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禅定方便法
我们具备了二十五方便之后,就可以进入正修行了,进入正修行前我们要先学习正修行的一些方便法,也就是禅定方便法。我们知道,永嘉大师早年先修学的是天台宗止观法门,“止观”就是禅修的方便法,先要修止,然后再修观。所以我们今天学习永嘉禅,也按照永嘉大师的修学次第,先学习天台的修止法门。
止就是定,修止,就是把心停止在某处,这是一个定的要门。禅定法门中,我们想发定心的时候:静细心中,善巧运用,取舍不失其宜,因此必证深禅定,故名方便。禅定的方便法,就是我们心静下来的时候,要善巧应用这个非常微细的心念。善巧运用就是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心运作起来,这种运作带有主观、能动的力量,让心处在非常自如的状态,取舍不失其宜,心变得肯听话,随境的起用都很恰当,不会贪、也不会厌,心听话后,因此必证深禅定,就能得到禅定。
我们平常烦恼太多,就是因为心不听话,才会让世俗的价值观念,左右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导致经常事与愿违。比如上台演讲时,你会不断告诉自己“心要稳定,不着急、不混乱”,结果心不肯听话,一会儿在意别人的看法,一会儿担心自己的学识,还有穿着体不体面等等,心里很乱、毫无主张,反而更加紧张。一上台,就双腿发抖,说话结巴,所以我们的心常常是很不听话的,会不断随着外境变化。而修学禅定就是先让这颗心静下来,不让它再随波逐流,然后去善巧地运用它,最终学会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能恰到好处地去把握它,让心能够主动地动起来,主动地静下来,动静得宜,不再混乱无主。
因此我们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就先要让心变得听话起来,不能入定了就高兴,没入定就痛苦,要知道这颗心是可以入定,也可以出定的,这才是正常的心。无论入定不入定,都不能产生厌离自己的情绪,而禅定肯定有一个入定出定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我们通过学习和不断训练就可以掌握它。
我们先介绍一下止门的分类,再介绍修止的方法。
止门有两种:一种是从行为上来说,就是修禅定的方法;第二是从义理上来说,佛法的修止观、修禅定不只是告诉我们修一些气功、气感之类的反应,它真正目的是让我们增长智慧,回归到生命的真相,然后这一切附带功德都会产生。
行为上通过打坐修止称为行门,天台止观法门的行门主要有三种止。
第一种是系缘止。系,是动词,固定的意思;缘,是名词,就是外缘、境界。让心捆绑在一个固定的境界中,停在那里不动,就叫系缘止。
第二种是制心止,就是把心制伏。平常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四处奔逸,修止的时候呢,我们就要通过一种觉照的力量,看住这个心,猴子一跑就把它拉回来、制伏住,不让它乱动。猴子因为习气的缘故,会四处找空子向外钻,我们的智慧觉照就像一把锤子,猴头冒出来了就马上把它敲下去,强制性地告诉它“停在那里不要动”,这就是制心止。
第三种叫体真止,理解体真止是需要一定教理基础的,所以我们要多讲一些。真,就是指一真法界的本体——我们心的真相。平常大家所感受到的这个心是一种散乱、无序、苦乐纷呈的状态,这叫妄想心,并非我们的真心。通过学习教理和修行,我们就可以明白真心本来是寂然不动的,然后用心去体会这种不动的感觉,这叫体真止,体真不是已证到真心,而是去体会真心的状态。
比如我们学习看天文,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在天底下,直接观察哪颗星在哪个位置、是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等等,那就非常清楚了。但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看不到真的天空时,我们就可以看标着星星的天空模型,也一样能掌握天文知识,有机会再到真实的夜空下一对照就可以了。体真就如同看天空的模型,因此凡夫可以依此修止。那么什么是真?这就需要闻思经教的智慧了,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讲到。
从理论上入手修止,也有三种方法:
第一是随缘止,随缘止是系心止的一个理论支持。缘是外境,随是随便。随便找一个外境,把心停在那里,让心平静下来,不再东想西想了,就这么简单。除了佛法以外,气功、道教也各有专注的境界。西藏佛教正式修法之前,中乘的修瑜珈、修相应、修事业、行部和瑜珈部,特别是修瑜珈部的时候,心要非常专注,包括对上师形象,需要集中很强大的心力去观想。《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净土法门念佛,也同样要把心专注在某个境界上,比如专注观想西边落山时的太阳,像一个大圆鼓,很圆满、亮丽、鲜红。这样观想念佛自然会把世间的痛苦消灭掉,而且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整个身心专注在这种心态里,就进入禅定了。另外可以专注观想早上升起的太阳,红红的、圆圆的,如果能观得起来,这一生肯定会得到大智慧、大解脱以及很大的世间福报。还有一些观想的外境,比如专注于自己脑后的一片虚空,并找到一片空间点,然后观想虚空,或把心停驻在这个虚空上等等,这些方法,都是系缘止的修行方法。
