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五種方便行
我們學習了以上的內容,尤其是調五事的要領以後,就應該掌握入禅定的方法了。但在實際打坐上,即使我們偶爾能感覺很舒服,但下次再想進去就進不去了,也就是我們把握不了入定和出定的技巧,無法出入自由,找不到進入禅定狀態的那個門檻。有一本書叫《你是做夢大師》,教我們如何通過訓練,找到進入夢境的關鍵處——門檻,找到以後,我們就能隨時通過這個門檻,從沒有夢的狀態進入夢境之中。而一個修習禅定很有受用的人,他完全可以編織自己的夢,希望在夢裏見到誰,都可以如願,因爲一般夢境就是妄想的延伸和具體化。定力差時,我們的妄想就很模糊,很散亂;如果定力好了,妄想很專注,這個妄想就會在夢境中出現。所以我們修學禅定,就是要把握如何進入禅定,如何保持禅定,如何從禅定中出來這個過程,這個過程的關鍵點,就是要認識進入禅定之門的門檻在哪裏。
如何進入禅定之門呢?我們首先要調五事,把環境、身體、呼吸、心態都依此調整好了,心不再浮躁也不再暗沈,清清楚楚又不散亂,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進入禅定,進入的時候要掌握叁個方面的要點:
第一,對我的環境,我的身體,我的呼吸等等身體狀況很清楚,是坐著,站著,還是在走路,在禅堂,在念佛堂,或是在家裏。這個清楚裏面不夾帶任何價值判斷,比如太吵了、太安靜了等等,不必判斷好壞,只要清楚地知道就行了。
第二,對身體的感受也要很清楚地知道。感覺身體是重是輕?哪裏癢、那裏麻、哪裏不舒服,這個時候的手和身體不要亂動。即使想動,也要緩緩地動,動的同時對自己的動作,包括動的幅度、感覺都要很清楚,比如走路,腳踩在地上與地面碰觸的那個感覺,你要體會到,並要很清晰的把握它。一開始修行最好不要動,開始的時候定力不夠,就難以把握對身體清晰的感受。
第叁,對自己的心念要很清楚,沒有妄想或者起了什麼念頭都要知道。
如果環境、身體、心態都能很清楚,就可以進入禅定。所以禅定的入門處就是清楚明了。如果不清楚了,那就是兩個原因,第一是妄想紛飛,第二就是昏沈掉舉,這就離開了清楚明了這個門檻,更入不了禅定之門了。所以我們要通過訓練,讓自己一步一步地從這個正規的門進來,然後再從這個門出去。否則偶然進去了,也只能是欲界的散定,或者是別人把你扔進去的,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但我們掌握了這個入門的方法後,就能將身、心、環境這叁個方面觀察得清清楚楚了,哪怕是一句佛號,都可以跟念佛叁昧相應。
所以修行四禅八定最重要的一點,首先是觀身體的感覺而不是觀心,對身體的感覺越清晰越容易進入禅定,這就是逆方便。不管是什麼感覺,我們都很清楚,但不要判斷它是好還是不好。比如哪個地方酸痛,我們知道就可以了,既不去討厭,也不會喜歡,這就是比較初級的“止”。先把粗妄想,比如分析、判斷、攀緣的心止住,身、心、環境這叁者就都清晰起來了。這時我們再用任何一個簡單的法門,比如觀心、觀息、或者念佛,都會是靜靜的,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態,比如舌頭動的感覺、講話的感覺、念佛的聲音都會很清晰,除了清楚,一個妄想都沒有,住在一句阿彌陀佛的定中,身心沒有絲毫的波動。
這感覺就如同把門窗都關好後,在房間裏點一盞燭燈,因爲沒有風,火焰不會晃動,光明就能均勻地照耀整個房間,我們就很容易感受身體狀況的每一個細微變化。心裏沒有妄想就是定,一句佛號清清楚楚就是慧,這就是住在禅定裏邊了。當罄聲一響,禅修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要從禅定裏出來,出來也是叁個條件,就是把身體放松,身體、呼吸、妄想都不再管它,不觀照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出來了。
凡夫的妄想太多了,像洪水一樣無法抵擋。學習禅定就是不停的訓練自己的思維,熟悉進入禅定的方法。如果這個訓練不熟悉,那就需要大家共修的環境,相互切磋,彼此鼓勵,這樣就容易進入禅定修學。剛一開始進入時,我們一般定力會很差,每次進入禅定的時間可能連幾分鍾都沒有,就開始煩亂、難受,有人就覺得這樣出來就行了,其實這樣對禅修沒有任何好處。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的修習禅定,不管過程長短,都要讓自己能如法地進入,再如法地出來,比如閑下來時,我們就可以閉上眼睛靜靜地感覺一下:環境是怎麼樣的、呼吸怎麼調整,身體有什麼特別感受?我們只是去觀這些感受,不去評判和選擇,這樣就可以進入禅定。定力差時,也可能就只能進入一分鍾或半分鍾,這都沒有關系,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定在那裏的時候,有事情了,不經過出來的過程,馬上就跑去做事情了,如果這樣,以後再進入的時候就會越來越模糊。
所以禅定並不神秘,把握了入、住、出叁個要訣,隨時都可以訓練、熟悉和運用這個過程。沒事情就靜一下,有事情了就提醒自己:現在不入定了,先去作事情。這樣訓練幾次就會知道它的妙處了。一個想真正了脫生死的人,他的意志力一定很強,一天應該有四十次提醒自己進入禅定。禅定的時間也會慢慢增長,並漸漸擴散到生活中去,無論走路、吃飯、日理萬機,都會處在禅定中,一切變得很清晰,人生就會充滿智慧。
