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初識(五)▪P2

  ..續本文上一頁末那識意根,永遠和第八識在一起。但第七識既然是可滅之法,也一定是可生之法。既然可生,就一定有生起所需的條件。但爲什麼所需緣如此之少?我們從意識五緣而觀。第七識的根即第八識,所以又少了一緣。法塵與意根是相對相依而存在,意根還沒有生起的時候,還沒有法塵。那麼,剩下的條件就只有叁個了,那就是:1、第八識,2、第八識的作意心所,3、第七識的識種。

  

阿賴耶識四緣:第八識不是不生不滅嗎?爲什麼還有生緣呢?原來,所謂生緣,都是依每個識在叁界中生起作用而言的。如無余涅槃中第八識獨存而不生起任何作用,當然就不存在生緣的問題了。

  

第七識、第八識互爲所依根,所以1、第八識的根就是第七識。2、塵境,乃五根所對之外五塵,包括身體內部的塵境。既然有第七識意根,當然還有外法塵(即外五塵的變化)。3、第七識的作意心所。4、第八識的識種。

  

問:如何知道第八識在叁界出現需要四緣呢?

  

答:可以從眠熟無夢、正死位及滅盡定的入定、出定來看。

  

眠熟無夢時,第八識透過身根了知身體的一切粗細變化,透過五扶塵根了知外部環境的一切變化,了知第七識的剎那剎那的一切決定,也了知該流注哪些種子,恰如其分地使無量的種子變爲現行,及時協調體內的各個系統、各個髒腑之間的關系,完成生命所必需的種種極其複雜的生化反應。這時,第七識遍緣一切法,剎那了知一切變動,剎那發放一切指令,第八識依第七識的指令,剎那流注一切相應的種子。

  

這時的四緣:1、根,第七識;2、塵,根身(身體內部的塵境)、器界(身體外部的塵境);3、第七識的作意(不是指決定,決定是思心所的功能);4、第八識的自己的識種。

  

正死位時,第八識透過身根了知身體的綜合機能已經衰竭,第七識也了知了此重大變化,作出舍身並出生中陰身的決定。第八識隨緣,一分一分從身體內退出,一分一分出生中陰身,一分一分轉移到中陰身中。轉移完成之時,即是正死位結束之時。

  

這時的四緣:1、根,第七識;2、塵,根身(身體內部的塵境);3、第七識的作意(分分舍身的決定,以及分分成就中陰身的決定);4、第八識的自己的識種。

  

滅盡定入定時,第六識先設計出定的預設,然後第八識接受第七識入定的決定,入初禅斷前五識,依序逐漸到無所有處定或非想非非想處定,先斷第六識,再斷第七識受、想心所,進入滅盡定中。

  

這時的四緣:1、根,第七識;2、塵,根身(身體內部的塵境);3、第七識的作意(入滅盡定的決定);4、第八識的自己的識種。

  

滅盡定出定時,第七識的觸心所觸到了入定前所預設境界,了知了這種變化,決定出定,第八識流注第七識受、想心所的種子,于是退回到非想非非想處定或無所有處定,現起第六識,然後依序逐漸退至初禅,現起前五識。

  

這時的四緣:1、根,第七識;2、塵,所預設的外部的塵境;3、第七識的作意(出定的決定);4、第八識的自己的識種。

  

  

八個識生起所需要的因緣數量:按順序爲九八七七七五叁四。

  

:有四種,即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其中只有顯色是色的實體。

  

1 1

  

1、顯色:就是顔色,眼識所了別的只有顯色,而且只是顔色的總相(也叫粗相),即青、黃、赤、白、明、暗。(明暗不是指有光無光,而是指在有光的前提下,明暗的對比)意識則還可以進一步了別顔色的種種別相(也叫細相)。

  

2、形色:是顯色集聚的分位差別,必須比較才能了知,所以是意識了別的對象,因爲只有意識有比較的功能。如長、短、方、圓、粗、細、高、下、正、不正等。

  

3、表色:指有所表示的動作,是顯色、形色的差別業用。如取、舍、屈、伸、行、住、坐、臥等。

  

4、無表色:則是顯色、形色二種色,或再加表色共叁種色所顯示出來的綜合效應,內涵,或某種韻味,如美麗、醜陋、宏偉、輝煌等。即是不同于上述叁種色法的另一類色法。

  

其它關于無表色的表述:

  

1、“無表色,謂意識緣于過去所見之境,雖分別明了,而無表對,故稱無表;雖無所表,而于所緣之境執著不忘,故稱爲色。” 此謂意識回憶之境界。

  

2、“無表色系依身、口發動之善業與惡業,爲生于身內之一種無形色法,乃感苦、樂果之業因,具防非止惡之功能。”此處指戒體,因受戒之時受戒者誠心正意領納所得。

  

死的定義,就是身壞命終。在佛教裏,死的指標,既不以停止呼吸、停止心跳爲標准,也不以觀察不到腦電波爲標准,而是以身體冷透爲標准。爲什麼?說明第八識已經不再持身了,已經完全離開身體了,身體已經成了死屍了。

