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身之道.守身之要(上)
──戒淫
前言
自從《八關齋戒—不淫戒》一文推出以來,不少網友留言問及「如何戒淫」的問題。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社會道德標准每況愈下,加之現今信息科技發達,在媒體中傳送不良信息的管道,實在是層出不窮,多不勝數。青少年的犯罪率爲什麼不斷增加?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的統計顯示,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 75%以上。網絡中的有害信息以及一些電影、電視、書刊的色情描寫嚴重汙染青少年的心靈,誘導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網絡剛興起時的數年間,據臺灣的一份數據顯示,每天點擊觀看色情網站的人數約80萬人;現在更是無法估計了!可想而知全世界每天有多少人受到色情的毒害!現時中國有4.27億的青少年(占總人口的百分之34.22),每天還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汙染。因此今天,對佛教化世導俗與儒家引邪歸正教誨的正視,就顯得更爲逼切與重要了。
所以,今天以「戒淫」爲題,略作分析與探討。
一、儒家倫理中的守身思想
中國是禮義之邦,因此中國人特別注重倫理道德。古聖先賢在生活中累積了無數的經驗,爲我們留下許多充滿智慧的人生教誨,我們若能依之而行,就能覓得安身立命之方。儒學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其思想核心以人爲本,故特重人倫──以人倫爲道德標准。
1.克己複禮.忠恕爲本
這個倫理道德標准的總綱,孔子是把它建立在「仁」之上;「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始發于心而合乎禮節的表現;所謂「發乎情,止乎禮」;要達到「仁」,便必須「克己複禮」。「克己」是指克製自己的私欲,其工夫在「忠」;「複禮」是指合乎禮節,其工夫則在「恕」;而「忠恕」就是孔子學說的中心思想。因此,曾子曾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此外,「孝」爲仁之本,「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由此可知,孔子的「仁」,由忠恕之心進而廣之,切有愛人之心與孝順父母之心,因形成「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一種高尚的人生智慧:「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條人倫大道,無疑是根據大自然的運行法則而體悟出來的,人類生存的法則。其實人的一生,都離不開這五種關系。正確處理這五種關系的方法就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義婦聽,兄良弟悌,朋友有信。
我們嘗試靜心想一想,一個人的一生,要扮演多種角色,如果真能做到當父親的慈愛,作兒子的孝順;當領導的仁厚,作部下的忠誠;當丈夫的能做到叁義:道義(承擔起家庭的主要責任)、情義(對妻子感情始終如一)、恩義(上敬老人、下愛子孫),作太太的溫順合作,做到四德:婦德(始終熱愛自己的丈夫、子女)、婦言(言語柔和得體)、婦容(儀態端莊大方)、婦功(善于操持家務及帶好孩子);兄弟之間團結友愛;朋友之間有信用,來往合乎禮度。在這樣的氣氛、環境中生活,這將是多麼幸福的人生?
2.五倫五常.守身寡欲
而在這五倫關系之中,是以夫婦關系爲中心,然後才産生了其他四種關系。男女之間的婚配是乎合天地之道的事,正如孟子所說的:「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孟子.萬章章句上》)男女結婚,是最重要的人倫關系,這是人生的大事。
因此,孟子說:(《孟子.離婁章句》)「事孰爲大?事親爲大。守孰爲大?守身爲大。」其中教導我們:一個孝親,一個守身,這兩件是人生大事。守身當中以戒淫爲重要。
而戒淫必先要「寡欲」,因此孟子又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爲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爲人也多欲,雖有存焉,寡矣。」(《孟子.盡心章句下》)孟子告誡我們,修養心性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了──要把自己的志趣從財、色、名、食、睡五欲之中提升出來。「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人的規律是:吃飽穿暖、住得安逸。如果沒有受教育,就和禽獸差不多。故「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這段話就是儒家的五倫。孟子還指出:「仁也者,人也;義也者,宜也;禮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實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章句下》)。孟子這段話就是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仁,就是講究愛人;義,就是做事合理;禮,就是履行規定;智,就是具有智能,知識;信,就是講究誠實,合起來,便叫做道。
這五倫五常,就是古聖先賢教我們的道德。希望各位網友,都能記住它、理解它、實踐它。
以上是儒家的倫理思想。而佛教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
二、佛教離欲思想與「戒淫」之教誨
我們凡夫最大的煩惱與障礙就是「欲」念,而五欲(財、色、名、食、睡)之中以「色欲」最難擺脫。由于凡夫沒有智慧透視情欲的真相,所以對情欲充滿了好奇心、迷惑感,就想去嘗試它、品嘗它,結果被粘住了,欲拔不能,而且爲了情欲,造下無量的業障,更又自食其果,如人挖陷阱,不料自陷其中。是故《四十二章經》說:「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又《大寶積經.菩薩藏會》雲:「彼無智者,爲于男女、妻妾諸女色等,所纏縛故,于諸善法多生障礙。」世人因愚癡無智,往往容易被男女色欲所迷,纏縛沈溺,所以障礙叢生、煩惱重重,越纏越深,無法修行善道,難以出離,成爲障道的根本。
萬惡淫爲首
正如蓮宗十叁祖印光大師指出:「淫念一生,諸念皆起。邪緣未湊,生幻妄心。勾引無計,生機械心。少有阻礙,生瞋恨心。欲情顛倒,生貪著心。羨人之有,生妒毒心。奪人之愛,生殺害心。種種惡業,從此而起,故曰:『萬惡淫爲首。』今欲斷除此病,當自起念始,截斷病根。」
「淫」是萬惡之首,是萬惡之源。好色縱欲、邪淫是各種惡念萌生的種子,此種子一萌發,各種罪惡隨之而來。現今社會一般人的意識都非常薄弱,稍有經濟能力的男士,很多幾乎都會發生婚外情。這些人因貪圖一時的快樂,卻削盡了自己的功名利祿和福德,葬送了大好的前程和美好的家庭,甚至由于違犯了法律而斷送自己的生命,讓自己的祖宗和家人蒙受恥辱。實在是愚不可及!
