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程中,依據心態的不同分幾個步驟,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種狀態、四個步驟,也就是粗心住、細心住、欲界定和未來禅。粗心住和細心住,是從散亂心進入到禅定之間的一個心的調試過程,這個過程是讓我們的心變得調和、聽話、沒有棱角,然後慢慢習慣于這種身心的甯靜,如果繼續坐禅,就能進入欲界定。這叁種覺受還不能稱爲真正的禅定,只能稱爲普通的定。因爲這叁種覺受只要通過坐禅,或者練氣功都會得到,練太極拳的人如果懂得太極的內在精神,也會出現這種狀態,如果再學一些佛法,就可以住在這種狀態中。
我們的心總有一個怪現象,既希望自己甯靜、智慧、明亮,對事物了如指掌,能靜靜的感受生命的存在,又非常浮躁、不習慣于這種甯靜,所以就需要粗心和細心這兩種方法、兩個階段慢慢調整自己,去習慣這種甯靜安住的生命狀態。粗心住和細心住之所以叫住,不叫定,是因爲它是不穩定的、暫時性的、隨機的,也就是不能把握自己的心什麼時候能粗心住,什麼時候能細心住,只有功夫越來越精細的時候,它偶然出現讓你感受一下,接下來會不會再出現就沒有把握了。如果是定就可以把握住,今天進了禅定,明天想繼續,就還可以從這條路進來。我們依次來學習這四種狀態:
第一、粗心住
粗心,就是比較粗的心,粗到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知道。粗心住的關鍵是在“住”上,也就是心能停留在一個境上。平時,我們的心總要抓住一些東西才感覺踏實,總喜歡往清淨心裏邊裝滿東西,讓自己無事瞎忙乎,否則就會失落、無聊,其實沒有東西的心是最清淨、最開闊的。佛陀告訴我們的這些禅修方法,就是讓我們學會把心裏的東西都放下,讓心很專注、空靈,並由此調節身心,呼吸變得漸漸順暢,心念也越來越微細,這種定就叫粗心住。
進入粗心住以後,雜念減少了,但雜念少並不等于是定,只是不再胡思亂想而已,心念還在六根門頭跑來跑去。一般人專注地坐了幾天就會有這個感覺,強製自己的念頭不要動,幾下子還可以,但是一會兒就跑掉了,然後把心收回來,再強製,再收回,再強製……在周而複始的強製過程中,終于感受到可以定上一會兒了,這個“定上一會兒”,就是粗心住。
我們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念頭像洪水一樣沖過來,不由自主地隨著環境,業力去流轉,生生世世都如此。所以我們剛開始學習打坐時,心會非常散亂,越坐雜念越多,身體也腰酸背痛,歪來歪去的,無法安定,這是我們平日裏身心習慣于放逸的結果。什麼叫放逸?沒有規矩、隨隨便便就是放逸,只要感覺怎樣好、怎樣舒服,身心就會晃動,比如有件衣服很漂亮,哪個地方很舒服等等,就趕緊湊過去。這在佛教裏稱爲心隨境轉,放逸的身心散亂慣了就很難控製。
所以平常我們也很少主動去控製自己的身心,除非因環境的特殊需要,才會讓自己的身體有一個特定的表現形式。比如宴會或集會等等公衆場合,聽說天安門廣場站崗的士兵,訓練的時候要站十二個小時不能動,有這十二個小時專注的定力,哪怕有這種精神,修行人都絕對會得禅定。所以剛剛開始坐禅的人,要主動用精神去控製身體,用心去造作,把身體矯正,沒有誰能一開始自然就坐得很端正,都是刻意讓自己去坐直的,按照師父“腰要正,胸不能挺,手要結印不能動,腿痛了也不能放下來”的要求,努力去強製自己,用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等方法,讓心有個地方可以專注,這樣身心都定下來後,就能達到粗心住。
因此粗心住的境界就是叁句話: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製、矯正身體的姿勢,用心去造作,讓自己坐得端正。第二,要有一個方法,比如不淨觀或其它方法,讓心有所專注。第叁,在身體矯正、心有所專注的基礎上,能感受到自己終于定了一會兒,哪怕只有一、兩分鍾,這個“定”就是粗心住,這是最膚淺、最初步的禅定感受。
如果只是身心不動,卻沒有體會到“定”,那就不是粗心住,這個感受很重要。有了粗心住的感受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住的感覺是很不錯的,比放逸的感覺不知要好多少,就會進一步努力不斷地去實現粗心住,慢慢就會很習慣這種身心穩定的狀態,就會慢慢進入到第二個欲界定階段——細心住。
第二、細心住
