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法 第五章 調身心五事▪P3

  ..續本文上一頁脖子、頭頂等等不舒服,就是腎氣不足,屬于督脈的問題;如果胸脹、胸悶、呼吸不暢或者腹部疼痛等狀況,則是任脈的問題。

  所以我們打坐時,就像在鍋裏煮東西,下丹田就如同火,人體腎髒所含的精血聚集在下丹田上面,坐好以後就開始煮。煮開後,鍋裏充滿氣體,氣體上升到鍋蓋後,又凝結成水滴流下來,我們舌頂上腭,就可以讓任督兩脈連通起來,陰陽就可以相互調節,陰陽調節得平衡了,就能使身體健康。因此舌頂上腭非常重要,但舌尖頂得不能太用勁,剛好對上就行,否則容易上火。另外打坐時我們最好不要動,亂動就如同把鍋東端一下,西端一下,東西就煮不好了。

  再一個是對眼睛的開合程度的調整:次當閉眼,才令斷外光而已。也就是眼睛要閉上,但不能閉得太緊,剛剛合上就可以了。如果昏沈較重的人,眼睛可以睜開一點;散亂心重的要把眼睛全閉起來;一般情況下以看不見外面的東西,但能感覺外面的光就可以了,這樣心就容易收攝。

  調身以後,身體能穩穩安坐了,我們就要進行下一步——調息。息,就是呼吸。呼吸如果不調的話,坐下來很難得定。我們呼吸一般有風、喘、氣、息四種狀況,前面叁種都以肺部爲主要呼吸器官,不適宜禅坐,只有第四種以下丹田爲主進行的腹式呼吸,才算是把呼吸調好了。

  我們用鼻子呼吸時,氣息進入能聽到聲音,非常粗重,這就是風。氣息出入結滯不通爲喘,也就是一口氣還沒有全呼出去,就感覺氣不夠了,又要往回吸氣,中間有停滯就是喘。氣是指雖然沒有停滯,但比較粗重、浮躁,有出氣入氣的感覺。息就非常深入了,感覺呼吸是從下丹田處開始的,無呼吸之相,氣息卻出入自如,沒有任何阻礙澀逆,所謂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這樣的呼吸才是禅坐所需要的。

  調氣有叁個方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叁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第一,把意念放在丹田上,不要著意在鼻端、喉嚨,或其它什麼地方;第二,完全放松身體,不要緊張、用力,讓整個身心處于輕松自然的狀態;第叁是調氣,觀想全身毛孔放開,氣自毛孔出入無礙,不要想氣在鼻子出入,氣就會自然的、微細的得到調節。調氣以後,還要調息。調息有一個好方法,不打坐的時候最好全身放松去散散步,感受自己的呼吸很輕柔,身體像雲團一樣輕靈,甚至腳步踩在地上,一點聲音也沒有,這樣的鍛煉對坐上調息有很大幫助,如果上了坐仍氣喘如牛,那我們肯定入不了禅定。

  第五是調心:調心者有叁義。一入、二住、叁出。調心有叁個方面,也就是入禅定、住禅定和出禅定,這叁個狀態的用心是不一樣的,我們都要進行調整。有些人把每天的念佛、坐禅當成非完成不可的功課,一坐下來,也不管自己是什麼心態,坐兩個小時就算了,這樣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學會調整心態,保證坐禅的質量,不要只講數量。

  首先要明白入禅定時的心態,初入有二義。一者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沈浮寬急得所。入禅定時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調心,第一先要調伏自己的妄想,系心一緣,告訴自己安住這一念心上,其它妄想不能再打了,否則就是心有越逸,這點非常重要,要時刻警覺,不能多打妄想;沈浮就是昏沈和散亂,寬就是一點也不著急,太松懈了,急就是太著急入定,又太緊張了,這樣的心態都不適宜禅修,因此調心就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松、不懈、不亂,也不放任自由。

  剛開始禅修時,我們定力不夠,不可能所有禅修時間都能將心態調整得很好,所以建議大家,一開始打坐不要限定時間,進入禅定的方法學會了以後,能坐五分鍾不打妄想,就有五分鍾的定力,這五分鍾你進去了,不妄想、不昏沈、也不散亂,安住在那裏很舒服,身心進入一個甯靜的狀態,五分鍾時間到了,就讓自己出來。這樣慢慢的鍛練,能坐多長,就坐多長,讓自己每次都能感受到這個狀態給身心帶來的愉悅,你就已經嘗到了禅定的法喜,這樣慢慢把入定的時間加長,定力就越來越高了。所以我們要重視質量,只講數量是不行的。

  現在我們把調身心五事的要點總結一下:

  第一是調食,不饑不飽是最好的狀態。既不能餓著肚子,也不能一吃完飯就打坐,一般初修者最好是飯後一小時再坐。

  第二調睡眠,既不能無限製地睡,也不能太減少,以能保持精力充沛爲宜。

  第叁是調身,將禅床、衣物以及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調整好,禅床要寬大舒適,高矮適宜;衣物要寬松有度;腿、手、脊椎、頭頸、眼睛、唇舌等部位都要按照要求調整好,使全身完全自然、放松。