“智”字是上面一個知,下面一個日,禅定中的這個清清楚楚的“知道”,像太陽一樣照耀著我們整個身心就是“智”。如果你定力足夠強,這個太陽足夠亮,就不但對自己的環境和身心非常清楚,對他人的起心動念你也會清楚地知道,甚至任何事情的前因後果都清清楚楚,這就是佛法講的智慧。世間的聰明不會明察因果,所以聰明人常會做糊塗事,以計謀取勝雖然暫時會得到些利益,不久可能就會遭到惡報。而智慧的人雖常在定中,沒有絲毫的起心動念卻會將任何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這就是通過禅定把我們真心的神通妙用啓發出來了。
禅定雖然如此之妙,可是確實需要堅持不懈的訓練。我們學習了調五事後,就算掌握了禅修的方法,但如果你沒有什麼志向和動力,修修停停的,或者不按部就班地訓練,也體會不到禅修的妙處。所以我們下一步就要學習行五法,也就是修行准備工作的最後一項,發起偉大的志向和動力,才能進入正修行,也就是見道位、修道位和證道位。
這就比如我們想進山采寶,首先就要准備路費、糧食和衣物這些外在的資糧;還要看身體能否達到進山的條件,不至于路途疲憊,中途而退,並對身體進行必要的鍛煉和檢查。正修行就如同進山采寶,二十五方便可以消除障礙、增加福德,就如同准備資糧和鍛煉身體,所以在佛法裏將二十五方便稱作“資糧位”和“加行位”的修行。通過資糧和加行的修行,首先要“見道”,知道什麼是寶,才能進山采寶。如果只是准備資糧和加行,卻不上路,見不了道,那就永遠也采不到寶物。很多人在幾十年的學佛過程中,見道位的正修行一直沒有開始,只是做了些修行的准備工作,就是因爲行五法的修行比較欠缺,沒有樹立起志向和信念,最終導致時日荒廢,兩手空空,這就非常可惜。
那麼行五法是哪五法呢?就是欲、進、念、慧、定。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故。亦名爲志,亦名爲願,亦名爲好,亦名爲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爲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爲其本。第一就是欲。無論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善是惡,都要先具備完成它的欲望,否則就無法啓動,修學禅定也一樣,我們首先要有獲得禅定的欲望,才能開始修行,前面剛剛講了要呵五欲,這個欲怎麼又成了五種方便行法的第一了呢?因爲前面的五欲是貪求世間法的欲望,而行五法裏的欲則是善法欲,也就是脫離世間顛倒妄想,得到一切禅定叁昧、神通智慧法門的欲望或者願望,所以欲本身並無好惡,就看你如何去用了。
善法欲亦名爲志,也可以稱爲志向。世間法裏的志向太多了,我們都很熟悉,而佛法有兩種最根本的志願,第一種是我們希望能得到禅定解脫的智慧,解脫身心的束縛和煩惱;第二種是自己解脫後,還希望所有的衆生都能解脫,這是菩薩的菩提大願。總的來說學佛法就要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志向。上求佛道是希望自己解除痛苦,具足無量智慧;下化衆生是把這種慈悲心運用到生活中,幫助衆生解除痛苦。
這兩種願望或志向是我們修行最重要的動力。亦名爲願,願就是願望。亦名爲好,好就是愛好,以修行爲興趣、愛好,所謂“學之者,不如好之者” 。認真學習的人不如好學的人,如果沒有興趣、不愛好,遇到一點困難就會退縮,有了興趣,無論如何都會堅持下來,肯定會有成就。亦名爲樂,以修行爲樂趣,做其它的都沒有意思,就是修學禅定才有快樂,那怎麼可能修不成呢?志、願、好、樂是欲的由淺入深的四種表現層次,無論哪一種都能促使我們走入佛法的寶山。所以佛陀說,一切善法,欲爲其本,欲望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其實欲也是一切惡法之本,它是一切生命行爲最重要的動力。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如果沒有了欲望,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欲望,沒有人去勞動、去做事情,它就是一片荒蕪的沙漠。欲望就如同汽車的引擎,凡夫的觀念就如同方向盤,因爲無明的緣故,凡夫的觀念有善有惡,因此欲望也表現出善惡的區別,在方向盤的指揮下,欲望就會帶著人向各種方向駛去。
在貪嗔癡指揮下的欲望就是惡欲,滿足惡欲的過程會使我們增加痛苦,墮落叁惡道,就像飲鸩止渴,或用鹽水止渴,結果是越喝越渴。在戒律指導下去追求定慧的欲望,就是善法欲,滿足善法欲的過程能使我們得到清涼,真正的解除饑渴,使生命層次得到提升,上升到叁善道。但因爲還未擺脫無明的糾纏,仍舊不免輪回。擺脫無明之後,凡夫就轉爲聖人,聖人中的佛菩薩還會到這個世界上來生活的,他們的生存動力就不是凡夫粗重的欲望了,而是一種清淨無爲…
《永嘉禅法 第六章 五種方便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