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法 第六章 五種方便行▪P2

  ..續本文上一頁的願力,他們生活的目的也不再是滿足欲望,而是滿足自己救衆生出苦海的願望。

  所以欲望事實上是一種向往,凡夫依靠虛幻的第六意識創造出各種時髦的價值觀,誘惑著人們不斷地爲之奮鬥。因爲凡夫都在無明大夢裏,不了解萬法的真相,所以任何價值觀都不可能是真理,生命力注定不會長久,各種觀念輪番登場,變換得很快,一旦新的價值觀被創立出來時,舊的就會被推翻,以前所有努力全部付之東流,導致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曆史,完全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循環過程,發展到現在依舊在輪回裏顛倒。

  人們被世俗的價值觀所左右,就如同狗追骨頭一樣,骨頭扔到東就跑到東,扔到西追到西,咬過來卻發現不是,骨頭永遠在別處。比如許多人在追求名聞利養的過程中很努力、很充實,一旦真的有了錢、有了地位後反而變得消極和無聊,愚癡的人甚至去做害人害已的事,世間法就是這樣的負面重重。而佛法就完全不同了,它是亘古常存、永恒不變的真理,但對凡夫來說沒有實際意義,因爲凡夫很難理解佛法的奧妙,更體會不到涅槃的美妙,所以就不可能接受,也不會産生追求解脫的欲望。

  爲了方便接引衆生走向解脫法,智慧、慈悲的佛陀就根據衆生追逐價值觀的習性,創立了一種建立在人間福報基礎上的人天乘價值觀,讓我們初步感受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受用,生起對佛法的信心後,再引導我們走出輪回,走向解脫。

  比如現在我們都是凡夫,追求財色名利的欲望充滿了整個身心,我們不想受欲望的支配去毫無意義地奔忙,卻一下子又找不到無欲則剛的清淨,怎麼辦?這中間有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要先樹立人天乘的價值觀念,把所有欲望轉化爲善法欲,我們就具備了出離叁界的重要動力。

  四禅八定就能通過禅定讓我們暫時擺脫凡夫之欲,體會到深層次的快樂,認識到世間的煩亂可厭。世間法讓我們變得糊裏糊塗,不知所措,佛法能使我們頭腦清醒,富有理性。世間人都以或大或小的我執爲中心,比如爲國家、爲集體、爲家庭、爲個人等等,其實真正的核心還是爲自己。哪怕相愛中的情侶,爲了對方可以付出一切,也是因爲失去了對方自己會更痛苦,所以也還是爲自己。只要是凡夫,起心動念就逃不出我執這個魔掌,因此我執所派生的煩惱是無窮無盡的,世間的快樂也都是有副作用的,相比之下禅定是無我的,能清淨煩亂的心,因此快樂的覺受會更加深入、更沒有副作用。

  有了這種比較以後,我們自然就會把對世間法的欲望轉化爲追求禅定的欲望,至少覺得應該讓生命進入這種狀態去嘗試嘗試,這就是善法欲。這個轉變可以使我們放下生命中的妄想顛倒、黑白不分的混亂狀態,轉而去追求禅定,進入一種擁有智慧和定力的生命狀態,這種過程因爲願望的不同會分幾個層次。凡夫的心就如同從山頂一直不停地往下滾的石頭,世間的智慧就像被業風吹動的微弱燭燈,搖晃不定,對所處的環境無法看清楚,結果只能滾到哪裏算哪裏。人、天、二乘注重禅定,進入禅定以後就住在裏邊不出來了,也不度衆生,就像自己這塊石頭找到了一個安穩處不動了,其它石頭愛滾就滾去吧,所以二乘人雖然能有智慧安穩自己,卻因爲缺乏願力,生不起安穩衆生的後得智慧。只有佛菩薩才像一盞沒有動搖的燈,能夠照耀周圍的一切,引導衆生最終走向光明。

  智慧是我們本身就具有的,只是因爲心搖來晃去,才會無法把握自己的身心狀態,修學禅定就是要把這種搖晃的心態穩定下來,回歸智慧的本來。打個比方說,就像射箭時,如果想把箭射到最盡頭,就先要把弓拉滿,然後再一放,箭就會射向目的地了,如果我們不拉弓,箭根本就射不出去,如果拉滿了不放,箭一樣也射不出去。善法欲就相當于我們掌握了射箭的方法,箭如同我們的生命,弓相當于善法欲,把弓拉滿後再放箭而去,生命就自然而然地舍棄了叁界輪回的一切痛苦。

  所以禅定功夫修得好、具備正知見的人,到一定的時候自然就會解脫。但如果我們缺乏聞思經教的智慧,雖然修了四禅八定,有了拉滿弓的力量,卻沒有解脫生命的渴望,那就像拉緊了弓,卻最終也沒有把箭射出去一樣,那就非常可惜了。因此我們不要讓自己的願望和志向受到局限,覺得我能得個初禅、初果、阿羅漢就不錯了,我們要生起希望得到一切出世間的甚深法門的願望。實際上我們的身心完全具備了佛菩薩的品質和能力,只是被妄想顛倒覆蓋住了,無法顯發出來。我們現在通過一切出世間甚深法門的禅定修學,慢慢把自己內心的這些慈悲、智慧的能力都給開發出來,然後心量就會打開。