細心住的心念是很微細的,身體不必用心調正,自動平衡,習慣了這樣一種身體的狀態,坐久也不疲倦,這就是佛經裏經常講到的“持身法”,也叫持身叁昧,就是一坐下來,身體就停止在某一個狀態裏,不用力氣也不會倒下。特別是有些修密宗的人結手印,手印一直舉著是要費力氣的,但入定了以後,想放下都放不下,好像有一股氣把你整個凝固住了一樣,但又非常柔軟,沒有絲毫僵硬的感覺,非常自然、舒服,這就是心與定相應了。心的力量非常強大,如果感覺愉快、心甘情願,一切疲勞都會消失;如果感受不到那種愉快,打坐半小時、一小時以後就會感覺很疲倦,好像在被迫完成作業一樣,那就是沒有進入粗心住。
從粗心住進入細心住的時候,身體就會自動調整,而且坐久不累。粗心住和細心住有叁個最根本的區別:一是身體方面,粗心住是用意識刻意讓身體保持在某個狀態,細心住不用去刻意身體就能自然坐得端正;二是在用心方面,粗心住一定要依靠一個方法,比如數息、念佛等等,並用心專注于這個方法,才能讓自己的心定下來,而細心住不刻意于方法,自然而然念佛、坐禅、呼吸,沒有太大的分別心,因爲心念細下來之後,心已經變得聽話了,任何一個方法都能安住;叁是覺受方面,粗心住的感覺是住在這裏,但快樂的感覺不明顯,只是讓心“終于定了一下”,而細心住能夠感覺到住的歡喜,微細的、隱約的感覺到生命有一種快樂和法喜生起來了,這叁點是粗心住和細心住的區別。
感受到細心住生起的法喜後,我們就會發覺,生活中所有的快樂和細心住的法喜相比,都相差得太遠了。細心住的快樂是從外到內、從粗到細,一直快樂到心裏去的。有了這個鮮明的對比後,我們會生起真正的善法欲,希望身心能夠回歸到最根本或者最原始的甯靜狀態。這時候,欲、念、進、慧、定這五法,就會起一種作用,使禅定更加深入、快樂、微細,所以有了細心住以後,進入欲界定就成爲必然。
第叁、欲界定
在前面的基礎上,身體不用再刻意要坐個什麼樣子,自然而然就坐得很端正;心也不用刻意地讓自己修個什麼法,但一般來說都要有個法,比如這個數息法,這種狀態下再進一步就是心的任運不動。進入欲界定後,心念不必再加以控製,妄念也不會隨時冒出來,心念自動平穩,心非常的安詳,不必用力去調整它,此時的心任運不動。數息觀是禅修非常重要的方法,用它可以一直修到第叁禅,叁禅以後再專注,進入第四禅時就沒有數息了,可以任選一個法門來專注用心,沒有太多的挑剔,因爲心已經比較聽話了。
欲界定與粗心住、細心住的差別就在于欲界定能夠任運不動。任運不動就是對心不再有管束,運用自如的同時非常安祥。比如正在數息打坐時,有人找我,說完了幾句話繼續坐,心裏面一點也沒有動搖就是任運不動。欲界定是身心的感受都非常清楚,在清楚的狀態下進入定,才叫任運不動,如果下坐後,頭腦很模糊,就沒有進入欲界定。一般情況下,坐禅的這段時間,不會無事生事,自動生起動搖。比如坐禅時,突然想起看書就去看書了,那是不會的。如果孩子鬧起來了,自然而然對孩子說上兩句,心也不會動搖。
欲界定比細心住更進了一步,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得到,但因爲沒有觀照,欲界定還不是真正的禅定。欲界定的功夫有深淺兩種狀況,一種是偶爾的狀況,像電光石火,前面有粗心住、細心住的層層功夫,坐在那裏心是定下來了,然而一下座還是不行,或者今天是這種狀況,明天又不是這樣了,這只能算是偶爾得定,還不堅固,不能成片,這個狀況想進入到初禅就有點困難。另外一種,是面對欲界五趣的狀況出現時,心不會被擾亂還是定的,這樣座上的功夫能夠成片。如果每次都能達到欲界定,就能把座上的定境轉移到坐下,掃地、幹活、處理一切事務時,或者面對任何運動、事情的出現,心都不會動搖,這就是欲界定的一個特點,這樣任運不動地在生活中繼續用功,功夫就會漸漸深入了。
在用功的過程中,會出現兩種狀況:明境和暗境。明就是白天,看得見的;暗就是晚上,看不見的。沒有教理基礎的人,明境暗境出現自己會不知道。
暗境是什麼?坐禅時進入了欲界定,本來想坐一小時,結果一坐就坐了一整天也不知道,這叫暗境。半天、一天、叁個月、五個月的暗境都有,它的特點是入欲界定後沒有感覺,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定慧不等持,覺照力不強導致的。所以如果有教理基礎的人,有了聽聞的智慧,暗境一般不會出現。如果什麼都不懂,只是按照師父教的禅定方法老老實實地打坐修定,那就很可能會有暗境出現。
比如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打坐時,煮好了芋頭想讓它涼一下再吃,結果隨便一坐就坐了半個月,直到山下的出家人來看他才出定,出定後他還很奇怪,剛煮好的芋頭怎麼會長毛呢?來人告訴他,他才知道半個月已經過去了,自己卻一點也不知道,這個定境就屬于暗境。
另外一種是明境,進入欲界定後,座上很受用,座下做事不做事也都沒有動搖了,定境都很好的狀況下,會出現明境,它的特點是能看到五十裏、一百裏路以外的情況,山河大地都擋不住視線,類似天眼通但不是天眼通,那叫明境,因此明境看上去是很有智慧和定力的。一般人遇到這種狀況都會很高興,會講給別人聽,結果一說就很可能會失去了。如果不說,就能保持半年、一年,甚至一直處在明境中都有可能。
