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初識(七)▪P2

  ..續本文上一頁,叁住重點修忍辱,四住重點修精進,五住重點修禅定,累積見道資糧。

  二、加行位:第六住。重點外門修般若。見道前要加修四個法,叫四加行,即暖、頂、忍、世第一。

  爲什麼叫外門?因爲還沒有真正進入大乘之門。什麼時候算是入了大乘之門?自第七住真見道位。六度(即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修成佛之道的主法,但修六度有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層次。從初信位開始到第六住,都是外門修六度,而從第七住開始到第十回向,都是內門修六度。

  從初地開始到十地,仍然是修六度,只不過更深更廣罷了,所以六度增廣爲十度,即第六般若度,又開爲五度:六地重點修般若波羅蜜多,七地重點修方便波羅蜜多,八地重點修願波羅蜜多,九地重點修力波羅蜜多,十地重點修智波羅蜜多。

  所以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叁、見道位:見道即開悟,因爲見到了大乘成佛之道。從第七住,到初地的入地心(每一地又分入地心、住地心、滿地心叁個階段)。又分真見道與相見道兩種。

  1、真見道:第七住。開始真正見到了成佛的道路。開始下品轉識成智。

  2、相見道:從第八住到初地的入地心。熏習百法名門,圓滿下品轉識成智。悟後起修,漸伏分段生死煩惱的現行,到了初地的入地心,則可伏煩惱如阿羅漢,就是說,不會再起分段生死煩惱的現行了,但故意“留惑潤生”的分段生死煩惱的種子要到七地滿心時才徹底斷除。

  第二大阿僧祇劫

  四、修道位:從初地的住地心,一直到等覺。此位又分兩大階段。

  1、從初地的住地心,到第七地的滿地心。斷除了分段生死的現行及種子。圓滿中品轉識成智。

  第叁大阿僧祇劫

  2、從八地的入地心,到等覺滿心位。斷除變異生死的現行及種子。上品轉識成智中,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圓滿。

  五、究竟位:妙覺。示現受生人間,于金剛喻定中斷盡最後一分最微細的煩惱種子及其隨眠,二死永亡,成就四種涅槃;先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後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上品轉識成智究竟圓滿,四智圓明,成究竟佛。

  五無明住地煩惱:即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住地煩惱、色界住地煩惱、無色界住地煩惱(以上四種統稱一念無明住地煩惱)、無始無明住地煩惱。

  二死:即分段生死、變異生死。

  轉識成智:即轉八識成四智。

  整個修行的過程即是轉識成智的過程。但在成佛之前,全部都只是轉六、七兩個識,而且要依靠第六識來幫助轉第七識,故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所以修行,主要是修第六識,主要靠第六識來修。那些要滅除第六識、或使第六識長期處于一念不生狀態的說法和做法,是錯誤的。

  1、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此成佛時最後轉,六七八識轉後方轉。

  2、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真見道時開始下品轉,不見道則不可能轉。

  3、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真見道時開始和意識同時下品轉,不見道也不可能轉。

  4、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此成佛時先轉。

  止觀

  止觀是貫穿全部修行過程的一個很具體的方法。雖然方法是一個,但具體修的時候,其內涵就有所區別。修定的止觀和修慧的止觀有所不同,大乘和小乘也有所不同。正確的修法是止觀雙運、定慧等持。

  一、修定的止觀:止,停止第六識的散動;觀:集中第六識,專注于所修法門中應該觀想的目標。由此我們發現,修止,實際是要用觀的方法才能達到止的目的;而只有停止了第六識的散動,才能更好地進行有效的觀想,所以叫止觀雙運

  人有兩個大毛病,一是散亂,二是昏沈,而止觀,正是對治這兩大毛病的法寶。散亂,就是不由自主的胡思亂想;昏沈,就是發困,想睡覺,不能清醒地思維。

  修止觀,先要發一個決定心,每天定時定課,不可更改;然後選定一個法門,一門深入,也不可更改。法門一旦確定,就要了解此法門的具體內容、次第,順序而修,不要跳越。

  二、修慧的止觀:

  (一)先說小乘。小乘的主要方法有四念住(也叫四念處)觀十二因緣觀,都是針對世間法來進行觀察的,以此止息對身心世間的貪戀和執著。

  1、身念住:觀身不淨。

  2、受念住:觀受是苦。

  3、心念住:觀心無常。

  4、法念住:觀法無我。

  (二)再說大乘。大乘的主要方法有五位百法。對叁科法要(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及十二因緣的觀察,更加深細。不僅針對世間法來觀察,更重要的是針對産生世間萬法的總根源——第八識如來藏進行觀察。觀察祂的體、性、用、相,及其與前七識的互動關系,如何與前七識和合而輾轉出生和住持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

  第八識的體、性、用、相

  (一):絕言離相,湛寂常恒,靈明覺照,萬物之宗。

  (二):也叫體性,即這個本體的中道特性,《心經》中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但這只是祂的總體性、根本體性。若論細微,則有無量。

  (叁):總用即能生萬法,能持萬法。別用無量,如持種、持身,了根身、器界、種子、七識心行等等,

  (四):有叁相,即自相、果相、因相。

  1、自相:即阿賴耶識,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義。能藏即能含藏諸法的種子;所藏即種子;執藏即恒被第七識執爲自內我。

