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虚一样空灵;脚是方的,可以观想脚如同大地一样开阔方正;脐是气海,气海就是丹田,在肚脐下面一点,是我们真正的呼吸起源;鼻是风门,呼吸实际上是从鼻子进来的;发际处是修白骨观的人观修的地方。因此观想这些地方,都可以令心安定,进入禅定之门,下面我们依次介绍如何通过这五门修止。
第一、令系心顶上者,为心沉惛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久,即令人浮风,乍如风病,或似得通欲飞,有此等过,不可恒用。
如果易昏沉多睡的人,可以采用系心头顶这种观法,但不能长期使用,否则会有副作用出现,比如觉得身体轻飘飘的,甚至感觉会飞起来。印度瑜珈就有这个方法,坐好了以后,身体会离地。中国佛学院的传印老法师去印度的时候,看到练瑜珈的人能离地七寸,气功算是练得很好了,因为很专注地想着头顶上的虚空时,身体就会被这个气拽起来,但用久了气聚在头上散不掉,就容易得精神病,所以不可恒用。
这种观想头顶的具体方法是,身心调好以后,心观想头顶最中间,紧贴着头皮,又离开头皮一层膜的地方,把念头停在那里,就容易入定了。这个地方要掌握好,不能在头皮内,也不能高出头皮太多,只离开一点点,那个感觉就像皮肤外边还有一层保护膜,灯光照过去还有点反光,有一层小小的薄雾一样的透明的东西,就观住这个地方。
有些人修这个法时,坐在那里头一直摇来摇去,这样就进不了初禅的定境,但他可以进欲界定。因为欲界定比较专注身心,由身心的专注力量会产生一种反应,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如果对于禅定法门和身心状态不了解的人,看到你头晃来晃去的,会说你是神经病,你心里一不好受,就容易走火入魔。所以走火入魔的人除了方法以外,用心很重要,无论在禅修中出现什么问题,都是生命本身正常的反应,我们都要平淡对待,不要紧张,就不会走火入魔;否则越想越紧张,既兴奋又害怕,那麻烦就大了。
第二、若系心发际,此处发黑肉白,心则易住。或可发本骨观,久则过生。
观想发际,也就是头发根这个黑白分明的地方,心容易安住。发际是指头发的根,不是头皮,在发根这个地方,观想到头发根插到头皮里面。这个法如果观想得好,人的气色会很好,因为头发是黑的,它的根插到肉里的发根部分,会有一层淡淡的白白的感觉。但时间久了也会有问题,眼睛会往上看,翻白眼,那就麻烦了。因为总想着头顶发际处,眼睛老往上看,或者会见到黄色红色各种颜色,令自己情欲颠倒,没有办法对治,最后情绪会受不了,精神就会出问题。
所以以上两个系心头顶和发际的止法,虽然对于初修禅定的人,可以起到调节昏沉、嗜睡的作用,令心胸开阔、头脑清醒起来,但因为气长久地聚在头顶会引发很多问题,都不宜久修。
第三、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风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亦以扶本安般之习,心静能发禅定。
系心鼻柱是五禅门最重要的一门修止的方法,在南传佛教或其它禅修方法中也都很常用,都是教我们通过修鼻息观来进入禅定。气息都从鼻子出出入入,如同我们的心念念不住一样,了解了呼吸的这种状态,容易悟到世间法以及生命的无常。所以当我们用这个法门进行观想时,很清晰的体会到鼻子的气息,出去进来、出去进来,你会发现生命就在一呼一息之间,人生其实就是这么一口气。一口气不来就会死亡,财色名利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这样就很容易把心静下来,不再去计较利益得失了,所以系心鼻柱很容易入禅定。
那么系心鼻柱是观想哪里呢?鼻柱不是指鼻梁柱,也不是指鼻孔里面,而是鼻孔下面一厘米之处,也就是鼻尖之下,距离鼻尖约半指(半厘米),距离鼻孔口大约一指(一厘米)的地方,再讲的明确一点,就是从鼻尖到人中处画一个圆弧,鼻柱就在圆弧的中间,气息就是从这里被吸入鼻孔里面,所以这个地方会有凉、热的感觉。呼吸经过这个地方的气体,呈现淡白色,形状如绿豆大小,就把心安定在这里,感觉它的出息、入息,小小的白点就像过滤器一样净化我们的心灵,心念想到这里的时候,这颗心就住在这里了,白色代表洁净,观想它是白色的,心就会很快得到净化。闭上眼睛全身心去感受,睁开眼睛的时候,还能感觉到这一小白点,这就是系心鼻柱的方法。
