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禅定方便法
我們具備了二十五方便之後,就可以進入正修行了,進入正修行前我們要先學習正修行的一些方便法,也就是禅定方便法。我們知道,永嘉大師早年先修學的是天臺宗止觀法門,“止觀”就是禅修的方便法,先要修止,然後再修觀。所以我們今天學習永嘉禅,也按照永嘉大師的修學次第,先學習天臺的修止法門。
止就是定,修止,就是把心停止在某處,這是一個定的要門。禅定法門中,我們想發定心的時候:靜細心中,善巧運用,取舍不失其宜,因此必證深禅定,故名方便。禅定的方便法,就是我們心靜下來的時候,要善巧應用這個非常微細的心念。善巧運用就是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心運作起來,這種運作帶有主觀、能動的力量,讓心處在非常自如的狀態,取舍不失其宜,心變得肯聽話,隨境的起用都很恰當,不會貪、也不會厭,心聽話後,因此必證深禅定,就能得到禅定。
我們平常煩惱太多,就是因爲心不聽話,才會讓世俗的價值觀念,左右我們的想法和做法,導致經常事與願違。比如上臺演講時,你會不斷告訴自己“心要穩定,不著急、不混亂”,結果心不肯聽話,一會兒在意別人的看法,一會兒擔心自己的學識,還有穿著體不體面等等,心裏很亂、毫無主張,反而更加緊張。一上臺,就雙腿發抖,說話結巴,所以我們的心常常是很不聽話的,會不斷隨著外境變化。而修學禅定就是先讓這顆心靜下來,不讓它再隨波逐流,然後去善巧地運用它,最終學會在任何一種狀態下,都能恰到好處地去把握它,讓心能夠主動地動起來,主動地靜下來,動靜得宜,不再混亂無主。
因此我們在修學禅定的過程中,就先要讓心變得聽話起來,不能入定了就高興,沒入定就痛苦,要知道這顆心是可以入定,也可以出定的,這才是正常的心。無論入定不入定,都不能産生厭離自己的情緒,而禅定肯定有一個入定出定的過程,對于這個過程,我們通過學習和不斷訓練就可以掌握它。
我們先介紹一下止門的分類,再介紹修止的方法。
止門有兩種:一種是從行爲上來說,就是修禅定的方法;第二是從義理上來說,佛法的修止觀、修禅定不只是告訴我們修一些氣功、氣感之類的反應,它真正目的是讓我們增長智慧,回歸到生命的真相,然後這一切附帶功德都會産生。
行爲上通過打坐修止稱爲行門,天臺止觀法門的行門主要有叁種止。
第一種是系緣止。系,是動詞,固定的意思;緣,是名詞,就是外緣、境界。讓心捆綁在一個固定的境界中,停在那裏不動,就叫系緣止。
第二種是製心止,就是把心製伏。平常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四處奔逸,修止的時候呢,我們就要通過一種覺照的力量,看住這個心,猴子一跑就把它拉回來、製伏住,不讓它亂動。猴子因爲習氣的緣故,會四處找空子向外鑽,我們的智慧覺照就像一把錘子,猴頭冒出來了就馬上把它敲下去,強製性地告訴它“停在那裏不要動”,這就是製心止。
第叁種叫體真止,理解體真止是需要一定教理基礎的,所以我們要多講一些。真,就是指一真法界的本體——我們心的真相。平常大家所感受到的這個心是一種散亂、無序、苦樂紛呈的狀態,這叫妄想心,並非我們的真心。通過學習教理和修行,我們就可以明白真心本來是寂然不動的,然後用心去體會這種不動的感覺,這叫體真止,體真不是已證到真心,而是去體會真心的狀態。
比如我們學習看天文,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在天底下,直接觀察哪顆星在哪個位置、是什麼樣子、叫什麼名字等等,那就非常清楚了。但如果不具備這個條件,看不到真的天空時,我們就可以看標著星星的天空模型,也一樣能掌握天文知識,有機會再到真實的夜空下一對照就可以了。體真就如同看天空的模型,因此凡夫可以依此修止。那麼什麼是真?這就需要聞思經教的智慧了,我們在後面會詳細講到。
從理論上入手修止,也有叁種方法:
第一是隨緣止,隨緣止是系心止的一個理論支持。緣是外境,隨是隨便。隨便找一個外境,把心停在那裏,讓心平靜下來,不再東想西想了,就這麼簡單。除了佛法以外,氣功、道教也各有專注的境界。西藏佛教正式修法之前,中乘的修瑜珈、修相應、修事業、行部和瑜珈部,特別是修瑜珈部的時候,心要非常專注,包括對上師形象,需要集中很強大的心力去觀想。《觀無量壽經》裏面講的,淨土法門念佛,也同樣要把心專注在某個境界上,比如專注觀想西邊落山時的太陽,像一個大圓鼓,很圓滿、亮麗、鮮紅。這樣觀想念佛自然會把世間的痛苦消滅掉,而且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整個身心專注在這種心態裏,就進入禅定了。另外可以專注觀想早上升起的太陽,紅紅的、圓圓的,如果能觀得起來,這一生肯定會得到大智慧、大解脫以及很大的世間福報。還有一些觀想的外境,比如專注于自己腦後的一片虛空,並找到一片空間點,然後觀想虛空,或把心停駐在這個虛空上等等,這些方法,都是系緣止的修行方法。
第二是入定止。入定止,通過行門裏的製心止,把心製伏了,不再奔逸、搗亂了,心自然就容易進入這種不昏沈、不虛浮的入定止狀態。
