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見道之二

  《楞嚴大義》見道之二

  第叁節修行基礎的五要素

  1、如量地皈依叁寶

  《楞嚴經》的這個緣起,就告訴我們叁個道理。阿難尊者他爲什麼遇到邪咒,自己學的教法卻起不了作用,因爲他對叁寶,生起的信心和信念不夠具足。大家就奇怪了,他都是佛的常隨侍者,怎麼對叁寶信心還不足?我們大家以爲自己是叁寶弟子,我已經皈依過了,你們皈依過了沒有?都皈依過了。皈依過了,你是否具足皈依的量?這個不一定的。皈依叁寶是什麼意思呢?皈是返黑爲白,依是依靠、依賴,皈是歸宿,就是我們整個生命都歸宿在叁寶當中。你凡是在現實生活當中遇到的一切煩惱、一切困難、一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首先想到由叁寶來解決,把身心融入在叁寶當中,有沒有?不要說遇到大的打擊和困難,就是你哪怕一個小小的的情感,或者一個人對你好一點,對你差一點,這種分別心生起來,都會把叁寶抛到腦後去,都無法把心安住于叁寶當中。所以,皈依並不是一次儀式就解決問題,而是要在每時每刻當中達到這個量,你舉行一次儀式,確定自己是叁寶弟子,這只是如法。如法是還不夠的,還要如量,就像煮飯一樣,把水放下去,米放下去,下面這個火燒起來,這叫如法,但是你量不到,這個飯是沒法吃的。

  我們皈依叁寶也是如此。所以你看你心中,是否把叁寶作爲你生命的歸宿和依靠,可以反省一下。我們待人接物,起心動念,有沒有把叁寶作爲我人生的依靠?佛是覺者,我們有沒有覺而不迷?法是正者,有沒有正而不邪?僧是淨者,淨而不染,有沒有把清靜的心,不汙染的心,作爲我們整個生命和生活的依靠?如果達到了這個量,我們皈依叁寶已經做到了。這實際上不是想一次兩次就能做到的,因爲有無量劫以來的習氣串流,像洪水一樣沖過來。我們必須時時看到,叁寶始終是我真正的皈依,就如苦海當中的燈塔一般。有這麼一個心生起來了,哪怕你打坐腿痛得很不舒服,痛起來的時候,我們心裏想這個痛很難受,就更精進地來持這個咒,因爲這是法,我就依靠這個法,而不去感受這個痛,痛死了我也不去管它,這個痛就對你沒有任何障礙,不管是你的心情也好,生活當中遇到的困難也好,你只有這個心生起來,你的量就具足了。

  所以阿難遇到了這個邪咒,他馬上不能自持,暈乎乎就跟她走了。實際上是他心中,在那個時候,他忘記了憶念叁寶。大家記住,如果你遇到了情感上的問題,只要你起心動念,覺得心快跟著這個情感跑了,你馬上把叁寶提起來,安住于叁寶,一切災難完全消失。就是那種帶來煩惱的情感、情緒,馬上得到控製,得到轉化,得到升華,你不會厭惡它,也不會跟著它跑,不會做出錯誤的事情,所以這個是最關重要的。阿難對叁寶皈依的量還是不夠,我們大家就可想而知了。這是第一點。

  2、出離心和菩提心

  第二點呢,是發心。發心就是發勇猛的出離心和菩提心。大家看一看,我們有沒有生起決定要了生死,決定要成就菩提的這個心?決定了生死,就意味著我們在心中,要舍棄現實的這一切生死煩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無常,你看到現實的這一切,都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當生起出離心的時候,我們心中,是不會被世間的任何一塵所汙染。當然,這個也不是你想一次,就能大事已辦的,而要經過長期的模擬,長期的訓練。大家可以不停地去感受,把我這顆心,我現在能感受到的,對這個世界貪著的這顆心徹底放下——我所貪著是世間的哪一種法?是物質的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還是我們內心的思想境界?外在的山河大地,物質世界和內在的精神世界,全部都是生死的五蘊之法,都是生滅法,那我們想了生死,你就要下定決心,命令自己必須舍棄這一切生滅法。

  大家是不是很苦啊?生活在輪回當中,確實有很多的苦惱。就像一個小孩子,他看到這個火炭燒得很紅、很漂亮,于是就去抓。抓起來的時候手很燙,手被燙了。我們大人告訴他,你把火趕緊扔掉,可是他覺得很漂亮:我舍不得扔,我還是要抓住。抓住只有一個結果,就是被它燙,沒有第二個結果。我們對于世間的一切五欲六塵,你想把它抓住,你抓住它只有痛苦,沒有快樂。所謂的快樂,就是你覺得它好,然後覺得很快樂,只是自己一廂情願感覺到快樂。那個感覺就像小孩子,他認爲這個火很漂亮,我抓住它就快樂。實際上有沒有快樂呢?一點快樂都沒有!那我們大家看一看,如果我們現實的修行的這個心,這個基礎建立起來了,把現在對于世間的這一切,萬法的貪著啊,全部舍棄,強行地命令自己:這一切既然是生滅法,我不能在心中留住,哪怕是一個灰塵,一個妄想都不能留住。因爲你留住它,這一個妄想,這就是你生死的根,最終繼續讓你輪回的,就是這一顆灰塵。你貪著色相,就是這個色相會讓你留住繼續輪回;你貪著一種情緒,就被這個情緒束縛住繼續輪回,永遠輪回下去,就是這顆妄想的心。