  2、果相:即異熟識,能引生異時、異地、變異之異熟果故。

  3、因相:即種子識,執持一切種子不失、不壞、不變。

  第八識的四種了知:這四種了知,恰恰是前六識所不能了知的,而且對生命極其重要,須臾不可離。這是生命最深層的秘密,唯佛與佛乃能盡知。

  一、了根身,刹那了知身體的一切粗細變化,並根據需要實時作出相應的反應和調整。

  二、了器界,刹那了知生存環境的粗細變化,使身體實時作出相應的反應和調整。

  叁、了種子,了知所有種子的全部功能差別,並實時流注相應的種子,使之變爲現行,並根據需要及時調整。

  四、了七識心行,了知前七識的任何起心動念,實時流注相應的種子成就之。

  大腦是什麼?是五勝義根的集合體。

  下面繼續講《心經》。

  ○無苦集滅道:就是說,站在第八識本體的角度來說,也談不上聲聞所修的四谛法。爲什麼?生命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從來就沒有生,也沒有死,說什麼解脫與不解脫呢?只因爲衆生不懂這個道理,不得不說一個方便法門,令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破除煩惱,得證解脫。

  四谛:谛,是真理。四谛即四種真理,顯示世間、出世間的二重因果,全稱叫苦谛、苦集谛、苦滅谛、苦滅道谛,是聲聞修行的核心法門。大乘也有四谛法,其內涵和修法又有所不同。大乘法包含全部的小乘法,每一個法的內涵與具體修法更加深廣。

  (一)苦谛:苦是果,是衆生所受的果報,也是現實生活中最容易觀察的。苦,有叁苦、八苦等分類的不同。前面我們已說過叁苦,即苦苦、壞苦、行苦。這裏說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觀苦谛,修四行相:無常、苦、空、無我。

  八苦

  1、生苦:住胎中處于生髒下,熟髒上,狹窄如牢籠,無奈如囚犯;出胎時,如兩山擠壓,幾乎窒息;出胎後,風吹如針刺,觸處如刀割。生苦是余七苦之所依,有生才有余苦故。

  2、老苦:生下來就一直走向死亡,沒有停止過,這個過程就是老。漸漸色相、氣力、根用皆損減,雞皮鶴發,眼花耳聾,彎腰駝背,令身心受苦。

  3、病苦:四大不調,衆病發生。地大不調,僵硬沈重;水大不調,虛浮腫胖;火大不調,蒸熱高燒;風大不調,疼痛顫抖。除此之外,還有種種天災人禍造成的疾病,令病人生不如死。

  4、死苦:色身變壞,或外緣逼迫,牽腸挂肚,不欲離去,又不得不去;前路茫茫,不知去處,驚慌恐懼,四顧無人。四大分離,如風刀解體,似生龜脫殼,極難忍受,又不得不受。

  5、怨憎會苦:不是冤家不聚頭,有怨的常在一個屋檐下,有恨的偏偏不能遠離,本來看似好事,到頭來卻是一場騙局。任你對他千般好,也買不回那副鐵心腸,結果愛變爲恨,因恨結仇,來世又聚在一起,名爲怨憎會。

  6、愛別離苦:相愛終有別,越是相愛,離別時越苦。永別固苦,思念更苦。愛又愛不成,恨又恨不得,拿不起來放不下,遠也不是,近也不是,愛中千種辛苦,萬般無奈,究竟爲什麼?

  7、求不得苦:不如意事常八九,遂人願者唯一二。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難填無底洞。人無百年壽,常懷萬年憂。到頭來,成功又如何?永遠不滿足,永遠是窮漢。

  8、五陰熾盛苦:色蘊熾盛,即色身強壯,必然雄心勃發,自討苦吃;受蘊熾盛,即情感熱烈,必然常受感情的煎熬;想蘊熾盛,必然妄想紛飛,在幻境中遊弋,精神恍惚;行蘊熾盛,必然爭強好勝,死拚活打,早早耗盡精力,苟延殘喘;識蘊熾盛,必然才華橫溢,不知收斂,遭人嫉恨,多有不測。其實五蘊刹那潛流變壞,實爲大苦聚。

  (二)苦集谛:集是招集義,即指感招集起苦果的原因,包括一切煩惱的種子及其現行。但佛在經中,隨最勝義,說愛爲集谛。因爲愛是流轉生死最勝的染汙法。愛,就是對叁界的貪,由貪所系故,不厭離叁界;由不厭離故,廣行不善,由此不善業,能招未來之苦果,與苦相應故,因果不爽故。觀集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緣。

  (叁)苦滅谛:滅是滅盡義,即擇滅無爲,由無漏智慧的揀擇力,滅盡惑、業、苦叁種雑染法,證得淨妙安穩的寂滅果。滅谛體性就是斷盡煩惱,絕諸戲論,入于涅槃。小乘入于有余涅槃或無余涅槃,大乘雖得證有余涅槃或無余涅槃,而不入無余涅槃,繼續進修成佛,究竟證得無住處涅槃。觀滅谛,修四行相:滅、靜、妙、離。

  (四)苦滅道谛:道是能通義,即指得證滅果的因。道,爲涅槃路;由道,能夠通往涅槃城故。有正道、助道。正道,在小乘,廣義即全部叁十七道品,狹義指八正道(正見、正念、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

  在大乘,廣義即全部成佛之道,通于五位(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百法,八識、二無我、五法、叁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等唯識種智,狹義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助道,即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觀道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

  

《佛法初識(七)》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法初識(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