第叁是真性止。真性止是我們修體真止的整個理論支持。釋迦佛開悟時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智慧德相就是真性,也就是大乘佛法講的清淨法身佛。小乘佛法講的阿羅漢證得的涅槃世界,也是我們本有的,本有就是本來就有,不需要修證的。
但我們不修證又體會不到涅槃本體,因爲它完全被散亂心、欲望和各種價值觀念覆蓋了。其實各種各樣的觀念都是圍繞著我執展開的,所以我執就是覆蓋真心佛性的罪魁禍首。如果把我執的觀念打破,契入的就是真性,因此真性止是以解脫爲基礎的,這是佛教與其它世間宗教的不共之處,也是佛法和其它法門的不共之處。前面的兩種修止的方法,其它宗教、甚至氣功也都有,但佛教的宗旨不在于氣功,而在于明見自性,開發無漏的智慧,這一點我們要有所了解。
了解了修止法門的分類後,我們接下來介紹正式修止的方法,也就是每個法門如何去修,有什麼要求等等,這是比較重要的內容,因此我們要多講一點。
行門的這叁種方法,系緣止、製心止和體真止,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任選一種,如法修學,都可以得到受用,但剛開始修時不能隨便換,今天用這個方法修修,明天用那個修修,這樣就不容易有效。通過學習,我們就知道叁種法門各適合不同基礎的人,哪種比較容易適應自己,做起來比較舒服、比較自然,我們就可以選擇哪種起修,雖然入手處不同,但任何一法都可以讓我們達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待修行一個法門有了受用以後,我們才可以換一個法門再試試,看這個法門進入禅定的路怎麼走,否則就不要隨意更換。一般學習一種法門,能夠進入禅定就行了,如果叁種都想學習,方法就要學的准確,這點非常重要。
第一種系緣止。有五個可以讓我們把心捆縛住、止住的地方:一系心頂上,二系心發際,叁系心鼻柱,四系心臍間,五系心在地輪,因此稱爲五門禅法。國外有一位金齒(唐代稱傣族爲金齒)叁藏說:天臺止觀法門的五門禅實際上就是印度的五門禅,于魏晉南北朝之前傳入中國,屬于禅數之學。南北朝以後,大乘佛法開始興盛,特別是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弘揚禅宗頓悟法門以後,佛教界漸漸認識到四禅八定的局限性。四禅八定屬于世間禅定,雖然容易修證,也非常高妙,但終究是凡夫境界,不能解脫,不是解脫道,與佛教了生脫死的修行目的不相幹。偏離了這個宗旨的法門,在大乘佛法看來,就是心外求法的邪魔外道,所以如果你在禅堂裏講四禅八定,禅師就會拿著棍子、香板打你、甚至罵你是邪魔外道,把你趕出去,所以大乘佛教並不倡揚四禅八定。
除了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使佛教逐漸放棄了四禅八定的修行,我們以後進入禅定就會知道,禅定中身心會産生一種微妙的、深刻的喜悅,這就是禅悅,這種感覺在平常是體會不到的。凡夫對快樂的感覺都非常執著,所以一旦禅悅生起來,凡夫很難放棄。其實禅悅距離開發無漏智慧還遠著呢,我們卻呆在裏面停滯不前,樂不思蜀,不想解脫了,那就失去了破除我執的機會,也違背了修學大乘禅法的目的,走入了修行的歧途,這就是世間禅定的副作用,所以大乘佛教就不再修學四禅八定了。
其實我們了解了佛法的終極目的,發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以後,再來用這些禅定法門修學禅定,就不會産生走入歧途的副作用了。因爲四禅八定雖然是心外求法,也只是一種入門的方便。比如系心止,讓心專注在某一個境上,這個境不是心的本身,是心外的一個方便處,通過這樣的訓練使我們的心念穩定下來,時間久了便會得到受用。
我們之所以提倡永嘉禅,就是因爲它有完整的理論支撐,有實際觀想的方法可以入門,使凡夫也能得到一些受用,比如四禅八定的受用。按佛經的說法,即使只證得初禅的覺受,就不會再懷疑佛法了,就會知道佛法的奧妙所在,它與世間法是不共的、是可以修證的。這樣就會破除對佛法的迷信,比如只把佛法當宗教來信仰和崇拜,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等等,同時也會增加信心,在具足信心的基礎上再去修行大乘佛法,進步就非常快。所以我們要了解世間禅定的利弊得失,吸取好的方面,同時也注意不要讓壞的方面絆住腳。
那爲什麼只有這五個地方可以系緣,其它地方就不行呢?此五處于用心爲便,余處非安定所。若脅肋等處皆偏,故不說。如頭圓法天,足方法地,臍是氣海,鼻是風門,發際是修骨觀之所,故以爲門。因爲這五處都很安定,因此方便我們用心,其它地方都不是安定的地方。比如觀想兩肋、或觀想肩膀,這些都是身體不正的部位,不正就不能令心安定,所以我們要觀身體端正的地方。比如頭是圓的,可以觀想頭頂像天空一樣開闊,心如太…
《永嘉禅法 七章 禅定方便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