第四、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亦曰中宫,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发特胜等禅。
第四可以观想脐下的气海。气海在肚脐下一寸,肚皮内一寸到一寸五的这个地方,这里也叫中宫、下丹田,是人体很重要的穴位。任脉是气之海,就是从这里贯穿上来,气脉明点打通的时候,也是从这个地方打开的。所以用心观想这里时,可以对打通全身经脉起到重要作用,经脉一通,百病皆除,所以系心脐下,能除众病,或者能内观到体内五脏六腑等等妙处。
我们观想脐下时,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采用腹式呼吸,也就是感觉吸气、呼气都是通过气海、而不是通过肺部完成的,每次的呼吸都很清楚。有些人没有学会这个方法时,气息调整不好,吸到肺部时气就下不去了,而一般意志比较坚强的人,比较容易体会到。禅坐时我们专注观想丹田这个地方,不再有其它杂念,只知道若存若亡的气息从丹田进来,再从丹田出去。
这个方法很容易让心安静下来,尤其在心很乱的时候,观想脐下是很好的调制方法。但这个方法也有些负面作用,如果淫欲的宿习很重,系心脐下时容易诱发淫欲,甚至修的越多淫欲心越重,很难抵挡。所以在欲界修定时,淫欲心重的人不要修系心脐下的止观法,系心鼻柱就比较稳妥了。待你进入禅定,体会到禅悦之后,欲界的这些欲望就不会再影响你了。
第五、系心在地轮,是气随心下。我们呼吸时,气一直往下吸到地轮处,则四大调和,亦以扶本,就能使四大调和,巩固人体的根本,地轮就是人体的根本。系心在地轮有两种修法:一个是在打坐时,地轮就是指人体的会阴,也就是大便道和小便道的中间位置,这里是人体的中心轴线垂直下去的最下面。打坐时我们用心观想住地轮,气息从地轮进来,也从地轮出去,自然就感觉很清凉,这是一个打坐的禅定法。
另一个是我们在站立修法时,可以观想脚底心是地轮,气从脚底心进来,也从脚底心呼出去,这是站着修止的方法。如果我们平常上火了,就可以采用系心在地轮的方法来降火,比如找一个空气好的树林,双臂张开围着大树,像是拥抱的姿势,然后观想把树木发出来的氧气从脚底心吸进来,身上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又从脚底心排出去。这样的观想对身体的健康很有帮助,所以很多气功都有这样的练法,系心在地轮既不会上火,也不会有其它副作用。
学完系缘止的五个禅门后,我们就知道,最容易入定的方法,应该是第三种系心鼻柱,那么系心鼻柱如何去修呢?就是要用我们前面讲过的入定出定的方法去修,从三个方面注意:第一是坐下来以后整个身心很清晰,感受到环境的存在;第二是感受到身体的存在;第三是感受呼吸的存在。系心鼻柱时感受呼吸存在于鼻柱处,每次进气出气都很清晰,不快不慢自然而然,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呼吸进来以后,要能清晰地体会到全部身心的感受,有没有动摇?哪里痛,哪里不舒服等等,心要一直清楚地专注在鼻柱处。这三个条件,也就是所处的环境、身体的姿势、呼吸和心的浮沉,从粗到细地都了解了、都掌握了,气息就开始清楚地进来、出去,一点杂乱、散动都没有了,这就进入禅定了。
出定时,还是要慢慢从这里出去。首先不再系心鼻柱了,不去感受呼吸了;其次对身体的感觉也开始放松;最后也不去注意环境了,这样再由细到粗慢慢地出定。出定和入定的步骤一定要认真掌握,经常训练,以便我们能很自如地出入禅定了,心变得听话,不再散乱。
刚开始修系心止的时候,我们专注的力量还很弱,观想呼吸时还可以配合数数,比如安般数息观或者六妙门就是这么修的。从一数到十,但不能超过十,这样更容易专注;也不能既数呼气又数吸气。数吸就不能数呼,数呼就不能数吸,数完一次后,要待一呼一吸的整个呼吸都完成之后再数第二次,而且每次呼吸都要很清楚,从一到十,再从一到十……,不能十一、十二地数下去,因为数越多心越散乱。数息是初步用功时比较容易得定的方法,开始时可能只能观想十次,到第二个十次就散乱了,所以要多锻炼,随着用功定力加深,可以专注半个小时以上了,就不需要再数了。
