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法 七章 禅定方便法▪P2

  ..續本文上一頁虛一樣空靈;腳是方的,可以觀想腳如同大地一樣開闊方正;臍是氣海,氣海就是丹田,在肚臍下面一點,是我們真正的呼吸起源;鼻是風門,呼吸實際上是從鼻子進來的;發際處是修白骨觀的人觀修的地方。因此觀想這些地方,都可以令心安定,進入禅定之門,下面我們依次介紹如何通過這五門修止。

  第一、令系心頂上者,爲心沈惛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久,即令人浮風,乍如風病,或似得通欲飛,有此等過,不可恒用。

  如果易昏沈多睡的人,可以采用系心頭頂這種觀法,但不能長期使用,否則會有副作用出現,比如覺得身體輕飄飄的,甚至感覺會飛起來。印度瑜珈就有這個方法,坐好了以後,身體會離地。中國佛學院的傳印老法師去印度的時候,看到練瑜珈的人能離地七寸,氣功算是練得很好了,因爲很專注地想著頭頂上的虛空時,身體就會被這個氣拽起來,但用久了氣聚在頭上散不掉,就容易得精神病,所以不可恒用。

  這種觀想頭頂的具體方法是,身心調好以後,心觀想頭頂最中間,緊貼著頭皮,又離開頭皮一層膜的地方,把念頭停在那裏,就容易入定了。這個地方要掌握好,不能在頭皮內,也不能高出頭皮太多,只離開一點點,那個感覺就像皮膚外邊還有一層保護膜,燈光照過去還有點反光,有一層小小的薄霧一樣的透明的東西,就觀住這個地方。

  有些人修這個法時,坐在那裏頭一直搖來搖去,這樣就進不了初禅的定境,但他可以進欲界定。因爲欲界定比較專注身心,由身心的專注力量會産生一種反應,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如果對于禅定法門和身心狀態不了解的人,看到你頭晃來晃去的,會說你是神經病,你心裏一不好受,就容易走火入魔。所以走火入魔的人除了方法以外,用心很重要,無論在禅修中出現什麼問題,都是生命本身正常的反應,我們都要平淡對待,不要緊張,就不會走火入魔;否則越想越緊張,既興奮又害怕,那麻煩就大了。

  第二、若系心發際,此處發黑肉白,心則易住。或可發本骨觀,久則過生。

  觀想發際,也就是頭發根這個黑白分明的地方,心容易安住。發際是指頭發的根,不是頭皮,在發根這個地方,觀想到頭發根插到頭皮裏面。這個法如果觀想得好,人的氣色會很好,因爲頭發是黑的,它的根插到肉裏的發根部分,會有一層淡淡的白白的感覺。但時間久了也會有問題,眼睛會往上看,翻白眼,那就麻煩了。因爲總想著頭頂發際處,眼睛老往上看,或者會見到黃色紅色各種顔色,令自己情欲顛倒,沒有辦法對治,最後情緒會受不了,精神就會出問題。

  所以以上兩個系心頭頂和發際的止法,雖然對于初修禅定的人,可以起到調節昏沈、嗜睡的作用,令心胸開闊、頭腦清醒起來,但因爲氣長久地聚在頭頂會引發很多問題,都不宜久修。

  第叁、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風門,覺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無常,亦以扶本安般之習,心靜能發禅定。

  系心鼻柱是五禅門最重要的一門修止的方法,在南傳佛教或其它禅修方法中也都很常用,都是教我們通過修鼻息觀來進入禅定。氣息都從鼻子出出入入,如同我們的心念念不住一樣,了解了呼吸的這種狀態,容易悟到世間法以及生命的無常。所以當我們用這個法門進行觀想時,很清晰的體會到鼻子的氣息,出去進來、出去進來,你會發現生命就在一呼一息之間,人生其實就是這麼一口氣。一口氣不來就會死亡,財色名利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這樣就很容易把心靜下來,不再去計較利益得失了,所以系心鼻柱很容易入禅定。