  諸深法門的這個深,是針對淺而言的,也就是不能只追求淺顯表面的東西,比如神通,如果沒有培植高尚的品質,也就是正知見,只去追求神通,都會惹麻煩,甚至被妖魔鬼怪附體。佛法告訴我們,禅定的神通是自然而然有的,共有六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通,前五通我們不要輕易地去求,我們要求的是第六種叫漏盡通。漏就是煩惱,漏盡通就是斷除一切煩惱的智慧。漏盡之後,其它神通自然就有了,再沒有任何副作用;如果煩惱沒有斷盡,卻去追求其它的五種神通,肯定會有副作用,因爲煩惱沒有斷盡,就有無明迷惑,神通在一個有迷惑的人手裏,就會成爲危險的工具。

  比如呂洞賓通過外道的修行得到了五通,可他沒有漏盡通,我執煩惱還在,因此會很想炫耀自己。在炫耀的過程中,還感覺自己很慈悲、善良,這對于修行人來講是很要命的,他會因此破除不了我執,就像弓拉滿了,卻不知道射出去,功虧一篑。相傳有一次呂洞賓微服到嶽陽樓去玩,因爲沒有人認得出他是神仙,他就感到很委屈和失落,但神仙不會做壞事,所以他就用神通在洞庭湖上飛來飛去,飛了叁次,顯示了一下,還吟誦了一首詩“朝遊北海暮蒼梧,袖內青蛇膽氣粗。叁入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好像很潇灑、自在、清高,其實這就是我執的表現,沒有我執哪裏還會這樣去炫耀呢?

  所以洞庭湖旁邊的亭子裏貼了幅對聯,上聯說:呂道士太無聊,八百裏洞庭飛過來飛過去。是啊,我們坐在洞庭湖的亭子裏喝茶聊天,多好的事情,他卻弄個神通在那裏飛來飛去,唯恐人不認識,這不是太無聊了嗎?不過呂洞賓是個很有善根的人,所以後來能得到黃龍祖師的點撥,他聽了祖師的開示後就開悟了,然後又寫了一首詩:

  抛卻瓢囊摵碎琴,

  從今不煉汞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後,

  始覺從前錯用心。

  從前是用錯心了,現在終于能把箭射出去了。

  所以我們修行佛法,願望一定要深,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到甚深法門,不要浮在表面,淺嘗辄止。最深的願望是什麼呢?就是要成就佛菩薩的大智慧和大慈悲。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去修學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方便法,就會成就一切甚深法門;如果沒有這樣的善法欲,我們即使修學了四禅八定,也無法引導自己走向真正的菩提大道。

  二者精進,堅持禁戒,棄于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道法。

  精進,精是精純不雜,用心很無瑕、很純粹,則無懈可擊,不會被汙染;進是進而不退,方向明確,只向這一個方向走,就是進。這個方向就是堅持禁戒,棄于五蓋,將心念安住在持戒的善法裏,沒有五蓋的夾雜,特別是在坐禅的時候,要讓自己的心念能夠延續這種定的狀態,在這種純粹的狀態中,只是去感受身體的輕安、空曠,其它一概都不管。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陰陽失調導致的各種身心不健康的狀態,都慢慢得到調節,地水火風這四大調順後,身心自然愉悅、健康。

  初夜後夜,專精不廢。專業修行的出家人理當如此,因爲出家人不務世間事務,只以修行爲正業,所以不分初夜、後夜都要認真修行。在家居士沒有這個條件,但也不能須臾忘記修行。所以初夜後夜的意思其實是告訴我們只要有空,就盡量不要讓睡眠因緣耽誤自己對甚深之法的修學,有個偈頌說:

  學道如鑽火,冒煙未可休。

  直待金星現,歸家方到頭。

  這是說,想要得到法的受用,就要像鑽木取火一樣,火不出現就不能停,一停下來就白鑽了。

  比如沒有禅定經驗的人,幾次坐下來後有點受用了,精進上往往會打折扣,結果一次受用後,要停好長時間才能再進步。這都是凡夫心造成的,比如懷疑、恐懼、忐忑不定、沾沾自喜等等,禅定的感受和心態反而使他不知所措,甚至因爲願力不深、善法欲不強會導致退轉。“學道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修行是不可能保持原狀的,除非對于所修的法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是火星鑽出來了,我們可以暫時安住其中。比如我們得到了初禅,就可以暫時安住在初禅裏。但如果我們的願望是達到四禅,在初禅就不能安住了,即使有了初禅的感受,也要馬上出來,再進入二禅繼續用功,不斷地努力精進。當然,如果我們的願望是成就佛果,那就永遠不會退轉,心永遠會在善法的相續中。有個偈頌說:

