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住重点修忍辱,四住重点修精进,五住重点修禅定,累积见道资粮。
二、加行位:第六住。重点外门修般若。见道前要加修四个法,叫四加行,即暖、顶、忍、世第一。
为什么叫外门?因为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之门。什么时候算是入了大乘之门?自第七住真见道位。六度(即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修成佛之道的主法,但修六度有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层次。从初信位开始到第六住,都是外门修六度,而从第七住开始到第十回向,都是内门修六度。
从初地开始到十地,仍然是修六度,只不过更深更广罢了,所以六度增广为十度,即第六般若度,又开为五度:六地重点修般若波罗蜜多,七地重点修方便波罗蜜多,八地重点修愿波罗蜜多,九地重点修力波罗蜜多,十地重点修智波罗蜜多。
所以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三、见道位:见道即开悟,因为见到了大乘成佛之道。从第七住,到初地的入地心(每一地又分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三个阶段)。又分真见道与相见道两种。
1、真见道:第七住。开始真正见到了成佛的道路。开始下品转识成智。
2、相见道:从第八住到初地的入地心。熏习百法名门,圆满下品转识成智。悟后起修,渐伏分段生死烦恼的现行,到了初地的入地心,则可伏烦恼如阿罗汉,就是说,不会再起分段生死烦恼的现行了,但故意“留惑润生”的分段生死烦恼的种子要到七地满心时才彻底断除。
第二大阿僧祇劫:
四、修道位:从初地的住地心,一直到等觉。此位又分两大阶段。
1、从初地的住地心,到第七地的满地心。断除了分段生死的现行及种子。圆满中品转识成智。
第三大阿僧祇劫:
2、从八地的入地心,到等觉满心位。断除变异生死的现行及种子。上品转识成智中,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圆满。
五、究竟位:妙觉。示现受生人间,于金刚喻定中断尽最后一分最微细的烦恼种子及其随眠,二死永亡,成就四种涅槃;先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后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上品转识成智究竟圆满,四智圆明,成究竟佛。
五无明住地烦恼:即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住地烦恼、色界住地烦恼、无色界住地烦恼(以上四种统称一念无明住地烦恼)、无始无明住地烦恼。
二死:即分段生死、变异生死。
转识成智:即转八识成四智。
整个修行的过程即是转识成智的过程。但在成佛之前,全部都只是转六、七两个识,而且要依靠第六识来帮助转第七识,故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所以修行,主要是修第六识,主要靠第六识来修。那些要灭除第六识、或使第六识长期处于一念不生状态的说法和做法,是错误的。
1、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此成佛时最后转,六七八识转后方转。
2、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真见道时开始下品转,不见道则不可能转。
3、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真见道时开始和意识同时下品转,不见道也不可能转。
4、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此成佛时先转。
止观:
止观是贯穿全部修行过程的一个很具体的方法。虽然方法是一个,但具体修的时候,其内涵就有所区别。修定的止观和修慧的止观有所不同,大乘和小乘也有所不同。正确的修法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
一、修定的止观:止,停止第六识的散动;观:集中第六识,专注于所修法门中应该观想的目标。由此我们发现,修止,实际是要用观的方法才能达到止的目的;而只有停止了第六识的散动,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观想,所以叫止观双运。
人有两个大毛病,一是散乱,二是昏沉,而止观,正是对治这两大毛病的法宝。散乱,就是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昏沉,就是发困,想睡觉,不能清醒地思维。
修止观,先要发一个决定心,每天定时定课,不可更改;然后选定一个法门,一门深入,也不可更改。法门一旦确定,就要了解此法门的具体内容、次第,顺序而修,不要跳越。
二、修慧的止观:
(一)先说小乘。小乘的主要方法有四念住(也叫四念处)观和十二因缘观,都是针对世间法来进行观察的,以此止息对身心世间的贪恋和执着。
1、身念住:观身不净。
2、受念住:观受是苦。
3、心念住:观心无常。
4、法念住:观法无我。
(二)再说大乘。大乘的主要方法有五位百法。对三科法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十二因缘的观察,更加深细。不仅针对世间法来观察,更重要的是针对产生世间万法的总根源——第八识如来藏进行观察。观察祂的体、性、用、相,及其与前七识的互动关系,如何与前七识和合而辗转出生和住持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
第八识的体、性、用、相:
(一)体:绝言离相,湛寂常恒,灵明觉照,万物之宗。
(二)性:也叫体性,即这个本体的中道特性,《心经》中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这只是祂的总体性、根本体性。若论细微,则有无量。
(三)用:总用即能生万法,能持万法。别用无量,如持种、持身,了根身、器界、种子、七识心行等等,
