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法與自贊──佛歡喜日「僧自恣」義之省思▪P2

  ..續本文上一頁巧方便,贊歎叁寶。此外,我們經常贊歎大弟子舍利弗和日犍連等尊者,也稱贊我們自身的修行功德,才獲得諸多供養。」

   「諸位所贊歎的事,全是由衷敬佩的嗎?」

   「世尊,我們對叁寶與大師兄們的贊歎,出自肺腑之言,惟獨對自己的贊揚,言不由衷。」

   「你們是群虛僞的修行者,你們爲了獲得供養,不惜虛情假意在別人面前贊歎自己。即使吞灰炭,吃糞土,舉刀破腹,也不能虛情假意;爲了得到供養,竟對自己大言不慚!我不是常常教導你們要寡欲知足,安貧樂道嗎?你們爲何會這樣貪欲不足呢?這樣的言行是違法、犯戒的,這樣的舉止怎能修行呢?」

   佛陀把他們痛斥一番。

   其中一位老修行者,聽到佛說話時,懊悔萬分。自己確曾在別人面前自我贊歎,接受了許多供養。但是,今後絕不再虛情假意地贊歎自己了。他下了很大的決心,次晨,只見他披衣托缽,前往村鎮去乞討。

   他站在某家門前,裏面一名漢子問長老:

   「長老呵!你到底修到那種果位呢?」

   他不再敢誇耀自己的地位,只是站著默不作聲,結果,什麼供養也沒有得到。他一連走過幾家去乞討,始終一無所得。到了黃昏,他仍然空著肚子。最後,他到達一個家門前站著,忍不住贊歎自己,才能獲得一頓飯吃。

   另一位修行者知道此事,就責怪他的行爲不當,並向佛禀告:

   「世尊,那位老修行者爲何意志這樣薄弱,行爲如此輕率呢?」

   「修行者呵!那個長老從過去世以來,就意志薄弱,舉止輕率了。」佛不得不舊話重提。

   從前,有一次陰雨綿綿,下了七天還不停止,迫使許多牧羊人七天不曾外出。那時有一只餓狼,上門求食,走遍七個村莊,依然一無所得。他深深地責備自己的無德:

   「我的運氣實在不佳。連續走遍七個村鎮,還求不得一餐飯。不如回山去自作飲食,行爲謹慎,保持清淨,今後不再托缽。」他果然回到山裏,進入洞穴祈願:「但願所有衆生都能平安無事。」接著,他才平靜地進入瞑想。

   帝釋天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必會騎著伊羅白龍象下凡,觀察世間,周遊列國。照例巡視什麼人孝順父母?什麼人供養婆羅門僧?什麼人行布施、持戒,或修習佛道?帝釋天在周遊凡塵之際,不期然地來到這個山洞,看見一只狼正閉目瞑想。帝釋天覺得這只狼很令人感動,連人類都缺乏這種心態和動機,心想何妨試試他的虛實真假。帝釋天立刻變化成一只羊,站在狼穴前啕叫。狼睜眼一看,原來有一只羊站在洞口。

   這狼心想:奇怪?難道是我的齋戒功德得到回報嗎?我走遍七個村鎮尚得不到一碗飯,現在才入齋戒,就有食物送上門,何妨先把他吃了再齋戒。

   他心裏有了計算,就出了洞穴,走向羊的身邊。羊一看見狼走來,驚慌而逃,狼隨即追去,一會兒,眼看羊快被追上了。不料,那只羊忽然變成一條狗,露牙垂耳,大聲吠叫,反而朝向狼沖過來。狼大吃一驚,反身就跑,好不容易才逃入洞穴:

   「好險啊!本想把羊吃掉,原來不是羊,竟是一條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剛才確是一條狗,可能是我餓昏了頭,才把他看成羊,他原來不是真正的羊。」他想要出洞再確認一下,羊見狼出來了,再度驚慌逃走。狼又隨後追去,眼見快要追上的時候,羊又變成了狗,迫使狼再次逃回洞穴。這時候,帝釋天又化身爲一只小羊,在洞口叫喚母親。

  

   狼生氣地說:「我不再受騙了!即使你成了肉片滾進來,我也絕不出洞!何況你只是化身成小羊,再也騙不了我了。」

   狼閉起眼睛,專心瞑想,不再理會了。

   那時的狼就是現在這位修行者的前身,正如他當年投胎爲狼時,貪欲心重,以致志節操守不恒久。故今世出家,心志依舊輕率。

  

  由上述兩個故事得知,修行人要做到真正的不動心,確實是絕不容易;「利與不利、稱與不稱、譽與毀、樂與苦」之「八法」,其實相當于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之「八風」:這八法或八風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人往往逢順境則喜,遇逆境則憂,受八風境界動搖而無法作主,故憎愛不斷,煩惱無窮。《大寶積經》說:「不爲八風動,則不生憎愛。」又說:「智者于苦樂,不動如虛空。」一般人容易被外在境界影響,受「八風」牽引而産生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煩惱,因此身心不能安定,始終不得自在。

   修行人出家的目的,乃爲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如果爲了貪求聞名利養,乃至物質飲食而自贊自誇,甚至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都將會爲僧團所擯棄、所遠離。因此身爲修道者,要時時警覺、自我警剔,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亦不爲所動。爲什麼?因爲修持的功夫若已到家,自然會産生定力,有了定力就能認識什麼是真實的境界,什麼是虛妄的境界──不管境界真實也好,虛妄也好,都絲毫不會動心。所以在禅堂中,有一句法語:「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意思就是教我們一切都不要執著;唯有不執著,才能解脫;唯有解脫,才能自在。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爲了求解脫、求自在;唯有不被五欲繩索所捆縛,才能出離叁界,到常寂光淨土中,親近承事諸佛菩薩。

   可是當境界現前之時,如何能辨真假?以凡夫的妄想心自然無法理解,一般來說,在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所遇到的境界,大部份都是真實的。而如果一旦癡心妄動,有了攀緣欲求之心,那麼所遇到的境界,則大部份都是虛妄的。所謂「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我們一定要切記,面對一切真、妄境界之時,要以智慧抉擇──認清境界,不著境界;無論是真是假,都不要執著。要不然的話,就會像上述這頭狼一樣,被帝釋化身而成的羊所欺騙、試探與戲弄。

   在《壇經》中,六祖惠能大師曾經說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我們若能做到不思善、不思惡,那就是無念;無念就能無住,一切皆空,這就是真正的不動了。到那時候,自然就會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又何須苦苦向外尋覓?

   正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所雲:「若令衆生心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所謂「毗尼住世,佛法住世」,未來的佛教仍須依戒、定、慧而建立,此叁無漏學對佛教之重要性,猶如鼎之叁足,缺一不可。「自恣」,在律藏二十犍度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可以說是落實執行佛陀製戒的具體實施,是僧衆戒行清淨、道業成就、僧團的和合、僧團的聲譽影響之關鍵所在。藉此佛歡喜日,我們應該對「僧自恣」之意義及影響,重新反省與認識。

  (全文完)

  

  

《八法與自贊──佛歡喜日「僧自恣」義之省思》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堅持的力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