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初識(六)

  佛法初識(六)

  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1、肉眼,即平常人的眼。特點是看前不看後,太近太遠、太大太小都看不見,沒有光也看不見。而且不能穿越障礙,中間只是哪怕只隔一張紙,也看不見了。

  2、天眼,即天人的眼睛,或具有天眼通的人所具有的眼。特點是沒有以上所說的任何障礙,而且可以看到未來的事物。

  3、慧眼,即開悟以後的衆生所具有的智慧之眼。特點是已經開始能夠看到事物的真實,小乘人能看到空相,大乘人不但能看到空相,還能看到空性。

  4、法眼,慧眼只能看到空相、空性的總相以及總相中的別相,而看不到別相以及別相中的別相。而法眼,則不僅能看到慧眼所能看到的一切,還能看到慧眼所看不到的別相和別相中的別相;不但能看到空性別相中的別相,而且能看到一切法各個層次的總相別相,但是還沒有圓滿究竟。

  5、佛眼,可以究竟圓滿地徹見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菩薩和一切衆生的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故號正遍知

  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各種通都有不同的層次。

  1、天眼通,即上面所說的天眼的能力。佛能知無量界以後的事,所以可以爲人授記,預告某人何時成佛,佛國名何,度衆多少,佛號爲何,住世多久等等。

  2、天耳通,即天人或修得天耳通的人所具有的聽力。大菩薩得天耳通,如觀世音菩薩,能聽到一切世界的一切聲音,所以才可以循聲救苦。

  3、他心通,能知他人起心動念的能力,佛能能知十方一切衆生心中所想。

  4、宿命通,指能知過去事情的能力,佛的宿命通能知自身以及一切衆生無量劫以前的各種事。

  5、神足通,上天入地,飛行變化,無所不能,大菩薩可以刹那間到十方任何世界。

  6、漏盡通,指煩惱已經徹底沒有了。小乘的漏盡通只斷分段生死的煩惱,大乘的漏盡通連變異生死的煩惱也斷了。前五通也叫五神通,漏盡通其實不屬于神通。

  心法和色法

  在百法裏,心法是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個心所,色法就是五根六塵十一個色法;

  在五蘊裏,色法就是色蘊——五根、六塵;而六塵,主要是指能由六識分別的內六塵,心法就是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

  在十八界裏,心法是意根和六識,色法還是五根六塵。

  能取和所取:須陀洹要證得能取、所取雙空。取是攝取、取著之義。能取就是能分別、能執著之義;所取就是被分別、被執著之義。分別,是了知之義;執著是抓住不放之義。能取的是前七識,而所取的,既有色法,也包括心法。

  色心二法與能所二取,有一些不同之處:

  能取的都是心法,但心法不一定都是能取,第八識不分別、不執著,所以祂不屬于能取,能取的只是前七識。不但如此,第八識因爲被第七識執爲自我,反而成了所取的對象。所以,能取,只是前七識,而所取,是一切法。

  一心,就如一只蝸牛,而能取和所取就如蝸牛頭上的兩只角。這個一心是什麼?就是出生一切法的總根源,即第八識,也叫如來藏。能取、所取,相對而存在,有能取,必然有所取;有所取,也必然有能取。

  下面繼續講《心經》。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四句是講,在無余涅槃之中,五蘊、十八界通通已被消滅,唯余第八識獨存,煩惱已經沒有了,消滅煩惱的十二因緣法也沒用了。其實就在五蘊、十八界存在的當下,站在第八識本體的立場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十二因緣:也叫十二有支,這裏指小乘緣覺的修行法門,在定中觀察從生到死的叁世因果。有順逆兩種觀法。十二因緣也叫十二有支。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叁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現在世只有一世,過去、未來則有無量世。前兩支講過去世,中間八支講現在世,最後兩支講未來世。

  一、無明:無明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無明。有兩種,一種叫一念無明,一種叫無始無明,二者加起來,叫五住地無明煩惱。

  一念無明,也叫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即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住地煩惱、色界住地煩惱、無色界住地煩惱。其中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叫見惑,後叁者也叫思惑,所以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也叫見思惑

  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叫見惑)在小乘即指叁縛結,在大乘即是五利使。結、使,都是煩惱的異名。

  叁縛結:即我見結、疑見結、戒禁取見結。此叁縛結,是證小乘聲聞初果須陀洹所必須斷除的,或說,斷除了叁縛結,就證初果。但欲證初果,必須要先受持叁歸與五戒,這是一定要明確的

  我見:我見、我執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而我見是首要原因,因爲我見不斷,就根本談不上斷我執。所以斷我見是修行的頭等大事。

  我見,就是認爲有一個自我存在,而事實,是決定無我。認爲有我,既然違背事實,就只能是凡夫和外道的虛妄想。具體說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認爲這個身體就是我,另一個方面是認爲這個能知能覺的心就是我。