  那麼系心鼻柱是觀想哪裏呢?鼻柱不是指鼻梁柱,也不是指鼻孔裏面,而是鼻孔下面一厘米之處,也就是鼻尖之下,距離鼻尖約半指(半厘米),距離鼻孔口大約一指(一厘米)的地方,再講的明確一點,就是從鼻尖到人中處畫一個圓弧,鼻柱就在圓弧的中間,氣息就是從這裏被吸入鼻孔裏面,所以這個地方會有涼、熱的感覺。呼吸經過這個地方的氣體,呈現淡白色,形狀如綠豆大小,就把心安定在這裏,感覺它的出息、入息,小小的白點就像過濾器一樣淨化我們的心靈,心念想到這裏的時候,這顆心就住在這裏了,白色代表潔淨,觀想它是白色的,心就會很快得到淨化。閉上眼睛全身心去感受,睜開眼睛的時候,還能感覺到這一小白點,這就是系心鼻柱的方法。

  第四、若系心臍下,臍是氣海,亦曰中宮,系心在臍,能除衆病,或時內見叁十六物,發特勝等禅。

  第四可以觀想臍下的氣海。氣海在肚臍下一寸,肚皮內一寸到一寸五的這個地方,這裏也叫中宮、下丹田,是人體很重要的穴位。任脈是氣之海,就是從這裏貫穿上來,氣脈明點打通的時候,也是從這個地方打開的。所以用心觀想這裏時,可以對打通全身經脈起到重要作用,經脈一通,百病皆除,所以系心臍下,能除衆病,或者能內觀到體內五髒六腑等等妙處。

  我們觀想臍下時,最主要的一個方法就是要采用腹式呼吸,也就是感覺吸氣、呼氣都是通過氣海、而不是通過肺部完成的,每次的呼吸都很清楚。有些人沒有學會這個方法時,氣息調整不好,吸到肺部時氣就下不去了,而一般意志比較堅強的人,比較容易體會到。禅坐時我們專注觀想丹田這個地方,不再有其它雜念,只知道若存若亡的氣息從丹田進來,再從丹田出去。

  這個方法很容易讓心安靜下來,尤其在心很亂的時候,觀想臍下是很好的調製方法。但這個方法也有些負面作用,如果淫欲的宿習很重,系心臍下時容易誘發淫欲,甚至修的越多淫欲心越重,很難抵擋。所以在欲界修定時,淫欲心重的人不要修系心臍下的止觀法,系心鼻柱就比較穩妥了。待你進入禅定,體會到禅悅之後,欲界的這些欲望就不會再影響你了。

  第五、系心在地輪,是氣隨心下。我們呼吸時,氣一直往下吸到地輪處,則四大調和,亦以扶本,就能使四大調和,鞏固人體的根本,地輪就是人體的根本。系心在地輪有兩種修法:一個是在打坐時,地輪就是指人體的會陰,也就是大便道和小便道的中間位置,這裏是人體的中心軸線垂直下去的最下面。打坐時我們用心觀想住地輪,氣息從地輪進來,也從地輪出去,自然就感覺很清涼,這是一個打坐的禅定法。

  另一個是我們在站立修法時,可以觀想腳底心是地輪,氣從腳底心進來,也從腳底心呼出去,這是站著修止的方法。如果我們平常上火了,就可以采用系心在地輪的方法來降火,比如找一個空氣好的樹林,雙臂張開圍著大樹,像是擁抱的姿勢,然後觀想把樹木發出來的氧氣從腳底心吸進來,身上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又從腳底心排出去。這樣的觀想對身體的健康很有幫助,所以很多氣功都有這樣的練法,系心在地輪既不會上火,也不會有其它副作用。

  學完系緣止的五個禅門後,我們就知道,最容易入定的方法,應該是第叁種系心鼻柱,那麼系心鼻柱如何去修呢?就是要用我們前面講過的入定出定的方法去修,從叁個方面注意:第一是坐下來以後整個身心很清晰,感受到環境的存在;第二是感受到身體的存在;第叁是感受呼吸的存在。系心鼻柱時感受呼吸存在于鼻柱處,每次進氣出氣都很清晰,不快不慢自然而然,這裏要特別注意的是,呼吸進來以後,要能清晰地體會到全部身心的感受,有沒有動搖?哪裏痛,哪裏不舒服等等,心要一直清楚地專注在鼻柱處。這叁個條件,也就是所處的環境、身體的姿勢、呼吸和心的浮沈,從粗到細地都了解了、都掌握了,氣息就開始清楚地進來、出去,一點雜亂、散動都沒有了,這就進入禅定了。

  出定時,還是要慢慢從這裏出去。首先不再系心鼻柱了,不去感受呼吸了;其次對身體的感覺也開始放松;最後也不去注意環境了,這樣再由細到粗慢慢地出定。出定和入定的步驟一定要認真掌握,經常訓練,以便我們能很自如地出入禅定了,心變得聽話,不再散亂。