(四)相:有三相,即自相、果相、因相。
1、自相:即阿赖耶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能藏即能含藏诸法的种子;所藏即种子;执藏即恒被第七识执为自内我。
2、果相:即异熟识,能引生异时、异地、变异之异熟果故。
3、因相:即种子识,执持一切种子不失、不坏、不变。
第八识的四种了知:这四种了知,恰恰是前六识所不能了知的,而且对生命极其重要,须臾不可离。这是生命最深层的秘密,唯佛与佛乃能尽知。
一、了根身,刹那了知身体的一切粗细变化,并根据需要实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
二、了器界,刹那了知生存环境的粗细变化,使身体实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
三、了种子,了知所有种子的全部功能差别,并实时流注相应的种子,使之变为现行,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
四、了七识心行,了知前七识的任何起心动念,实时流注相应的种子成就之。
大脑是什么?是五胜义根的集合体。
下面继续讲《心经》。
○无苦集灭道:就是说,站在第八识本体的角度来说,也谈不上声闻所修的四谛法。为什么?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从来就没有生,也没有死,说什么解脱与不解脱呢?只因为众生不懂这个道理,不得不说一个方便法门,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破除烦恼,得证解脱。
四谛:谛,是真理。四谛即四种真理,显示世间、出世间的二重因果,全称叫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是声闻修行的核心法门。大乘也有四谛法,其内涵和修法又有所不同。大乘法包含全部的小乘法,每一个法的内涵与具体修法更加深广。
(一)苦谛:苦是果,是众生所受的果报,也是现实生活中最容易观察的。苦,有三苦、八苦等分类的不同。前面我们已说过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这里说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观苦谛,修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
八苦:
1、生苦:住胎中处于生脏下,熟脏上,狭窄如牢笼,无奈如囚犯;出胎时,如两山挤压,几乎窒息;出胎后,风吹如针刺,触处如刀割。生苦是余七苦之所依,有生才有余苦故。
2、老苦:生下来就一直走向死亡,没有停止过,这个过程就是老。渐渐色相、气力、根用皆损减,鸡皮鹤发,眼花耳聋,弯腰驼背,令身心受苦。
3、病苦:四大不调,众病发生。地大不调,僵硬沉重;水大不调,虚浮肿胖;火大不调,蒸热高烧;风大不调,疼痛颤抖。除此之外,还有种种天灾人祸造成的疾病,令病人生不如死。
4、死苦:色身变坏,或外缘逼迫,牵肠挂肚,不欲离去,又不得不去;前路茫茫,不知去处,惊慌恐惧,四顾无人。四大分离,如风刀解体,似生龟脱壳,极难忍受,又不得不受。
5、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有怨的常在一个屋檐下,有恨的偏偏不能远离,本来看似好事,到头来却是一场骗局。任你对他千般好,也买不回那副铁心肠,结果爱变为恨,因恨结仇,来世又聚在一起,名为怨憎会。
6、爱别离苦:相爱终有别,越是相爱,离别时越苦。永别固苦,思念更苦。爱又爱不成,恨又恨不得,拿不起来放不下,远也不是,近也不是,爱中千种辛苦,万般无奈,究竟为什么?
7、求不得苦:不如意事常八九,遂人愿者唯一二。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难填无底洞。人无百年寿,常怀万年忧。到头来,成功又如何?永远不满足,永远是穷汉。
8、五阴炽盛苦:色蕴炽盛,即色身强壮,必然雄心勃发,自讨苦吃;受蕴炽盛,即情感热烈,必然常受感情的煎熬;想蕴炽盛,必然妄想纷飞,在幻境中游弋,精神恍惚;行蕴炽盛,必然争强好胜,死拚活打,早早耗尽精力,苟延残喘;识蕴炽盛,必然才华横溢,不知收敛,遭人嫉恨,多有不测。其实五蕴刹那潜流变坏,实为大苦聚。
(二)苦集谛:集是招集义,即指感招集起苦果的原因,包括一切烦恼的种子及其现行。但佛在经中,随最胜义,说爱为集谛。因为爱是流转生死最胜的染污法。爱,就是对三界的贪,由贪所系故,不厌离三界;由不厌离故,广行不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之苦果,与苦相应故,因果不爽故。观集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缘。
(三)苦灭谛:灭是灭尽义,即择灭无为,由无漏智慧的拣择力,灭尽惑、业、苦三种雑染法,证得净妙安稳的寂灭果。灭谛体性就是断尽烦恼,绝诸戏论,入于涅槃。小乘入于有余涅槃或无余涅槃,大乘虽得证有余涅槃或无余涅槃,而不入无余涅槃,继续进修成佛,究竟证得无住处涅槃。观灭谛,修四行相:灭、静、妙、离。
(四)苦灭道谛:道是能通义,即指得证灭果的因。道,为涅槃路;由道,能够通往涅槃城故。有正道、助道。正道,在小乘,广义即全部三十七道品,狭义指八正道(正见、正念、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
在大乘,广义即全部成佛之道,通于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百法,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等唯识种智,狭义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助道,即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观道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
《佛法初识(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