第二是入定止。入定止,通过行门里的制心止,把心制伏了,不再奔逸、捣乱了,心自然就容易进入这种不昏沉、不虚浮的入定止状态。
第三是真性止。真性止是我们修体真止的整个理论支持。释迦佛开悟时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个智慧德相就是真性,也就是大乘佛法讲的清净法身佛。小乘佛法讲的阿罗汉证得的涅槃世界,也是我们本有的,本有就是本来就有,不需要修证的。
但我们不修证又体会不到涅槃本体,因为它完全被散乱心、欲望和各种价值观念覆盖了。其实各种各样的观念都是围绕着我执展开的,所以我执就是覆盖真心佛性的罪魁祸首。如果把我执的观念打破,契入的就是真性,因此真性止是以解脱为基础的,这是佛教与其它世间宗教的不共之处,也是佛法和其它法门的不共之处。前面的两种修止的方法,其它宗教、甚至气功也都有,但佛教的宗旨不在于气功,而在于明见自性,开发无漏的智慧,这一点我们要有所了解。
了解了修止法门的分类后,我们接下来介绍正式修止的方法,也就是每个法门如何去修,有什么要求等等,这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多讲一点。
行门的这三种方法,系缘止、制心止和体真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种,如法修学,都可以得到受用,但刚开始修时不能随便换,今天用这个方法修修,明天用那个修修,这样就不容易有效。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三种法门各适合不同基础的人,哪种比较容易适应自己,做起来比较舒服、比较自然,我们就可以选择哪种起修,虽然入手处不同,但任何一法都可以让我们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待修行一个法门有了受用以后,我们才可以换一个法门再试试,看这个法门进入禅定的路怎么走,否则就不要随意更换。一般学习一种法门,能够进入禅定就行了,如果三种都想学习,方法就要学的准确,这点非常重要。
第一种系缘止。有五个可以让我们把心捆缚住、止住的地方:一系心顶上,二系心发际,三系心鼻柱,四系心脐间,五系心在地轮,因此称为五门禅法。国外有一位金齿(唐代称傣族为金齿)三藏说:天台止观法门的五门禅实际上就是印度的五门禅,于魏晋南北朝之前传入中国,属于禅数之学。南北朝以后,大乘佛法开始兴盛,特别是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弘扬禅宗顿悟法门以后,佛教界渐渐认识到四禅八定的局限性。四禅八定属于世间禅定,虽然容易修证,也非常高妙,但终究是凡夫境界,不能解脱,不是解脱道,与佛教了生脱死的修行目的不相干。偏离了这个宗旨的法门,在大乘佛法看来,就是心外求法的邪魔外道,所以如果你在禅堂里讲四禅八定,禅师就会拿着棍子、香板打你、甚至骂你是邪魔外道,把你赶出去,所以大乘佛教并不倡扬四禅八定。
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使佛教逐渐放弃了四禅八定的修行,我们以后进入禅定就会知道,禅定中身心会产生一种微妙的、深刻的喜悦,这就是禅悦,这种感觉在平常是体会不到的。凡夫对快乐的感觉都非常执着,所以一旦禅悦生起来,凡夫很难放弃。其实禅悦距离开发无漏智慧还远着呢,我们却呆在里面停滞不前,乐不思蜀,不想解脱了,那就失去了破除我执的机会,也违背了修学大乘禅法的目的,走入了修行的歧途,这就是世间禅定的副作用,所以大乘佛教就不再修学四禅八定了。
其实我们了解了佛法的终极目的,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以后,再来用这些禅定法门修学禅定,就不会产生走入歧途的副作用了。因为四禅八定虽然是心外求法,也只是一种入门的方便。比如系心止,让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这个境不是心的本身,是心外的一个方便处,通过这样的训练使我们的心念稳定下来,时间久了便会得到受用。
我们之所以提倡永嘉禅,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理论支撑,有实际观想的方法可以入门,使凡夫也能得到一些受用,比如四禅八定的受用。按佛经的说法,即使只证得初禅的觉受,就不会再怀疑佛法了,就会知道佛法的奥妙所在,它与世间法是不共的、是可以修证的。这样就会破除对佛法的迷信,比如只把佛法当宗教来信仰和崇拜,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等等,同时也会增加信心,在具足信心的基础上再去修行大乘佛法,进步就非常快。所以我们要了解世间禅定的利弊得失,吸取好的方面,同时也注意不要让坏的方面绊住脚。
那为什么只有这五个地方可以系缘,其它地方就不行呢?此五处于用心为便,余处非安定所。若胁肋等处皆偏,故不说。如头圆法天,足方法地,脐是气海,鼻是风门,发际是修骨观之所,故以为门。因为这五处都很安定,因此方便我们用心,其它地方都不是安定的地方。比如观想两肋、或观想肩膀,这些都是身体不正的部位,不正就不能令心安定,所以我们要观身体端正的地方。比如头是圆的,可以观想头顶像天空一样开阔,心如太…
《永嘉禅法 七章 禅定方便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