  其實這兩方面是分不開的,所以,有時說身見就是我見。但若分開來說,身見是認爲身體是我,我見是認爲受、想、行是我,見聞覺知心是我。身見很容易斷,因爲人一死,身體就壞了。我見則不易斷,因爲有人認爲,靈魂不滅,意識可以往來叁世。

  不能斷我見的原因:

  衆生不能斷我見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爲被錯誤的知見所誤導,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不能依之熏修正知正見;其次是縱然遇到真善知識,而不肯精進;叁是不能嚴格受持五戒。

  我見的實質:一般的人根本不知道有第七識、第八識,只知道有前六識,主要是第六識,稱之爲心,或者靈魂。好多人認爲,身體好比一件衣服,人死了,但精神長存,下一世會有一個新的身體,好比換了一件衣服。

  問題在于,一般人所說的這個心——意識,祂不能到下一世,死的時候就徹底斷滅了,即使活著的時候,也還有四種情況會斷,其實每天睡著不做夢的時候,祂就斷了。所以我見,根本上就是認爲意識或意識的種種變相境界爲自我的錯誤認知。

  如何斷我見:就是在有正知見與定力的前提下,認真觀察意識及其變相境界都虛妄不實。怎樣進行觀察呢?

  其一、觀其爲因緣和合所生(前面講過意識産生需要五個條件),而且諸緣亦是無常之法,所以意識決定不能獨立存在,決定沒有自我。

  其二、既然意識是所生法,有生就有一定有滅,有生有滅就是無常,無常就違背我義,決定無我。

  其叁、觀察意識的種種境界都依意識而有,意識虛妄,祂們也都不實,故對意識的各種境界都要有所了解。

  其四、特別要弄清楚的是外六塵和內六塵,即外相分和內相分,以及外六入和內六入。意識所分別的只是內法塵而已,內法塵唯是影像,決定沒有真實性,所以意識也不真實,不真實則無我。

  其五、對四谛、十二因緣,以及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要有很具體的了解,然後在定中,一一仔細觀察思維。

  其六、不僅要在定中觀察,還要能在生活中曆緣對境也做深細的觀行,這就是修證,極爲重要;不但可以斷我見,還爲進斷我執打下了基礎,爲大乘的明心見性做好了准備。

  疑見:對一切世間法都是緣生緣滅不確定,對無我的真理不清楚,對意識不是自我不明白,對世間的哲人、思想家以及外道所說的道理錯在哪裏不了解,對佛門內的大師們所說的道理是對還是錯,沒有能力判斷揀擇,故人雲亦雲,隨大流,無有正確的決定心。

  戒禁取見:屬于“非因計因”,即不知正確的證果原因,妄圖修不正確的戒條,取得超生或解脫。比如,有些外道,有一點小神通,當他們看到有的牛、魚死後生到天上做了天人,就誤以爲吃草,或在水裏生活就可以生天,于是,與其弟子就受持所謂的牛戒、魚戒。

  有些想證初果須陀洹的人,不知證初果必須先斷我見,而我見就是認爲第六識是常住不滅的無我真心,于是勤修禅定,企圖修到一念不生、了了常知的禅定境界;不知縱然一念不生,因了了常知,仍然是意識心;縱然修到斷掉第六識,也只不過在無想定中,不離叁界,仍然在生死大夢之中。

  五利使:相對于五鈍使(貪嗔癡慢疑)鈍且難斷而言,利且易斷,故名五利使,即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其中,我見、戒禁取見,與叁縛結相同,而邊見、邪見、見取見叁者,其實就是疑見。

  也就是說,疑見展開來,必然體現在邊見、邪見、見取見上。相比較小乘法來說,同樣一個法,在大乘法裏往往更加深細。五利使或叁縛結總結起來,其實就是百法六位心所法中六個根本煩惱的最後一個——惡見。所以,在大乘法中,斷叁縛結,就是斷五利使。

  1、我見(或名身見):誤認爲五蘊和合的苦果——身、心,就是真實的自我;誤認爲覺知心就是真心,覺知心的某些禅定境界就是真心的境界。

  2、邊見:妄認此五蘊身心,或死後常住,或死後斷絕,各執一邊;種種謬誤,不出常見、斷見兩邊。

  3、邪見:否認輪回,認爲現在之身心不是過去業因所感之果報,撥無因果。余四種見其實都爲邪見所攝,故若有不爲余四所攝者,皆爲邪見所攝。

  4、戒禁取見:以爲使現有身心受持種種邪戒苦行,即是將來的人天果報或解脫之因。

  5、見取見:由于種種原因,迷執自己前四種錯誤見解爲正確,不肯舍棄。執著自己是正確的,他人是錯誤的。

  那麼,斷叁縛結,或說斷五利使,大小乘有何區別呢?

  最重要的區別,就是要不要證到根本心——第八識如來藏。小乘法因爲只證解脫,不需要證到第八識;大乘法因爲要成佛,必須要證到第八識。

  爲什麼?…

《佛法初識(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初識(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