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初识(七)

  佛法初识(七)

  十二因缘(十二有支)有顺观、逆观两种观法。

  我们先来看逆观十二因缘

  “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注:痴,即无明)

  略释:

  1、老死缘生:既有生死,则知必有一能令有情生死之根由,是故毗婆尸菩萨如是探究:“随于儿时出之缘故,后来便有;若无出生,则无后来之老与死,是故出生即是老死之因缘。”

  2、生缘有:出则是由于前世搜集了许多后种子而引起的,是故前世所搜集之后有种子即是此世出生之因缘;既无前世所搜集之后有种子,则无此世之出生。

  3、有缘取:前世之后种子,则是因为觉知心对六尘法了了分明,即是摄种种法;若前世之觉知心不时时了知及执取种种六尘法认以为实,则不至于搜集种种后有种子。是故,取六尘——于六尘境了了分明的了知——即是取受后有种子的因缘;取自己——欲使灵知心自己了了分明的存在不灭——即是取受后有种子之无明因缘。

  4、取缘爱之现象产生的原因,则是由于乐了知六尘中之种种法,也爱乐觉知心、作主心之自己,希望自己可以永续恒存,是故生起取六尘、取我之现象与心态;若不爱乐了了分明而知六尘万法之境界,若不爱乐觉知心、作主心之自己,则不会有取;若对六尘及自我无所爱贪之时,则不生,是故,爱是取之因缘。

  5、爱缘受:爱乐自己、爱乐六尘之情则是从而起,由有顺境之受,故生贪着;乃至由于苦受与不苦不乐受之爱乐与贪着,随之而生。若无受者,则爱乐不生,取亦随之而灭。然而众生愚痴,不知受之虚妄,是故因受而生爱乐,不愿弃舍三受、五受,是故意识的受心所即是爱之出生因缘。

  6、受缘触:苦、乐、舍等三受之出生,则是由而起,因眼识之触美色、耳识之触美声……身识之触细滑柔软,乃至意识之触顺境而生乐受等,莫不由六识之触六尘而生;若无意识之触心所,则亦无受;是故,触是受之因缘。

  7、触缘六入之现象出生,则是因于六入而起;若无六尘入于心中与六识相触,则无触之一法,是故六入为触之因缘。若欲灭触者,则当灭除六尘之入,已灭六尘之入,则无六识之触心所存在,触则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俱灭,成就二乘涅槃。

  8、六入缘名色六入则是由而生起者,由有眼根摄取色尘,故有色入……由有身根摄取触尘、乃至由有意根摄取法尘,故有六入。由有六入故有六识心之触六尘,如是引生来世的名色,由有六入,是故流转生死。若无六入者,则无触、受、爱等法,则无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色者谓五色根及五尘;名者谓以色身五根为缘,辗转而有意识之受心所一定会产生的受阴(三受或五受)、想阴(一念未生时之了知性)、行阴(觉知心了知之过程)、识阴(意根与眼等六识)。若无名与色,则六尘不入于心中;六尘既不入心中,则六入不复存在;故知名与色即是六入出生之因缘。

  五蕴也叫五阴,是集聚义,因缘和合而有蕴集;是覆盖义,不知蕴集就是生,有生必有灭,不常住,执以为实,因而覆盖小乘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以及大乘所说的真如佛性的真理,使众生迷惑颠倒,轮回生死,不能解脱和成佛。

  9、名色缘识之现起运作,则是依于意根意而生起;若无意根意识所统领之识别性、了知性、思量作主性,则受、想、行阴悉皆消失不存;则意识等心永远不能现行,则色身便将坏灭,则受想行阴亦将随识阴而坏。

  (植物人之意识并非消灭,唯是不能表示意思而已。是故植物人亦有睡眠及非睡眠时之差别不同;若意识永不能现起,则意根必会舍寿而入中阴阶段,则应无植物人生活于人间受苦)。

  是故,色身之生起与存在,是以意识意根能现行运作为其所缘;若意识意根不能再行现起,则不能有受想行阴,则必导致舍报而坏名色;是故说意识等六识之觉知与了别等熏习,即是名与色之因缘,故说名色从识起,说识阴是名色之因缘。

  10、识缘行:此世意根与意则以往世之支为因缘,若无往世之身行、口行、意行等行阴所造作之善恶业而成立行支,以及好乐世法之熏习,则无此世之名与色,则此世六识不至于再出生;此世六识不再出生者,则无后世之名与色,则无六入、触、受等,则无生死轮转。是故,往世造作的一切善恶业行之有支,乃是此世五阴名色生起之因缘,故有此世之六识身。