  第四是調息,將我們平常的肺部呼吸調整到以下丹田爲主的腹式呼吸,呼吸要綿綿不絕,不澀不滑,不急不喘。

  第五是調心,心要不妄想、不昏沈、不散亂,把心管理好,不讓它放任自流在正法之外。

  如果我們不按照這些去調整五事,就沒有任何受用,只有坐,沒有禅,坐在那裏沒味道、沒意思,白白耽誤時間。如果我們把這些要求都做到了,很快就能有各種體會,因爲每個人身體不一樣、基礎不一樣,體會也不會雷同,至少氣感會很快生起來。

  但氣機一發動,很多學人的心就亂了,坐在那裏胡思亂想,覺得自己氣脈開始打通了,師父說任督二脈通了身體就好了,然後就用意識引導這個氣感,從背部、腰部往上走,這就背離了禅修調心的要點,也會非常危險。比如你正用意識去引導氣脈時,引到一半突然遇到什麼事情,或想別的去了,氣脈停在那裏就會生病,如果氣脈進入大腦停在那裏,可能就會精神出問題,所謂走火入魔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按照修行的方法去打坐,不引導氣脈,讓它水到渠成,自然順暢,那就百分之百不會有問題的。

  最後再補充幾點在禅修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的事項,也是我們上座之後常常會遇到的問題,在這裏明確一下。

  第一、禅坐的時候,膝蓋、腰部、肘部、頸部最好不要暴露再外,尤其是膝蓋和肘部,要穿長袖的衣服和長褲,冬天時膝蓋和後腰還要包起來,夏天也至少要用薄的毛毯把膝蓋包起來。因爲打坐時四大會互相調節,穴竅會打開,如果有涼氣進入這些部位,就會影響脈絡運轉,導致病痛。比如膝蓋受涼會得關節炎,腰部受涼了,督脈會受影響,腎髒陽氣不足,老了以後容易駝背。

  第二、打坐環境的要求。光線不要太亮,也不要太暗。窗戶最好打開,但要挂個窗簾,如果頭頂上有吊扇,最好挂一個蚊帳,蚊帳上面再放塊布遮擋一下,不讓風直接吹到頭頂,落地扇可以先吹牆,總之不管什麼風,都不能直接對著身體吹。最好不要用空調,如果天氣實在太熱,空調風也不要直吹身體。我們把長袖、長褲都穿好,各個關鍵部位包好,勉勉強強的也可以在空調的房間裏打坐,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可以選擇與空調房間相通的屋裏打坐。因爲空調氣很寒,容易使人得風濕症,很難治療。有個法師年輕時能坐十個小時,現在剛到六十歲,關節炎特別嚴重,痛得路都走不了,很難醫治,所以年輕人一定要注意,別打坐坐出一身病來,那就劃不來了。

  第叁、座上的注意事項。座上除了按照調五事的要求外,還要注意不要身體亂動,否則也容易讓氣脈運行不暢,堵在哪個地方,哪裏就會痛。

  第四、下座的注意事項。坐完後,不要著急下座,先要進行按摩。把手搓熱按摩頭部,按摩四十下,或者叁十六下都可以,最好時間多一點;然後按摩臉部、手臂、腰背,兩個膝蓋等等。按摩完後,再把腳放下來,放到蒲團下面,不要馬上伸直,用手搓搓麻痛的地方,按按腳板,再慢慢伸直,慢慢站起來再活動,至少要走一百步以上,再去正常做事。不能一下座馬上站起來就走,因爲打坐時腳是直的,站起來就走,很容易拉傷經絡。

  下座以後如果不按摩,就像蒸了很多氣走到某個部位了,這個部位不太通,氣就聚積在這裏,但還沒有通過去,我們就覺得很麻、很痛,比如膝蓋、頭頸、腰部都是容易痛的地方,一停下來,氣就會堵在那裏了,所以我們要通過按摩,把這些氣化散開來。特別是打坐功夫好的人,氣機很旺,下來以後不按摩,如果氣停在腦子裏面,可能幾天都會昏昏沈沈的,很難受。還有些人晚上在床上打坐,坐完後很放松,又怕麻煩不如法按摩,躺倒就睡,結果背部的氣脈被壓住後,時間長了,督脈就通不了了,腰酸背痛的,把身體搞垮了。這些都是因爲坐禅不如法導致的禅病,世間的醫藥很難治愈,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下座必須按摩透了,再去做其它事情。

  第五、其它注意事項。座前不要喝很多水,因爲打坐過程中以及下坐後十五分鍾以內不能大小便。我們剛才說過,打坐如同在鍋裏煮東西,能把真氣散發到全身,我們一大小便就會導致真氣的散失,對于身體來講是很吃虧的。所以我們要在停下來十五分鍾以後,真氣回歸血脈以後,才能上廁所。如果我們坐得好,尿液會很清澈,不會很濁。因爲同樣的原因,在家居士下座以後,四小時內不要行房事,房事後的四小時以內最好也不要打坐,否則會傷害氣脈。也是因爲在家居士有夫妻生活,以前佛陀很少教在家居士修禅定,如果大家想調節身體,在這些方面就要注意節製,不要因小失大。

  

《永嘉禅法 第五章 調身心五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