智者大師去南京弘法的時候,有個七十多歲的老和尚自恃坐禅功夫很好,看智者大師才叁十歲左右,有點瞧不起他,就向智者大師發問道,坐禅中看到攝山(南京的棲霞山)有個老和尚在那裏講經,這是怎麼回事。智者大師說,這是欲界定之後、未到定之前的明境,如果跟別人一說,就沒有了。老和尚一聽,才明白怎麼回事,馬上給智者大師頂禮,因爲他本來一直都能看見這個現象,覺得奇怪就問別人,結果這個境界就沒掉了,自己一直很懊惱。智者大師告訴他,不用懊惱,這只是一個過程,如果因爲歡喜就執著,一執著,定境就會消失,如果再生懊惱,就無法進步了。
所以修禅定不能執著定境,昨天坐得舒服,今天打坐還想著昨天的舒服,那肯定是在打妄想,就進不去禅定了。我們每次只要如法地去坐,每次坐都是全新的開始,不打妄想,這樣明境自然而然就會出現。明境出現的時候,也不要歡喜、執著,繼續按原來的方法修禅定。功夫成片了以後,無論座上座下,甚至是生病的時候、睡夢當中都能觀照、入定,禅定境界就越來越高,就可以進入未到定,或者叫未來禅了。
第四、未來禅(未到定)
未來禅的境界是什麼?進入欲界定以後,未到定之前的明境和暗境出現後,如果進一步打坐用功,明境暗境全部在心中,又不受其影響,都不去執著的時候,頭腦中出現一片空白,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知道,就像忽然間汽車的檔位挂到了零檔上,身體失去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體,身心和修行的方法都空掉了,一片空寂,這個夾在欲界跟色界之間,也就是欲界定和初禅之間,非常短暫的境界,就是未來禅。
如果欲界定後沒有出現明境和暗境,一般人就會定在欲界定裏,打坐會感到很舒服,不需要調整就能安然自在,下座後也能任運,這已經是很不錯了。但是欲界定還有個我和我的心這個感覺在。到了未到定、未來禅,身心的感覺全部沒有了,而且達到這個境界後,身體就不會因四大失調而生病。
有些人在靜坐的時候,心無所知昏昏沈沈,他也會以爲自己的身體不見了,這是因爲他的心念不知跑到哪裏去了,不是未來禅。禅定是有止觀、覺照的感覺的,即使進入了未到定之前的暗境,他自己也是清楚的,並不是睡著了迷迷糊糊什麼都不知道的感覺。比如有人晚上睡覺前吉祥臥念阿彌陀佛,感到還沒有念十句天就亮了,頭腦很清晰,就念了十句,但這一夜的時間怎麼過去的卻不知道了,這就是進入了暗境,而不是睡著了。
爲什麼第四步稱爲未來禅呢?因爲未來禅還不是禅定,只是進入未來的真正禅定的過渡階段,因此也叫未到定。如果從教理上理解,就是我們已經把欲界的東西全部放棄了,而色界的境界還沒到來,在這個中間,有個既不是欲界,也不是色界的空檔,也就是身心一片空白的境界。如果能把握這個境界,就叫未來禅、未到定,也叫欲界到色界的中間禅。其實在每個禅定提升的過程中,都有未到定或中間禅的過程,比如初禅到二禅之間,初禅的境界已經放下,二禅境界還沒有出現時,也是一片空白,乃至叁禅到四禅直至第八禅定都是這樣,要想進一步走入更深的禅定,都必須把前面的定境放下,經過短暫的空白階段,才能更進一步。
未來禅的境界很像開悟的人,腦袋一片空白,眼前事物又很清晰,不傻又不愣,與大乘佛法講的明心見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境界非常相似,但未來禅不是開悟,只是一種定境。定境是一種功夫,功夫做到了,它就會出現,所以粗心住,細心住,欲界定,明境暗境都過了以後,就會出現未來禅。而開悟是智慧,是見地打開,並不是定中的境界。
但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未來禅的境界中,要堅持訓練,因爲四禅八定不像出世間的涅槃一樣,既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我們得到初禅二禅叁禅覺受的時候,快樂的感覺是非常強烈的,所以一般人到了叁禅,如果沒有未到定這個功夫的訓練,就很可能放不下叁禅,就像我們放不下榮華富貴一樣。那就麻煩了,因爲放不下就意味著不會再進步,以後就不再學佛法了,這寶貴的一生就白過了,只能種點善根而已,這麼好的禅定功夫卻用不到解脫上,就像把弓拉滿了,卻停在那裏,不想把箭放出去了,終究會受敵人的傷害,如果我們把未到定的道理弄清楚,就能把欲界定全部放下,得到了一片空白,才能讓自己在關鍵時有轉身的機會。
《永嘉禅法 第八章 入禅定之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