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初識(八)
四加行,也叫四善根:
佛法中之加行者,謂“伏、除”二取,證得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此四法,總名“順抉擇分”。這是一切種智中所立見道位之前,爲求大乘見道而建立之法,于唯識五位中,名爲加行位所證之四種法。
這四種法,是大乘行者,于外門修學六波羅蜜多、廣修六波羅蜜多,廣修六度萬行滿足者,爲進修見道智慧乃至初地道種智,爲證解脫果而不取涅槃,進修佛果所修的四種加行之法。
四加行依四尋思、四如實智之觀行而立。四尋思,即行者尋思“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四法,皆假有實無。
1、暖法:初得聖道火的前相,猶如鑽木取火,暖氣是火的前相,能具足觀修苦集滅道十六行相。若得暖法,雖有退斷善根、造無間業、墮惡趣等,而無久流轉,必至涅槃。
現觀:“若離能取之識——意識及前五識——則無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之四法;而此四法所依之能取識亦非真實有”。如此現前觀察,發起“明得定”而發“下尋思”,現觀所取空,建立此位尋思之果爲“暖位”。
2、頂法:修習暖法,其觀智由下品轉成中品,中品轉成上品,到最極成滿時,有殊勝善根升起,名爲頂法。若得頂法,雖有退等,而增畢竟不退善根,定位不起邪見。
再作尋思而發起“上尋思”,現觀“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諸法都是六識所變,所以一切所取諸法(六塵萬法)皆是假名施設,絕非實有;若無前六識,則無萬法現前而可親觸。如此現觀,乃依“上尋思”而現觀“所取”一切法空,即此現觀立爲“頂”位,此是世間之“頂”法故。
3、忍法:修習頂法,其觀智由下品轉成中品,中品轉成上品,到最極成滿時,有殊勝善根升起,名爲忍法。若得忍法,雖命終舍,住異生位,而增無退,不造無間,不墮惡趣。
依頂位之智,于“一切法皆無所取”已能印定;複依“下如實智”而觀察能取非實——了知“能取”萬法之覺知心(意識)非實、心順樂之而能安忍。如是印前“所取非有”,順樂後觀之“能取不實”,說名證得“印順忍”,是名“忍”法,“下如實智”具足。
4、世第一法:從上品忍,無間引生最殊勝的善根,名世第一法。此位善根仍是有漏,故名世間;但在世間善法中,已至極頂,引聖道生,最極殊勝,故名第一。若得世第一法,雖住異生位,必定能夠趣入見道。
證印順忍後,印定“所取空”、順樂“能取空”,複作觀行而發起“上如實智”;依上如實智而不退沒,如是心心無間——不曾起心懷疑自己現前觀察所證之“能取、所取俱空”——雙印能取、所取俱空。
從此以後,心心無間,不久後必入見道位——證得第八識如來藏而發起般若慧——或入第七住位、或入十行、十回向位,乃至入初地等。以此“雙印能取、所取空”,將來必入大乘見道故,說此位乃是世間第一無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
如頌所言:
菩薩于定位,覌影唯是心(暖位)【證所取空之總相】
義相即滅除,審覌唯自想(頂位)【證所取空之別相】
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下忍位)【證能取空】
次能取亦無(世第一法中上忍也)【證能取、所取雙空】,
後觸無所得(斷我見,成二乘見道)。
如是四加行,方能斷我見,成聲聞初果。
苦集滅道十六行相:
1、苦谛四相:一無常、二苦、叁空、四無我。待衆緣故無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無我。
2、集谛四相:一因、二集、叁生、四緣。如種理故因(如種子能生芽的道理,所以種子叫作芽的因),等現理故集(由因與果的力量相等,因能現果,所以,因就叫集),相續理故生(只有這些因種不斷現行,也才能使果相續出生),成辦理故緣(必須由這些種子作爲重要的緣,才能令果成辦)。
3、滅谛四相:一滅、二靜、叁妙、四離。諸蘊盡故滅,叁火(貪嗔癡如火燒灼衆生)息故靜,無衆患故妙,脫衆災故離。
4、道谛四相:一道、二如、叁行、四出。通行義故道,其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
八正道:
(一)正見:也叫正知見,即由正確的了知而獲得的正確的見解,相當于人們所說的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但即使是世間法裏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佛法看來,也大有問題。爲什麼?因爲不符合法印。
在佛法裏,知見與修爲是否正確,有“法印”來鑒別。小乘有叁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大乘有一實相印。合大小乘之法印,則稱之爲四法印。小乘正見的核心是無我,大乘正見的核心是一切衆生皆有真如佛性,皆能成佛。
叁法印:
1、諸行無常:行是造作遷流義。一切有爲諸法皆與生、異、滅叁相相應,無時不在遷流變動,所以謂之爲行。常是恒時固實不變義,而在有爲法上沒有這種恒實義,所以無常。
