣取:前世之後種子,則是因爲覺知心對六塵法了了分明,即是攝種種法;若前世之覺知心不時時了知及執取種種六塵法認以爲實,則不至于搜集種種後有種子。是故,取六塵——于六塵境了了分明的了知——即是取受後有種子的因緣;取自己——欲使靈知心自己了了分明的存在不滅——即是取受後有種子之無明因緣。

  4、取緣愛之現象産生的原因,則是由于樂了知六塵中之種種法,也愛樂覺知心、作主心之自己,希望自己可以永續恒存,是故生起取六塵、取我之現象與心態;若不愛樂了了分明而知六塵萬法之境界,若不愛樂覺知心、作主心之自己,則不會有取;若對六塵及自我無所愛貪之時,則不生,是故,愛是取之因緣。

  5、愛緣受:愛樂自己、愛樂六塵之情則是從而起,由有順境之受,故生貪著;乃至由于苦受與不苦不樂受之愛樂與貪著,隨之而生。若無受者,則愛樂不生,取亦隨之而滅。然而衆生愚癡,不知受之虛妄,是故因受而生愛樂,不願棄舍叁受、五受,是故意識的受心所即是愛之出生因緣。

  6、受緣觸:苦、樂、舍等叁受之出生,則是由而起,因眼識之觸美色、耳識之觸美聲……身識之觸細滑柔軟,乃至意識之觸順境而生樂受等,莫不由六識之觸六塵而生;若無意識之觸心所,則亦無受;是故,觸是受之因緣。

  7、觸緣六入之現象出生,則是因于六入而起;若無六塵入于心中與六識相觸,則無觸之一法,是故六入爲觸之因緣。若欲滅觸者,則當滅除六塵之入,已滅六塵之入,則無六識之觸心所存在,觸則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俱滅,成就二乘涅槃。

  8、六入緣名色六入則是由而生起者,由有眼根攝取色塵,故有色入……由有身根攝取觸塵、乃至由有意根攝取法塵,故有六入。由有六入故有六識心之觸六塵,如是引生來世的名色,由有六入,是故流轉生死。若無六入者,則無觸、受、愛等法,則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色者謂五色根及五塵;名者謂以色身五根爲緣,輾轉而有意識之受心所一定會産生的受陰(叁受或五受)、想陰(一念未生時之了知性)、行陰(覺知心了知之過程)、識陰(意根與眼等六識)。若無名與色,則六塵不入于心中;六塵既不入心中,則六入不複存在;故知名與色即是六入出生之因緣。

  五蘊也叫五陰,是集聚義,因緣和合而有蘊集;是覆蓋義,不知蘊集就是生,有生必有滅,不常住,執以爲實,因而覆蓋小乘所說的無常、苦、空、無我以及大乘所說的真如佛性的真理,使衆生迷惑顛倒,輪回生死,不能解脫和成佛。

  9、名色緣識之現起運作,則是依于意根意而生起;若無意根意識所統領之識別性、了知性、思量作主性,則受、想、行陰悉皆消失不存;則意識等心永遠不能現行,則色身便將壞滅,則受想行陰亦將隨識陰而壞。

  (植物人之意識並非消滅,唯是不能表示意思而已。是故植物人亦有睡眠及非睡眠時之差別不同;若意識永不能現起,則意根必會舍壽而入中陰階段,則應無植物人生活于人間受苦)。

  是故,色身之生起與存在,是以意識意根能現行運作爲其所緣;若意識意根不能再行現起,則不能有受想行陰,則必導致舍報而壞名色;是故說意識等六識之覺知與了別等熏習,即是名與色之因緣,故說名色從識起,說識陰是名色之因緣。

  10、識緣行:此世意根與意則以往世之支爲因緣,若無往世之身行、口行、意行等行陰所造作之善惡業而成立行支,以及好樂世法之熏習,則無此世之名與色,則此世六識不至于再出生;此世六識不再出生者,則無後世之名與色,則無六入、觸、受等,則無生死輪轉。是故,往世造作的一切善惡業行之有支,乃是此世五陰名色生起之因緣,故有此世之六識身。