  學道猶如守禁城,

  晝防六賊夜惺惺。

  中軍主帥能下令,

  不動幹戈定太平。

  修道猶如以精進心守著禁城,誰也不能進到禁城裏來,白天要防著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賊,眼睛不貪圖外在的美色,耳朵不執著好聽的,六根不追逐六塵;夜裏還要清楚、明白、不昏沈,這樣就能把城守好,不動幹戈也太平。當精進的善法欲生起來後,保持六根清淨,那麼即使不去磕頭、拜佛、誦經,行一大堆佛事,也會受用無盡。

  叁者念,念世間爲欺诳可賤,念禅定爲尊重可貴。若得禅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信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是爲可貴。故名爲念。

  念是念頭,指念念不停的每一個具體的心念,也就是指導我們具體行動的思想。前面講的欲是大意向,就是自己願意做這些事情,並沒有具體到心中所生起的現行。修學禅法必須要具備什麼樣的心念或者信念呢?就是要具備“世間爲欺诳可賤,禅定爲尊重可貴”這樣的心念,而且念念不停,無有夾雜,欺诳就是虛妄不實,可賤就是可輕視的,也就是說世間法都有副作用,不值得去珍惜。比如得到了名利和各種享受的同時,也會相應地産生很多負面的東西,名利也會轉瞬即逝,所以不如早些抛棄世間法,去追求能開發無漏智的禅定。無漏智,就是斷除見思惑和分段生死的智慧,沒有副作用的智慧。修習禅定,會使我們在輪回的世間充滿解脫的自信和力量,不會被世間的八風所吹倒,最終成等正覺,也就是成佛,並能度化一切衆生脫離苦海,因此禅定和無漏智是非常可貴、非常難得的,我們要在心中要樹立起這樣的觀念,這是禅定法門的正念。

  一般法門都要有一個正念,比如淨土法門裏,就以“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爲念,念念不忘佛陀的慈悲、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從而生起強烈的感恩和覺受。修學禅定也一樣,每次禅坐入定之前,我們先要回顧一下這種觀念,再讓自己進入禅定,念力就會比較堅固,如果沒有如此專注的念頭,開始禅修還挺認真,時間一長,就容易像應付功課一樣松懈掉。比如很多人發願念准提咒、大悲咒,一開始發心很勇猛,念得很用心,也都有些感應,再到後來就像是還願,像完成功課一樣強迫自己去完成,沒有了心念的力量,感應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念,這種從心底裏生起的想要成佛的強烈信念,是我們很重要的修行動力,我們一定要重視起來。

  四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禅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诳不實,是失是輕。禅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爲,寂然閑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第四是巧慧,善巧的智慧。巧慧不同于世間的聰明,聰明只是對于世間法反應比較快,很伶俐;而巧慧則是通過聞思,能把生命正負兩面的作用都看得很清楚。比如巧慧的人會發現,正面的智慧、禅定、安祥、快樂和悠閑自得,這些都絕然沒有不舒服的感覺,能遠離生死無常的世間法,而生命過程中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去追求那些虛幻的榮華富貴,而是紮紮實實去感受一切的心態。換句話說,有了智慧和禅定,無論世間的榮華富貴還是貧窮潦倒,都會轉化爲一種清淨和莊嚴;否則,榮華富貴和貧窮潦倒都能使我們喪失生命的快樂和悠然自得,誘惑我們輾轉于永無盡頭的輪回中。

  看清了生命中正負兩面的作用,巧慧的人會認定出世間的禅定、智慧、悠閑自得的心態,實在是比什麼都重要,進而去闡揚正面的作用,負面的自然就沒掉了,更加榮華富貴,而且莊嚴清淨,沒有一點副作用,所以佛經裏說,世間、出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比佛陀的淨土更莊嚴、更寶貴、更榮華富貴。要說名聞利養,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名聲有多大?他們的受用又有多大?借用佛經裏一句話:算數譬喻不可得知。多得不可勝數,無法說盡。所以只要抓住正面的東西,那些附帶的作用全都是生命的妙用,如果沒有智慧的指導,生命本來的妙用都成爲輪回顛倒,巧慧就是辨別這些的智慧。

  五者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雲:非智不禅,非禅不智。義在此也。

  第五一心,一心就是定,一心要跟巧慧聯合起來用。巧慧是智慧,一心是禅定。沒有智慧的定不是真正的定,沒有定的智慧也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說“非智不禅,非禅不智”,定和慧兩者要合在一起。沒有智慧的人,進入不了真正的、正確的禅定;沒有禅定功夫,也不可能生起真實的智慧。智慧就像眼睛,禅定就象腳,有了眼睛和腳,才能走向正路,也不會摔跤。沒有眼睛光有腳,很容易走錯或者摔跤,光有眼睛沒有腳則一步也走不了,所以把禅定和智慧結合起來,定慧等持,一切天魔外道、一切有爲法才影響不了我們的修行,才能直入佛道。

  

  

《永嘉禅法 第六章 五種方便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