因此一切有爲法的存在,當體就是因緣和合而有的生滅法,無論是物質的色法,還是精神的心法,都只是刹那遷流相續的幻相而已,終歸幻滅,所以說諸行無常,是爲第一法印。
2、諸法無我:所謂我,當有實存、主宰、自在叁義。然而一切有爲法,都是緣生緣滅,並沒有一個長存不變的自我,無主宰,不自在,根本找不到符合此叁義的實體。所以若不能證知無我,煩惱絕不能斷,生死絕不能了。
因此佛以親證諸法無我的真實相,印定我體沒有,而說諸法無我,使衆生悟得我空,引生無我的智慧,破除生死的根本,是爲第二法印。
3、涅槃寂靜:涅槃的種類很多,含義很廣,這裏指由智慧的揀擇力而證得的擇滅無爲,即無余涅槃。無余涅槃是已滅除一切煩惱痛苦,無爲清涼,安然自在,體相寂靜,永久安穩,淨妙無擾的境界。唯有涅槃才是真正究竟寂靜無擾的境界,是爲第叁法印。
一實相印:又名諸法實相印。實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一實相,就是這個實相只有一個,是唯一的,其余的都不是。印,即印契。一切大乘經典,一切講經說法,皆以此唯一實相印來印證其是否爲佛說,是否正確。外道不能雑,天魔不能破。符合此印者,即是佛說;不符合此印者,則是魔說。
一實相印,即諸法圓滿真實的理體,離言诠、絕對待,平等一味,無二無別,遠離一切虛妄之相。佛以一實相爲依,隨順衆生的根器,橫說豎說、淺說深說、廣說略說,演出無量的教法,最終都爲了引導衆生悟入實相。
實相:所有的法中,只有一個法是本有的,不生不滅的,那就是第八識,只有祂是實相。此實相有衆多名字,如禅、空、空性、真空、妙有、無我、一乘、中道、真如、佛性、菩提、涅槃、本體、法身、法界、法性、如來、天真佛、如來藏、種子識、持種識、異熟識、無垢識、圓成實、勝義谛、阿賴耶識等等。依于此實相而言,一切由此實相而生而滅之法,在本質上,其實也是不生不滅的。
叁法印與一實相印的關系:
一般來說,都認爲叁法印是小乘的所觀理,實際上,叁法印是大小乘的共修法門。因爲聲聞、緣覺、菩薩,都必須觀修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才能發起解脫生死的出離心,進而發起救度一切衆生的菩提心,以期證得圓滿的無上大涅槃而成佛。
究實而論,大乘的一實相印,正是小乘叁法印之究竟所依,叁法印無非是一實相印之分別運用而已。故叁印與一印,並不相違。有爲法無常,念念生滅,皆屬因緣暫時和合現起的假相,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故,心無所著,涅槃寂靜;涅槃無相,無相即是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
(二)正思維:即如理作意,如法思維。正思維建立在聽聞正法上,以正見爲基礎。否則,以自己的妄想去揣測如來正法,所得之結論,往往恰恰與佛所說之真實義相反。所以只有正思維才能遠離顛倒夢想。
(叁)正語:有了前二者,說出來的話才會正確。正語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妄語是不如實語,如實語是符合四法印的話;兩舌是挑撥離間語;惡口是粗暴語;绮語是不莊重語。
(四)正業:業是造作,有身口意叁方面。以上正見、正思維屬于正確的意業,而正語屬于正確的口業,那麼,這裏的正業,就指正確的身業,即正確的所作所爲。最起碼的有叁條,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而最主要的就是修行正法。
(五)正命:正命指維持生命的正當職業。最起碼的是不做違反五戒的職業,盡量遠離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有關的行業。如不要製作、販賣殺人武器,殺生器具;不要造酒、賣酒、販毒等等。在佛法中,特別強調不可以看相、看星座、算卦、占蔔吉凶,因爲很容易犯妄語或幹預他人因果的過失。說錯了是妄語,沒說錯就一定幹預因果。
但怎麼能保證不錯呢?佛在世的時候,有一老人想出家,那些大阿羅漢觀察他在八萬大劫內都沒有善根,都不收他。但佛收了,因爲佛觀察他在八萬大劫以前,有一次遇到了一只老虎,情急之中一面上樹,一面喊過一聲“南無佛”。連有大神通的大阿羅漢們都錯了。我們有什麼本事呢?
(六)正精進:前五條都正確的話,就應該勇猛精進去修行正法,把祂落實在生活、學習、工作之中。什麼叫精進?精,是不雑,要排除閑雜事,一門深入;進,是不退,不猶疑、不彷徨,勇往直前。精進的反面是懈怠、放逸。不精進是雖然遇到正法卻不能證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正念:由于精進修行,不失正確的念頭,起心動念不偏邪。正念來自正思維,正思維來自正知見,正知見則來自聽聞正法,聽聞正法則要跟隨真善知識。正念是五別境心所中念心所的功能,意思是學佛人當對所學正法銘記不忘,清晰明了。
(八)正定:有以上七項爲前提,才有可能修定而得定。正定不只是禅定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把…
《佛法初識(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