第二个修止的方法是制心止,“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就是只要有念头起来了,就要告诉自己“不要打妄想了”,凝是凝固,心如同冻住了一样。这个修法说起来比较简单,做起来有点困难了。因为凡夫心一直是动态的,凡夫觉得心里想来想去很有意思,你让他所有的念头和想法都凝固、停止在那里,那是很难受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很强的意志力,所以制心止其实很不容易做到。
第三个方法是体真止。理解体真止需要一定的教理基础。以正智慧,体一切阴、入、界、三毒、九十八使,及十二因缘等。三界因果诸法,悉皆空寂。阴是五阴,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三毒是贪嗔痴,九十八使就是各种见惑、思惑,所有这一切就组成了三界因果诸法,而这些法的本质却都是空寂的,这是般若法门非常重要的观点。
体会到了空性,才能理解体真止的修法。当知阴入等一切诸法,不从内因有,亦不从外缘有,亦不因缘合故有,亦不无因缘有。若非有,即是空,若于无所有空中计有者,当知但是无明颠倒,妄计为有。若了知颠倒所计之法,一切悉皆虚诳,犹如梦幻。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亦不可得。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毕竟空寂,犹如虚空。若行者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者,无取无舍,无依无倚,无住无着,若心无取舍依倚住着,则一切妄想颠倒,生死业行,悉皆止息。这是般若经典里讲述的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能感觉到的这个身心世界的存在,都是无明妄想的虚妄世界,本体全部都是空的。
这个空不是虚空的空,也不是把物质消灭了以后,不存在了才是空,而是万法的当下就是空,也就是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或者以空为自性的意思。犹如梦幻,只有名字符号,没有一法可得。言语道断是无法言说,心行处灭是起心动念都没有了。空性不可思议,心行处灭为不可思、言语道断为不可议,这是讲万法真实的本体毕竟空寂的意思。本体不执着在任何境上,也没有取、没有舍,这样一切法、一切境界、一切妄想颠倒全部都会停止。
因此无为无欲,无念无行,无造无作,无示无说,无诤无竞,泯然清净。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此则止无所止,无止之止,名体真止。我们在讲解永嘉大师的《证道歌》时,会详细解释这个空性的真体,《证道歌》里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取也取不得,舍也舍不得,也不取、也不舍,一切都不可得的时候,泯然清净,如大涅槃,是名真止,身心湛然无住,这就是最好的禅定,也就是真止。止无所止,体会到真心本来就没有住在任何境上,所以也不需要止,这种修禅定的方法就是体真止。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没有主宰的,沙门是专指出家人,能把一切取舍之心、能所之心,全部停息下来,让自己的心处在静虑的状态,去体会生命真正本源的人,才是真正的沙门。
这种体真止的修法如果大家体会不了,就可以先按四禅八定的系缘鼻柱法体会一下世间的止,慢慢再深入地去了解佛法的深奥处。修学四禅八定主要是锻炼我们的专注力,我们要知道,心的专注力越强,禅定就越深,禅定的快乐也越强烈,如果专注力弱,可能就进不了禅定,因此坐禅有了受用后,心力就会增强,身心会变得智慧、稳定,这无论对于我们的世间生活或者出世间的修行,都是非常有利益的,大家以后就能体会到。
《永嘉禅法 七章 禅定方便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