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隨處都會在菩提道上,一天打坐的時間可能只有兩個小時,可是一天幹活的時間、走路的時間、談話的時間、睡覺的時間、遠遠都超過我們打坐的時間。如果每天你如法安住的只有兩個小時,而另外二十二個小時卻不如法安住,你這個隊排得一點力量都沒有。人家二十二個人在那裏排隊,你兩個人排一下,再二十二個人以後又兩個人排一下隊,這兩個人有多少力量?所以我們要學會讓我們的這種動力——發菩提心,要成佛的,要利益一切衆生,要舍棄一切輪回生死的法的這種出離心和菩提心,這種發心要成爲我每件事情的動力。
大家感受一下,每件事情都成爲我要成就衆生,我要解脫生死這樣的動力,現在聽課,我們是這個動力;我們要明心見性,要見到真心,要成就菩提,也是這個動力;我們吃飯的時候也同樣爲了解脫,所以必須吃飯,也是這個動力;我們跟一個人講話的時候,爲了他的解脫和我的解脫,爲了幫助他,也是以成就衆生爲動力;包括義工,包括我們蓋廟,包括所有的一切的行爲,跟別人打招呼,也是爲了跟他結這麼一種緣,讓他以後有機會來接觸佛法。所以菩提心可以作爲我們整個生命的動力,這樣,我們就不會退轉。
在座的修心密也很久了,也有很多修禅宗的,我們看看,很多人在兩叁個月、半年以內是很精進的,一年以後就是老牛拖破車了,拖兩步退兩步,拖叁步退四步,爲什麼會這樣呢
因爲你的動力沒有了。拖拉機的動力是很小的,寶馬的動力是比較大,爲什麼寶馬開得快,好開呢?動力好。那我們修行路上,你動力在哪裏?你修行的動力要是沒有了,怎麼可能進步呢?所以,把這種出離心和菩提心,作爲真正成佛路上的動力。一個人有出離心,卻沒有菩提心,他在現實當中修行非常精進,趕緊要了生死,但一旦他體會到了無我涅槃,從此潇灑人生,再也沒有動力了,因爲他沒有想到要利益廣大的衆生,而當你的菩提心生起來的時候,即便你是一個解脫的人,“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 。他一定是,哪怕是一個螞蟻還沒有成佛,我都要生生世世爲它去努力,這種動力就永遠不會停歇,不會停止。
所以,真正的這個修道路上,障礙多的、進步不了的,修行打坐,坐著坐著不想坐的,學習佛法,學著又不想學的,看得沒勁的,都是因爲自己的動力出問題了。有些人開始出家修行想解脫,想成佛,學了幾年以後呢,他反而去學社會大學、社會知識、學外語、學語文,如果他的動力不是菩提心,不是想學了這個以後更好地利益衆生,而是在佛法裏面學得沒勁了,那他這個機器就會出問題。就像這個加的油,本來加著油,油加不上去了,你給它加水了,水加上去,機器破壞了,永遠開不動。所以,如果沒有對叁寶,沒有時時刻刻歸宿、皈依的心,我們修道路上就會迷失方向,會慌張起來,會茫然,不知道我以後該怎麼辦。
有些人修了叁年以後也問師父,我以後該怎麼辦?未來不知道怎麼樣?其實,你觀察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你的心是否已經違背了叁寶?違背了覺、正、淨?你的事情還很多呀,你隨時都要把心調節在對叁寶的信心上,這是我們的燈塔方向。看到燈塔,你的心就安了,不論你做得好,做得不好;進步是快,還是慢,目標永遠在那裏。自心即是佛,我們要明心見性,要成佛,這個成佛的燈塔永遠不會放棄,只要這個不放棄,我們修道無論遇到了什麼的災難,什麼的障礙,你內心一定不會茫然,一定會想盡辦法讓自己回歸到修行路上來。然後,我們不停地增加自己內在的出離心和菩提心。這隨時要去感受,你不去感受是沒有用的。
我們看,佛學院學習了很多的教理,聽懂了很多的法,在座的也看了很多佛教的書,但是,你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不是落實在你的心行當中?一旦你落實了,你有感受了,才算你學到家了,就是你聞思算到位了。你聽來的是否落實在心行裏面?或者還是沈湎在原來那種野生的樹上面一樣(野生的樹,那個枝枝杈杈很多,長得彎來扭去的,扭曲的)?
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自己的動力非常明確,看到輪回的苦,看到煩惱生起來的根源在于我執,在于對世間的執著太重,所以要模仿地訓練讓自己放下。有些人說,放下談何容易呀!那我們就要回光返照,要看自己,你當前這顆心,一天總有那麼幾分鍾時間是沒有事的,哪怕你上班之前坐在辦公室,坐在那裏兩分鍾時間讓自己感受一下你要出離,你要解脫,你要利益一切衆生。
這個菩提心跟出離心,你就用心行去感受一下。在修法之前,我們都有儀規——南無咕噜呗,南無布達雅,南無達爾瑪雅,南無僧伽雅,你看就是皈依叁寶,對叁寶生起信心,你不是光嘴巴念完就算了,你念的時候一定要感受一下,這是我的皈依;接下來,南無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祇,爲什麼?你要念南無十方叁世的時候,心裏要想,我皈依是十方叁世,十方在哪裏?東南西北、上下四維,你的心就要那麼大,所有的方向都成爲我皈依的對象、我的依賴,這就是菩提心哪。所以,隨時要能夠感受得到菩提心的存在。修法結束後,從座上下來的時候,要去利益衆生,所以,回向文裏面又是讓我們回向:願我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衆生,不求余果。所以,我們要知道,菩提心和對叁寶的這種信心對我們修行的重要性。前面的目標和後面的動力,什麼時候都不能離開,上座的時候不能離開,下座的時候,在工作的時候也不能離開,這是真正的一個修行的人所具備的最基本的基礎。而阿難出現了這種情況,他其實當時就忘記了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他有出離心,他絕對就能當下舍棄;如果他有菩提心,他就會把摩登伽乃至這個咒,都看成是對他出離很重要的衆生,也不會産生任何煩惱。
《《楞嚴大義》見道之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