  剛開始修系心止的時候,我們專注的力量還很弱,觀想呼吸時還可以配合數數,比如安般數息觀或者六妙門就是這麼修的。從一數到十,但不能超過十,這樣更容易專注;也不能既數呼氣又數吸氣。數吸就不能數呼,數呼就不能數吸,數完一次後,要待一呼一吸的整個呼吸都完成之後再數第二次,而且每次呼吸都要很清楚,從一到十,再從一到十……,不能十一、十二地數下去,因爲數越多心越散亂。數息是初步用功時比較容易得定的方法,開始時可能只能觀想十次,到第二個十次就散亂了,所以要多鍛煉,隨著用功定力加深,可以專注半個小時以上了,就不需要再數了。

  第二個修止的方法是製心止,“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就是只要有念頭起來了,就要告訴自己“不要打妄想了”,凝是凝固,心如同凍住了一樣。這個修法說起來比較簡單,做起來有點困難了。因爲凡夫心一直是動態的,凡夫覺得心裏想來想去很有意思,你讓他所有的念頭和想法都凝固、停止在那裏,那是很難受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很強的意志力,所以製心止其實很不容易做到。

  第叁個方法是體真止。理解體真止需要一定的教理基礎。以正智慧,體一切陰、入、界、叁毒、九十八使,及十二因緣等。叁界因果諸法,悉皆空寂。陰是五陰,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叁毒是貪嗔癡,九十八使就是各種見惑、思惑,所有這一切就組成了叁界因果諸法,而這些法的本質卻都是空寂的,這是般若法門非常重要的觀點。

  體會到了空性,才能理解體真止的修法。當知陰入等一切諸法,不從內因有,亦不從外緣有,亦不因緣合故有,亦不無因緣有。若非有,即是空,若于無所有空中計有者,當知但是無明顛倒,妄計爲有。若了知顛倒所計之法,一切悉皆虛诳,猶如夢幻。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亦不可得。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畢竟空寂,猶如虛空。若行者體知一切諸法,如虛空者,無取無舍,無依無倚,無住無著,若心無取舍依倚住著,則一切妄想顛倒,生死業行,悉皆止息。這是般若經典裏講述的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能感覺到的這個身心世界的存在,都是無明妄想的虛妄世界,本體全部都是空的。

  這個空不是虛空的空,也不是把物質消滅了以後,不存在了才是空,而是萬法的當下就是空,也就是一切法都沒有自性、或者以空爲自性的意思。猶如夢幻,只有名字符號,沒有一法可得。言語道斷是無法言說,心行處滅是起心動念都沒有了。空性不可思議,心行處滅爲不可思、言語道斷爲不可議,這是講萬法真實的本體畢竟空寂的意思。本體不執著在任何境上,也沒有取、沒有舍,這樣一切法、一切境界、一切妄想顛倒全部都會停止。

  因此無爲無欲,無念無行,無造無作,無示無說,無诤無競,泯然清淨。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此則止無所止,無止之止,名體真止。我們在講解永嘉大師的《證道歌》時,會詳細解釋這個空性的真體,《證道歌》裏說“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麼得”,取也取不得,舍也舍不得,也不取、也不舍,一切都不可得的時候,泯然清淨,如大涅槃,是名真止,身心湛然無住,這就是最好的禅定,也就是真止。止無所止,體會到真心本來就沒有住在任何境上,所以也不需要止,這種修禅定的方法就是體真止。

  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沒有主宰的,沙門是專指出家人,能把一切取舍之心、能所之心,全部停息下來,讓自己的心處在靜慮的狀態,去體會生命真正本源的人,才是真正的沙門。

  這種體真止的修法如果大家體會不了,就可以先按四禅八定的系緣鼻柱法體會一下世間的止,慢慢再深入地去了解佛法的深奧處。修學四禅八定主要是鍛煉我們的專注力,我們要知道,心的專注力越強,禅定就越深,禅定的快樂也越強烈,如果專注力弱,可能就進不了禅定,因此坐禅有了受用後,心力就會增強,身心會變得智慧、穩定,這無論對于我們的世間生活或者出世間的修行,都是非常有利益的,大家以後就能體會到。

  

《永嘉禅法 七章 禅定方便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