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法与自赞──佛欢喜日「僧自恣」义之省思▪P2

  ..续本文上一页巧方便,赞叹三宝。此外,我们经常赞叹大弟子舍利弗和日犍连等尊者,也称赞我们自身的修行功德,才获得诸多供养。」

   「诸位所赞叹的事,全是由衷敬佩的吗?」

   「世尊,我们对三宝与大师兄们的赞叹,出自肺腑之言,惟独对自己的赞扬,言不由衷。」

   「你们是群虚伪的修行者,你们为了获得供养,不惜虚情假意在别人面前赞叹自己。即使吞灰炭,吃粪土,举刀破腹,也不能虚情假意;为了得到供养,竟对自己大言不惭!我不是常常教导你们要寡欲知足,安贫乐道吗?你们为何会这样贪欲不足呢?这样的言行是违法、犯戒的,这样的举止怎能修行呢?」

   佛陀把他们痛斥一番。

   其中一位老修行者,听到佛说话时,懊悔万分。自己确曾在别人面前自我赞叹,接受了许多供养。但是,今后绝不再虚情假意地赞叹自己了。他下了很大的决心,次晨,只见他披衣托钵,前往村镇去乞讨。

   他站在某家门前,里面一名汉子问长老:

   「长老呵!你到底修到那种果位呢?」

   他不再敢夸耀自己的地位,只是站着默不作声,结果,什么供养也没有得到。他一连走过几家去乞讨,始终一无所得。到了黄昏,他仍然空着肚子。最后,他到达一个家门前站着,忍不住赞叹自己,才能获得一顿饭吃。

   另一位修行者知道此事,就责怪他的行为不当,并向佛禀告:

   「世尊,那位老修行者为何意志这样薄弱,行为如此轻率呢?」

   「修行者呵!那个长老从过去世以来,就意志薄弱,举止轻率了。」佛不得不旧话重提。

   从前,有一次阴雨绵绵,下了七天还不停止,迫使许多牧羊人七天不曾外出。那时有一只饿狼,上门求食,走遍七个村庄,依然一无所得。他深深地责备自己的无德:

   「我的运气实在不佳。连续走遍七个村镇,还求不得一餐饭。不如回山去自作饮食,行为谨慎,保持清净,今后不再托钵。」他果然回到山里,进入洞穴祈愿:「但愿所有众生都能平安无事。」接着,他才平静地进入瞑想。

   帝释天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必会骑着伊罗白龙象下凡,观察世间,周游列国。照例巡视什么人孝顺父母?什么人供养婆罗门僧?什么人行布施、持戒,或修习佛道?帝释天在周游凡尘之际,不期然地来到这个山洞,看见一只狼正闭目瞑想。帝释天觉得这只狼很令人感动,连人类都缺乏这种心态和动机,心想何妨试试他的虚实真假。帝释天立刻变化成一只羊,站在狼穴前啕叫。狼睁眼一看,原来有一只羊站在洞口。

   这狼心想:奇怪?难道是我的斋戒功德得到回报吗?我走遍七个村镇尚得不到一碗饭,现在才入斋戒,就有食物送上门,何妨先把他吃了再斋戒。

   他心里有了计算,就出了洞穴,走向羊的身边。羊一看见狼走来,惊慌而逃,狼随即追去,一会儿,眼看羊快被追上了。不料,那只羊忽然变成一条狗,露牙垂耳,大声吠叫,反而朝向狼冲过来。狼大吃一惊,反身就跑,好不容易才逃入洞穴:

   「好险啊!本想把羊吃掉,原来不是羊,竟是一条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刚才确是一条狗,可能是我饿昏了头,才把他看成羊,他原来不是真正的羊。」他想要出洞再确认一下,羊见狼出来了,再度惊慌逃走。狼又随后追去,眼见快要追上的时候,羊又变成了狗,迫使狼再次逃回洞穴。这时候,帝释天又化身为一只小羊,在洞口叫唤母亲。

  

   狼生气地说:「我不再受骗了!即使你成了肉片滚进来,我也绝不出洞!何况你只是化身成小羊,再也骗不了我了。」

   狼闭起眼睛,专心瞑想,不再理会了。

   那时的狼就是现在这位修行者的前身,正如他当年投胎为狼时,贪欲心重,以致志节操守不恒久。故今世出家,心志依旧轻率。

  

  由上述两个故事得知,修行人要做到真正的不动心,确实是绝不容易;「利与不利、称与不称、誉与毁、乐与苦」之「八法」,其实相当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之「八风」:这八法或八风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人往往逢顺境则喜,遇逆境则忧,受八风境界动摇而无法作主,故憎爱不断,烦恼无穷。《大宝积经》说:「不为八风动,则不生憎爱。」又说:「智者于苦乐,不动如虚空。」一般人容易被外在境界影响,受「八风」牵引而产生贪、瞋、痴、慢、疑等种种烦恼,因此身心不能安定,始终不得自在。

   修行人出家的目的,乃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为了贪求闻名利养,乃至物质饮食而自赞自夸,甚至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都将会为僧团所摈弃、所远离。因此身为修道者,要时时警觉、自我警剔,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亦不为所动。为什么?因为修持的功夫若已到家,自然会产生定力,有了定力就能认识什么是真实的境界,什么是虚妄的境界──不管境界真实也好,虚妄也好,都丝毫不会动心。所以在禅堂中,有一句法语:「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意思就是教我们一切都不要执着;唯有不执着,才能解脱;唯有解脱,才能自在。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求解脱、求自在;唯有不被五欲绳索所捆缚,才能出离三界,到常寂光净土中,亲近承事诸佛菩萨。

   可是当境界现前之时,如何能辨真假?以凡夫的妄想心自然无法理解,一般来说,在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所遇到的境界,大部份都是真实的。而如果一旦痴心妄动,有了攀缘欲求之心,那么所遇到的境界,则大部份都是虚妄的。所谓「有心是妄想,无心是感应」,我们一定要切记,面对一切真、妄境界之时,要以智慧抉择──认清境界,不着境界;无论是真是假,都不要执着。要不然的话,就会像上述这头狼一样,被帝释化身而成的羊所欺骗、试探与戏弄。

   在《坛经》中,六祖惠能大师曾经说过:「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我们若能做到不思善、不思恶,那就是无念;无念就能无住,一切皆空,这就是真正的不动了。到那时候,自然就会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又何须苦苦向外寻觅?

   正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云:「若令众生心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所谓「毗尼住世,佛法住世」,未来的佛教仍须依戒、定、慧而建立,此三无漏学对佛教之重要性,犹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自恣」,在律藏二十犍度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可以说是落实执行佛陀制戒的具体实施,是僧众戒行清净、道业成就、僧团的和合、僧团的声誉影响之关键所在。藉此佛欢喜日,我们应该对「僧自恣」之意义及影响,重新反省与认识。

  (全文完)

  

  

《八法与自赞──佛欢喜日「僧自恣」义之省思》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坚持的力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