  所以我們要學會生起出離心,不是嘴巴說一說,想到一下說,哦,我要了生死的,這個苦海很苦。說完了,腦子裏面根本就沒有覺得苦海有多苦,這樣我們怎麼能了生死呢?所以要生起強烈的出離心,認識到世間一切。特別是不爲自己去求世間的這一切,這要成爲一種感受,而不是理論,也不是語言,更不是文字,是我們心裏面要生起這種感覺,就覺得我不要這個世界,也不要所謂的一切思想。你們不要說,那個經書我是要的;經書講的那個法很好我是要的。你所體會的經書和經書裏面的這個語言、這個文字、這個思想,全部都是生滅凡夫的理解。經書真正的意思,是沒有生滅的,是必須舍棄凡夫的受想行識,一切分別都如此。那我們現在,如果觀照一下自己的心,把自己的這顆心和外物全部舍棄,這是跟出離心相應。

  如果有這麼一種心,你平常不停地去訓練自己,鍛煉自己,讓自己成爲一個不受世間束縛的人。這種感覺生起來,無論你遇到任何的災難,任何的困難,你同樣可以在千斤重擔之下脫離,虎口脫身。因爲你舍棄了這一切,老虎張著嘴巴要咬住你了,而這個老虎咬下來是空的,而不是你。我們大家,如果你正在痛苦當中,你現在就可以觀想一下:這個痛苦就像老虎一樣咬住你了,可是你心裏面已經舍棄了這個世界,舍棄了你所追求的一切,五欲和六塵全部放下。這個時候,你回光返照,看一下自己的心。事實上,在這個時候,世間沒有哪個人,沒有哪件事能夠咬得住你,無論多大的壓力,壓下來只是自然,而不是你。這就是我們生起出離心的量。如果生起這個出離心的量,你就不會被情感糾纏而感到痛苦;更不會被爲其他的欲望而感到痛苦;也不會被爲學習佛法、學習世間的其它知識而感到痛苦,因爲你的心已經恢複到不受壓力的健康狀態。這出離心是我們強大的動力,如果你沒有想出離的這種認識,如果你沒有想出離的這種心,我們會對世間很多習慣産生執著。實際上,世間的五欲只是一種習慣,我們習慣這樣好,那樣好。像有些人他習慣吃辣椒,他覺得沒有辣椒,飯吃不下去;有些人就討厭吃辣椒,他沒有辣椒才能吃得下去。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習慣。所以,世間所謂的快樂只是習慣不同,而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

  這是出離心,所以我們要觀察自己。那麼阿難尊者,如果他的出離心非常明確,不是在記憶當中,而就在你感受的當下,我們現在在這裏,把所有的世間一切法全部舍棄,無論出現什麼情景,都不會有動搖的這個心,大家的心都是寂靜安然,隨時隨處都可以是這樣。但是你如果把學來的知識跟現實的心行,這種感受脫節了,你的感受就會順其自然地隨著習慣。所以,當阿難遇到了摩登伽女(因爲摩登伽女跟阿難,是過去五百世都是做恩愛夫妻,都是恩愛夫妻,沒有矛盾的),當見到她的時候,就被過去的這種習慣吸引了。那個咒啊,只是迷糊一下,實際上是他過去世無量劫的串習,到今天他抵擋不住。假如他出離心非常明確,舍棄了世間這一切,那麼,恩愛、情感這一切,在他心行當中構不成障礙,他可以看到她很順眼,很舒服,但是不會被她所糾纏,這是根本的區別。那我們大家如果發起了慈悲心,你對一切衆生看上去都不會不順眼,但是你不會被一切衆生所幹擾。

  第二個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我們真正的修行的動力。菩提心就是:我要看到了現實輪回的痛苦,我要舍棄這些生滅輪回;當我想舍棄的時候,我也同時希望,一切衆生都能舍棄這個痛苦,把自己這個出離心擴散到九法界衆生的身上。你看,我們感受到,我自己不需要五欲六塵,把五欲六塵舍棄了。觀想一下,感受一下自己的心,就是此時此刻,當下你觀照一下自己,沒有任何想追求世間的這個心,全部舍棄,然後把這種舍棄一切輪回的感受,擴散到一切衆生身上。我們可以感受一下,就是現場的大衆,我們希望現場的大衆跟我此刻的心情也是一樣,都舍棄一切五欲六塵的生死輪回煩惱。當你這個感受生起來,你就知道,所有的衆生都需要解脫生死痛苦,這叫同體大悲。你內心感受到了空靈,希望一切衆生都同樣應該感受到空靈,這個覺受力量非常強大,哪怕他是仇人,在你面前,你生不起半點的嗔恨;哪怕他是你的愛人,在你面前,你也生不起半點的貪欲,因爲都需要解脫,都需要證菩提,而這種情感,在你觀察菩提心生起來的時候,完全成爲大慈悲心。所以慈悲心的前提就是平等心,只有我與衆生都舍棄我執,這個平等心生起來了,我們的菩提心才算真正的發起。

  所以,大家要安住在這種菩提心當中,不停地感受,不停地模仿,讓自己這種出離心和菩提心,成爲一種串習。串習就是排隊,我們買票的時候隊排得很長,一個一個接上去,我們現在就是讓自己的心念,念頭,也像排隊一樣,這個排的隊,就是排的菩提心的隊。從出離心發起來要成就菩提,每一個念頭都不忘記菩提心和出離心,那我們就隨時…

《《楞嚴大義》見道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