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入禅定之門
按照上一章講的修止方法,我們只要能用心得當,不停地去練習和模仿,或早或晚都會進入禅定之門的。隨著對心的散亂、煩惱的逐步調整,我們的心境自然而然就會産生變化,也就是會出現很多境界。境界的出現是有層次的,是從粗到細、從淺入深、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的。很多人修行時不注重境界,只注重心態,這是有失偏頗的,因爲佛法的核心是圍繞著人的心性,一切都要從內心中去印證。印證了以後,自然會有相應的境界出現,所以佛法是非常科學的,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每一步都能夠修證——也就是身證,親身去證悟佛法的真實不虛。
永嘉禅也是一樣,從《止觀入門》、《永嘉禅宗集》到《永嘉證道歌》的境界,都是永嘉大師一步一步親自印證過的,乃至諸佛菩薩也是如此修行證悟過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修學這個稀有難得的大乘禅法。從天臺止觀入手,先讓這顆平常散亂無章的、煩惱痛苦的心,通過禅定的訓練循序漸進地去調整,使它逐步趨向于穩定、安詳。在修學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我們也會得到一些和平常心態不太一樣的境界,先是欲界定,從粗心住、細心住、持身住,再到未到定,未到定之後就是初禅,然後依次是四禅八定。爲了讓大家入門後能更好地抓住禅修的覺受,我們依次講解一下欲界定以及四禅八定的境界特點和修證要點,以及我們進入各個禅定後的身心狀態。
禅定是由梵文音譯過來的,全稱爲禅那,意思是靜慮,就是心定下來觀察思維,所以也叫思維修。就是將心專注一個所觀的境上,不散亂,這就是定。觀呢,就是作種種的觀想,這個觀是第六意識,就是佛教裏所說的妄想。因爲現實中的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我們自己願意承受的,比如怨恨別人的情緒會使自己很痛苦。我們不想如此痛苦,內心就很想擺脫或者逃避這種怨恨;或者面對生活的壓力,我們承受不了時,也會感到痛苦;或者身體的疾病和傷痛引起的痛苦等等,這一切身心上的負面感受,都是我們不想要的。我們平時的妄想是雜亂無序、無法把握的,而且痛苦往往多于歡樂,因爲心不聽話,我們做不了心的主,沒有去調適內心,讓它穩定、協調、安詳的能力。面對內心的痛苦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受製于它,因此很多人都感覺人生很無奈。
禅定就是擺脫這些痛苦無奈的解藥,通過坐禅可以使我們的思想(妄想)變得有序、穩定、容易管理。任何禅定都離不了止和觀,如果心無法專注在某一個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沒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觀,就開不了智慧,所以觀就是讓自己能夠管理好妄想,並讓它專注在某一個境上。習慣了以後,這顆禅定的心就會變得聽話、自然、不會焦慮和煩惱,我們人生的態度也會變得解脫自在起來。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心,我們就先要能夠把它提起來、抓住,否則心很亂,七上八下的沒有規律,抓都抓不住,如何去管呢?因此觀之前要修止,就是把念頭停止在某一個境界上,心穩定了,才能提起這個心。止的境界的優劣對情緒的穩定與否很有關系,如果境界不好,就會引發更深的煩惱。比如一個人很貪心,因爲貪心的緣故妄想很多,停不下來,如果再教他修因緣觀,那就會越觀越貪心,就覺得貪心好;如果一個人嗔心很重,卻教他修不淨觀,他看到身心不淨之後,火氣就更大了,越觀越嗔恨,這叫“法不對機”,越修越難入定。方法是不是對機,有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標准,如果修法時,感覺身心很舒服、自然,心開始回歸、安住,不再散亂,不再流浪,這就是對機的好方法,否則就不是。
佛法的根本是戒定慧叁學,修止不修觀的人,只有定力不會有智慧,而且可能會偏向外道。佛經裏曾用蠟燭燈比作我們的心,來說明止觀雙運的重要性,比如一盞蠟燭燈點在屋裏,如果它左右搖晃,那麼燈光照到周圍的景物上都不會清楚;如果燈光停在那裏不動搖,周圍的一切就會被照得很清楚,這就是止和觀、定和慧的關系。如果把蠟燭換作一條木棍,雖然一動也不動,也沒有任何光明,那就是沒有智慧的死定,周圍的一切也就無法看清楚。
佛法是用來對照身心的,能夠生起覺觀,就是智慧。讓心靜下來,感受一下,甯靜的心與雜亂的心哪個更好?我們自然會選擇甯靜的感覺,這個選擇就是智慧。很多修行人會假設一個境界或目標讓自己去努力。比如先讓自己不打妄想,強製自己把心停下來,這種強製偏于止的方面,不起用就體現不出智慧;同時也有些人認爲強製比較麻煩,不要去強製,管它想什麼,只要讀懂理論就行了,這就像哲學家、思想家不停地讀書、不停地思考,得到的只是世間的聰明,因爲無法讓心安定下來,開發不了真正的智慧,所以這兩種做法都有失偏頗。小乘佛法要定慧等持,大乘佛法更是要定慧等持,如果有偏頗就不是正定、正慧。