你淫別人的妻女,你的妻女也將被別人所淫。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任何人都逃脫不了。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報應到時,則悔之晚矣。《佛說未曾有因緣經》雲:「夫人禍福,隨心而起;心念善故,受報亦善;心念惡故,受惡果報。」就是這個道理。
潔身之道.守身之要(下)
──戒淫
1.淫欲之禍害與果報
因此,佛陀勸誡弟子要認識清楚淫欲的本質,從而遠離淫欲。其實淫欲之禍害甚多,如《受十善戒經》雲:淫有十過患。何等爲十?
一者貪淫之人,雖生天上爲天帝釋受五欲樂,心如偷食狗常醉不醒,沒于五欲駛流河中。
二者貪淫之人,雖爲人王威力自在,作恩愛奴野人所使,多得財寶如火受薪不知厭足,亡身喪國死墮惡道。
叁者貪淫之人,恒系屬他六賊驅策,無常大象蹑其背上,心如猿猴不知衆難,欲火焚燒不識父母兄弟姊妹,猶如豬狗更相荷擔無複慚愧。
四者貪淫之人,常飲不淨女人膿血,于無量劫常處胞胎,生藏熟藏子藏諸蟲以爲衣服。
五者貪淫之人,心如利刀眼如火車,割截燒滅功德行藏。
六者貪淫之人,到剎利衆,然結使火起貪欲薪,意欲剝奪猶如羅剎;到婆羅門衆不生慚愧,猶若幻人但作妖祥說不淨事;到沙門衆不知歸依,動諸情根如膠著草,欲染諸使圍繞意根,六情火起燒善種子,破滅先世梵行白業;舉手動足猶如利刀,眼如猛火口如羅剎,遍體毛孔淫火所使。
七者貪淫之人造八種業,殺生作殺生具刀劍杖等,和合男女作大妄語,飲酒歌頌作淫境界,或複偷盜一切寶器,莊嚴蟲聚爲心王所使,眼根惡狗偷啖臭穢。
八者貪淫之人爲淫所使,心如大火亦如鐵聚,直當陷墜破滅梵行必墮地獄。
九者貪淫之人,身壞命終如擲貝珠頃,必定當墮赤銅地獄;赤銅地獄縱廣正等七千由旬,如銅花林,下有鐵床,床上複有百千由旬熱銅八楞柱;柱端有鏡,鏡中自然有諸女像或作男形,淫人愛念動諸情根同時火起,銅花化爲大熱鐵釘,銅柱變成沸銅镬湯鐵床火然,女化爲狗男化爲刀,驅蹴罪人受無量苦。熱鐵丸吞飲洋銅求死不得經無量歲,壽命一劫。
十者貪淫之人,不得見佛如重雲障,破梵行故,必定當墮阿鼻地獄,身滿獄中壽命一劫,左右宛轉複經一劫,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淫欲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複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地獄命終生鸠鴿中,受龍蛇身汙梵行故,百生千生不見于佛不聞于,法終不得道。
而邪淫的果報與罪業,更是可怕,如《法苑珠林》雲:
「佛言邪淫有十罪:一者常慮彼夫所殺;二者夫婦不睦;叁者惡增善減;四者妻子孤寡;五者財産日耗;六者惡事常被人疑;七者親友誹謗;八者廣結怨家;九者死入地獄;十者,報盡爲男,妻不貞潔,報盡爲女,多人共一夫。」
《八師經》雲:「邪淫犯人婦女,或爲夫主所獲,臨時得殃,禍及門族;或爲王法收捕,酷毒掠治;地獄畜生,次第而受,縱得爲人,閨門淫亂。吾見是故,不敢複淫。」
由此可見淫欲之禍害與果報是多麼可怖、可畏,所以有智慧的人,必然厭惡之、遠離之。
2.對治淫欲的方法
《楞嚴經》說:「若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佛教的「戒淫」,是要做到「一念不生」,連起心動念都不可以,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清淨,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
以下是祖師大德及一些居士提供的根除淫念的方法:
a. 當淫念産生時,該如何…
《潔身之道 守身之要──戒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