  

佛法說壽、暖、識是在一起的,暖是可以衡量的,壽與識在不在,就用暖在不在來衡量就可以了。只要暖在,說明人還沒有死透,中陰身還沒有完全形成。從停止呼吸心跳到中陰身形成,大約需要八個小時。

  

  

第七識發布指令,有叁種情況。

  

一、在眠熟無夢、二無心定(即無想定和滅盡定)叁種情況下,因有正常的五根身故,第八識接受第七識刹那刹那要監察一切、了解有無重大變化的決定,憑借五扶塵根接觸外五塵,顯現外五塵上有變動或無變動之外法塵,第七識便依此法塵監察一切,了解有無重大變化。

  

如果沒有重大變化,就刹那刹那做繼續睡覺或繼續入定的決定,如果發現了重大變化,出于保護生命的本能,第七識就會作出要了解這個重大變化的決定。但祂自身沒有了解重大變化具體情況的本事,因爲祂只能和五別境心所的慧心所相應,且其慧昧劣。

  

第八識了別第七識的決定後,就會流注第六識的種子,種子變現行,第六識就可以幫助第七識進行具體的了別,再根據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決定。

  

第七識獨自運作的時候雖然昧劣,但當祂有第六識配合的時候,祂對第六識所提供情報的審察,及其根據此審查和祂具有的俱生我執的習氣來作決定,就變得極其敏捷。

  

二、在悶絕(由于種種原因而喪失了任何知覺)時,由于五勝義根的集合體(大腦)被麻醉或受傷,第八識或無法藉勝義根而現內六塵,或雖現殘缺、模糊的內六塵而六識無法正常出生,所以第七識雖然一再作決定要出生六識,仍無可能,只能依于求生的習氣不斷作恢複根身的決定,等待麻藥力量逐漸消退,或配合第八識盡可能地修複受傷的部分。

  

叁、正死位有突然死亡和正常死亡兩種。

  

突然死亡:如出交通事故,被槍擊,被砍頭等,根身立刻壞死或身首異處,內外五根不複能用,法塵突然不現,第七識立即審察到身體已經的確不能用了,就作決定舍身,並根據其俱生我執(生生世世連續不斷的自我執著)的習氣作決定出生中陰身;第八識執行指令,實時流注中陰身色法四大種以及六識種,中陰身及其六識便得以出生。

  

正常死亡:如自然老死、因病去世等,第七識根據法塵的衰變逐漸了解到身體越來越不好用了,最後法塵不再出現了,身體真的不能用了,終于決定舍身並出生中陰身。第八識執行指令,便一分一分地從根身中退出,退出一分,中陰身就出生一分,身體就冷一分,全部退出以後,中陰身也就全部成就了,身體便很快冷透了。中陰身一旦成就,就具足十八界,開始了最多四十九天的中陰生命的曆程。

  

正死位與六識斷滅的其它四種情況(眠熟無夢、悶絕、無想定、滅盡定)的最大不同,就是五扶塵根和五勝義根都壞了,不能現起外內六塵。但是第七識,第八識都還在運作,他們是根據什麼來運作的呢?我們知道,第七識的一個特點,就是審察法塵有無重大變化。當法塵不再出現的時候,第七識就知道根身不能用了,就會決定舍身和出生中陰身。至于中陰身在正死位大約八個小時中七、八兩個識如何運作的詳細情況,那是地上菩薩修學種智的內容,我們不敢妄測。

  

中陰身:介于此世和下一世之間,過渡階段的生命形式。

  

人死後,在最多四十九天的時間內,會有一個臨時的身體,作爲一個過渡。但中陰身一期的生命,最多只有七天。一共最多只有七期。所以每七天,就會死生一次。每天都有機會尋找有緣的父母去投胎。

  

除了以上所說,中陰身還有以下一些情況:

  

1、中陰身靠嗅食物的香味維持生命。

  

2、中陰身與此世相連,還知道此世的一些重要情況。

  

3、中陰身有小神通,而其神通主要表現在尋找未來的父母上,其眼、其耳、其身,不受牆壁、距離的障礙,所以縱然再遠,哪怕遠在異國他鄉,甚至別的世界,縱然有屋舍遮蓋或距離遙遠,對未來父母,卻看得一清二楚,如在目前。

  

4、一旦找到相應的父母,就等待投胎的機會。開始的幾個七天時間較從容,越到最後越緊迫,到最後第七個七天,一定會投胎,絕不會超過四十九天。最後快到四十九天期滿還未于它道投胎,就會落入鬼道。

  5、投胎的其實並不是中陰身,而是第七識和第八識,由中陰身的第七識作決定,中陰身的第八識隨緣。中陰身只是去找未來的父母,一旦投胎,中陰身即告消失。七、八兩個識,生生世世都不滅亡,生生世世在一起。所以對祂們來說,根本就無所謂生與死,祂們是往來叁世的。有生有死的,是前六識和身體。

  

《佛法初識(五)》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法初識(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