  11、行缘无明支生起之因缘,则是无明(即痴);由无明故,不能令意识意根自愿永远消失,不能令意识意根不执着我所,是故意识意根生起之后便有种种善恶行支之造作;是故意识等心有行支之造作者,乃是由于无明所致。

  12、无明者,谓众生不能理解了知意根与意识觉知心之虚妄不实,不能了解六尘万法之虚妄不实,执为实有;为众生不能解知处处作主之意根虚妄不实,以为意根实有不坏;为众生不能解知想阴虚妄,以为无念而能了知六尘之觉知心真实不虚,不知道了知性、直觉性就是想阴,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有者。

  亦谓众生不能解了三受五受虚妄,不能解了身行、口行、意行之虚妄,以为实有不虚,是故生执;更谓众生对五阴中之十八界法,不能如实解了其虚妄,以为十八界法中之某一法、某二法真实不虚,以为五阴之自己实有不坏。如是种种误认而执著者,皆是无明。

  下面再看顺观十二因缘(十二有支)

  1、无明缘行:由有如是无明故,缘于如是无明,而有六识心造作种种善、恶等有记业之支。

  2、行缘识:缘于支之善恶业故,便有业种必须转入来世报偿,亦有不愿六识灭失之心行不断,便致中阴阶段之六识觉知心不愿使自己灭失,便致重新受生而有来世之六心复现。

  3、识缘名色:由意识等六希望来世复现之势力而入胎故,便有恒审思量之意根,促使来世之名与色从如来藏识中再度出生;色身之五色根具足时,来世之意识等六心便又出生现行运作,具足了,便有六识之心行,便有六识心之想阴——觉知性——现前,便有识阴出现,是名缘识有名色。

  4、名色缘六入:由有七识心的与五色根的,则色入、声入……乃至法入便又出现,故说缘于名色故而有六入。六入的本质,就是五扶尘根触外五尘而形成了内五尘以及内法尘影像,进入了大脑。

  5、六入缘触:由有六入故,则有;则有内六尘可以被前六识所触,故六入是触之因缘。

  6、触缘受:由有故则有受,苦乐舍随即出生。种种感觉,是众生得以生存依据,众生执着,不愿失去。

  7、受缘爱:由有故,便有贪。大部分众生贪爱顺乐之境,大也会贪图逆境(如知难而上,挑战)和不苦不乐的中庸境界(如贪睡,贪无所事事)。

  8、爱缘取:由有贪故,便有,便时时而欲了别万法,不欲处于无所了别之境界中,故而造作种种业,是名取支。

  9、取缘有:缘于支故,便产生后之种子,死后再因后有之种子而入胎之势力便增长焉。有即是业种。

  10、有缘生:缘于后种子势力(即业力)故,则复受生入胎,则必有下一世之

  11、生缘老死:缘于故,则必有忧悲苦恼等相随。如是谓为苦盛阴缘于生而有。

  如是受生之因缘,即是苦集谛之正义,此即是顺观十二因缘观也。

  如上所说因缘观,乃纯依二乘解脱道而说,非依大乘解脱道而说十二因缘之正观,不是依十因缘本识的内容而作十二因缘观——非依成佛前所修一切种智而观。

  :共有二十八重,其中欲界六重,色界十八重,无色界四重。

  一、欲界天(共六重):

  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天(共十八重):

  1、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2、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3、三禅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4、四禅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想天在四禅中是一个错误的岔道,误认为灭了意识就能证无余涅槃)、(下面五重也叫五净居天,是已经证了果的圣人所居住的地方)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涅槃后,仍在此色界的最高顶——色究竟天,以圆满报身为地上菩萨讲一切种智的成佛之道)。

  三、无色界天(共四重):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大乘成佛之道的修行次第:共五十二个,可以分成七个大层次。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为方便,可以“信住行向地等妙”来记忆。

  大乘五位:此五十二个次第又可以建立为五个阶段,经三大阿僧祇劫:

  第一大阿僧祇劫:从初信位到初地的入地心。

  一、资粮位:从初信,到第五住。其中从初住到第五住,外门分别修前五度,即初住重点修布施,二住重点修持戒…

《佛法初识(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初识(八)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