  11、行緣無明支生起之因緣,則是無明(即癡);由無明故,不能令意識意根自願永遠消失,不能令意識意根不執著我所,是故意識意根生起之後便有種種善惡行支之造作;是故意識等心有行支之造作者,乃是由于無明所致。

  12、無明者,謂衆生不能理解了知意根與意識覺知心之虛妄不實,不能了解六塵萬法之虛妄不實,執爲實有;爲衆生不能解知處處作主之意根虛妄不實,以爲意根實有不壞;爲衆生不能解知想陰虛妄,以爲無念而能了知六塵之覺知心真實不虛,不知道了知性、直覺性就是想陰,都是由衆緣和合而有者。

  亦謂衆生不能解了叁受五受虛妄,不能解了身行、口行、意行之虛妄,以爲實有不虛,是故生執;更謂衆生對五陰中之十八界法,不能如實解了其虛妄,以爲十八界法中之某一法、某二法真實不虛,以爲五陰之自己實有不壞。如是種種誤認而執著者,皆是無明。

  下面再看順觀十二因緣(十二有支)

  1、無明緣行:由有如是無明故,緣于如是無明,而有六識心造作種種善、惡等有記業之支。

  2、行緣識:緣于支之善惡業故,便有業種必須轉入來世報償,亦有不願六識滅失之心行不斷,便致中陰階段之六識覺知心不願使自己滅失,便致重新受生而有來世之六心複現。

  3、識緣名色:由意識等六希望來世複現之勢力而入胎故,便有恒審思量之意根,促使來世之名與色從如來藏識中再度出生;色身之五色根具足時,來世之意識等六心便又出生現行運作,具足了,便有六識之心行,便有六識心之想陰——覺知性——現前,便有識陰出現,是名緣識有名色。

  4、名色緣六入:由有七識心的與五色根的,則色入、聲入……乃至法入便又出現,故說緣于名色故而有六入。六入的本質,就是五扶塵根觸外五塵而形成了內五塵以及內法塵影像,進入了大腦。

  5、六入緣觸:由有六入故,則有;則有內六塵可以被前六識所觸,故六入是觸之因緣。

  6、觸緣受:由有故則有受,苦樂舍隨即出生。種種感覺,是衆生得以生存依據,衆生執著,不願失去。

  7、受緣愛:由有故,便有貪。大部分衆生貪愛順樂之境,大也會貪圖逆境(如知難而上,挑戰)和不苦不樂的中庸境界(如貪睡,貪無所事事)。

  8、愛緣取:由有貪故,便有,便時時而欲了別萬法,不欲處于無所了別之境界中,故而造作種種業,是名取支。

  9、取緣有:緣于支故,便産生後之種子,死後再因後有之種子而入胎之勢力便增長焉。有即是業種。

  10、有緣生:緣于後種子勢力(即業力)故,則複受生入胎,則必有下一世之

  11、生緣老死:緣于故,則必有憂悲苦惱等相隨。如是謂爲苦盛陰緣于生而有。

  如是受生之因緣,即是苦集谛之正義,此即是順觀十二因緣觀也。

  如上所說因緣觀,乃純依二乘解脫道而說,非依大乘解脫道而說十二因緣之正觀,不是依十因緣本識的內容而作十二因緣觀——非依成佛前所修一切種智而觀。

  :共有二十八重,其中欲界六重,色界十八重,無色界四重。

  一、欲界天(共六重):

  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天(共十八重):

  1、初禅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

  2、二禅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3、叁禅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4、四禅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想天在四禅中是一個錯誤的岔道,誤認爲滅了意識就能證無余涅槃)、(下面五重也叫五淨居天,是已經證了果的聖人所居住的地方)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釋迦牟尼佛在人間示現涅槃後,仍在此色界的最高頂——色究竟天,以圓滿報身爲地上菩薩講一切種智的成佛之道)。

  叁、無色界天(共四重):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大乘成佛之道的修行次第:共五十二個,可以分成七個大層次。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爲方便,可以“信住行向地等妙”來記憶。

  大乘五位:此五十二個次第又可以建立爲五個階段,經叁大阿僧祇劫:

  第一大阿僧祇劫:從初信位到初地的入地心。

  一、資糧位:從初信,到第五住。其中從初住到第五住,外門分別修前五度,即初住重點修布施,二住重點修持戒…

《佛法初識(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初識(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