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随处都会在菩提道上,一天打坐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个小时,可是一天干活的时间、走路的时间、谈话的时间、睡觉的时间、远远都超过我们打坐的时间。如果每天你如法安住的只有两个小时,而另外二十二个小时却不如法安住,你这个队排得一点力量都没有。人家二十二个人在那里排队,你两个人排一下,再二十二个人以后又两个人排一下队,这两个人有多少力量?所以我们要学会让我们的这种动力——发菩提心,要成佛的,要利益一切众生,要舍弃一切轮回生死的法的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这种发心要成为我每件事情的动力。
大家感受一下,每件事情都成为我要成就众生,我要解脱生死这样的动力,现在听课,我们是这个动力;我们要明心见性,要见到真心,要成就菩提,也是这个动力;我们吃饭的时候也同样为了解脱,所以必须吃饭,也是这个动力;我们跟一个人讲话的时候,为了他的解脱和我的解脱,为了帮助他,也是以成就众生为动力;包括义工,包括我们盖庙,包括所有的一切的行为,跟别人打招呼,也是为了跟他结这么一种缘,让他以后有机会来接触佛法。所以菩提心可以作为我们整个生命的动力,这样,我们就不会退转。
在座的修心密也很久了,也有很多修禅宗的,我们看看,很多人在两三个月、半年以内是很精进的,一年以后就是老牛拖破车了,拖两步退两步,拖三步退四步,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的动力没有了。拖拉机的动力是很小的,宝马的动力是比较大,为什么宝马开得快,好开呢?动力好。那我们修行路上,你动力在哪里?你修行的动力要是没有了,怎么可能进步呢?所以,把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真正成佛路上的动力。一个人有出离心,却没有菩提心,他在现实当中修行非常精进,赶紧要了生死,但一旦他体会到了无我涅槃,从此潇洒人生,再也没有动力了,因为他没有想到要利益广大的众生,而当你的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即便你是一个解脱的人,“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他一定是,哪怕是一个蚂蚁还没有成佛,我都要生生世世为它去努力,这种动力就永远不会停歇,不会停止。
所以,真正的这个修道路上,障碍多的、进步不了的,修行打坐,坐着坐着不想坐的,学习佛法,学着又不想学的,看得没劲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动力出问题了。有些人开始出家修行想解脱,想成佛,学了几年以后呢,他反而去学社会大学、社会知识、学外语、学语文,如果他的动力不是菩提心,不是想学了这个以后更好地利益众生,而是在佛法里面学得没劲了,那他这个机器就会出问题。就像这个加的油,本来加着油,油加不上去了,你给它加水了,水加上去,机器破坏了,永远开不动。所以,如果没有对三宝,没有时时刻刻归宿、皈依的心,我们修道路上就会迷失方向,会慌张起来,会茫然,不知道我以后该怎么办。
有些人修了三年以后也问师父,我以后该怎么办?未来不知道怎么样?其实,你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你的心是否已经违背了三宝?违背了觉、正、净?你的事情还很多呀,你随时都要把心调节在对三宝的信心上,这是我们的灯塔方向。看到灯塔,你的心就安了,不论你做得好,做得不好;进步是快,还是慢,目标永远在那里。自心即是佛,我们要明心见性,要成佛,这个成佛的灯塔永远不会放弃,只要这个不放弃,我们修道无论遇到了什么的灾难,什么的障碍,你内心一定不会茫然,一定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回归到修行路上来。然后,我们不停地增加自己内在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这随时要去感受,你不去感受是没有用的。
我们看,佛学院学习了很多的教理,听懂了很多的法,在座的也看了很多佛教的书,但是,你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是落实在你的心行当中?一旦你落实了,你有感受了,才算你学到家了,就是你闻思算到位了。你听来的是否落实在心行里面?或者还是沉湎在原来那种野生的树上面一样(野生的树,那个枝枝杈杈很多,长得弯来扭去的,扭曲的)?
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自己的动力非常明确,看到轮回的苦,看到烦恼生起来的根源在于我执,在于对世间的执着太重,所以要模仿地训练让自己放下。有些人说,放下谈何容易呀!那我们就要回光返照,要看自己,你当前这颗心,一天总有那么几分钟时间是没有事的,哪怕你上班之前坐在办公室,坐在那里两分钟时间让自己感受一下你要出离,你要解脱,你要利益一切众生。
这个菩提心跟出离心,你就用心行去感受一下。在修法之前,我们都有仪规——南无咕噜呗,南无布达雅,南无达尔玛雅,南无僧伽雅,你看就是皈依三宝,对三宝生起信心,你不是光嘴巴念完就算了,你念的时候一定要感受一下,这是我的皈依;接下来,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祇,为什么?你要念南无十方三世的时候,心里要想,我皈依是十方三世,十方在哪里?东南西北、上下四维,你的心就要那么大,所有的方向都成为我皈依的对象、我的依赖,这就是菩提心哪。所以,随时要能够感受得到菩提心的存在。修法结束后,从座上下来的时候,要去利益众生,所以,回向文里面又是让我们回向:愿我此生速开智慧成佛,救度众生,不求余果。所以,我们要知道,菩提心和对三宝的这种信心对我们修行的重要性。前面的目标和后面的动力,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上座的时候不能离开,下座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也不能离开,这是真正的一个修行的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基础。而阿难出现了这种情况,他其实当时就忘记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他有出离心,他绝对就能当下舍弃;如果他有菩提心,他就会把摩登伽乃至这个咒,都看成是对他出离很重要的众生,也不会产生任何烦恼。
《《楞严大义》见道之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