智慧是一種抉擇的能力。許多人喜歡求神問卦,就是對生活沒有抉擇能力,不知道何去何從。有智慧的人,能夠觀察到一切事物的前因後果,就沒必要去問卦了。知道一切法都有因果,那麼有好的境界我們就去快樂地接受,不貪著;不好的我們就以妥善的方法去解決,也不厭煩,心不隨境動,這就是最好的智慧,也是修定力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修定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禅定的定,用一個方法專注,比如數息觀,讓自己專注在這個境界上,並很清楚這個狀態,這樣通過打坐産生定力。另外一種,就是定慧等持的定,比如當我們念佛念到不念而念,與佛陀的功德融爲一片的時候,生活中吃飯穿衣、待人接物也不受幹擾,身心非常清淨,對所處的環境也明白清晰,不會表現出修行人的特殊模樣。這是定慧等持的大定,不是一般的定力,是大乘佛法在生活中的起用。我們現在修止觀,是從禅定的定開始修,禅定的定,是讓心有所造作,專注在某個境界上,通過對這顆不安的、不聽話的心進行強製訓練,訓練到它能夠聽話爲止,並能在生活中自然起用。
凡夫的世界分爲六道中的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中分爲九地,欲界叫五趣雜居地,五趣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等,欲界衆生有種種欲望,且沒有定力,導致心態雜亂,非常不穩定,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同時具有人、天、地獄、餓鬼、畜生等五趣的心理狀態,變化無常,雜亂無序,所以我們要想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比較困難,甚至連自己是好人、壞人都很難判斷。比如有時我們會做好事不但不求回報,甚至連做好事的感覺都沒有;有時報複心生起來時,卻又無法控製自己的惡念和報複行爲……所以地獄、天堂都在自己心中隨時輪回、流轉,因此造下了無邊的輪回之因,這就稱爲五趣雜居地,是欲界凡夫安住的地方。
如果我們在欲界做了好事,但沒有修行,沒有禅定、沒有定力,那麼死後的善報也只能生到欲界的天上。欲界有六層天,最高只能生到第六層天,無法進入色界和無色界,色界和無色界依靠定力才能進入。也就是我們在欲界修善法、做好事,同時還要有禅定才能生到色界天上去。色界從第七層色界的初禅天開始,總共有十八層天,分別與四禅的境界相對應;最後無色界還有四層天,分別與四空定的境界相對應,所以叁界總共二十八層天,禅定功夫越深生得越高。
我們在欲界時要通過止觀打坐來修習禅定,比如打坐數息,稱爲坐禅。坐禅先要經曆兩種定,也就是欲界定和未來禅定,然後才能進入初禅。若想進入四禅八定,除了坐禅以外,還有很多其它法門,因爲行住坐臥都是禅,比如走路的步行禅,其方法就是關注自己的腳底心,或者其它禅門都可以觀想。把自己的環境、身體、呼吸、心態,這些感覺都觀察清楚了,然後全身心去感受雙腳踩到地上的那個感覺,穿布鞋感覺會更敏銳些,左腳踩下去,知道是左腳,右腳踩下去知道是右腳,就這樣左——右——左——右,每一次腳跟著地的感覺都很清楚,這種心的專注就是止;同時又很清楚自己的動作和念頭,就是觀。在家裏或其它空曠的地方,可以嘗試用這種方法,讓自己的身心放松,融入禅定。
禅法的受用是從淺入深的,需要不斷地、有條理地訓練才有受用,如果我們想超越自我的生命狀態,就要在做好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禅定。雖然即使達到禅定的最高境界後,也出不了叁界輪回,但有了四禅八定的基礎,再進一步學習大乘佛法,就會信心具足,進步快速,比如有了四禅八定的功夫後再修淨土宗,定中念佛的功德就非常大,可以直接了生死。所以一開始我們不要期望過高,平常心亂的時候,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心態,就是一種進步。但修行絕對不能間斷,因爲凡夫的心無量劫以來已經奔逸、渙散、叁心二意慣了,如果我們不能每天定時打坐,除非是功夫成片的登地菩薩,隨念就能轉回來,凡夫想偶爾坐一下就把它收回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得到禅定的受用,打坐的訓練是不可缺少的,一定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行。
建議大家每天至少要坐半個小時以上,不能間斷,這已經是很寬松的要求了,其實應該至少要一個小時以上,否則對于初學者來說,效果就很少,最多只是樹立起信仰,種點善根而已,禅定的受用就談不上了。所以初機修行的人,一定要堅持定時打坐,有了一些禅定受用,永嘉禅法後面的學習才可以跟得上,起碼在感受中能夠相似地去模擬和體會。如果沒有坐禅的實際訓練,連模擬都談不上,只憑想象是無法體悟禅定的境界的,更難以對永嘉禅法有准確的理解和掌握。
我們既然學習了禅法,就要在欲界中讓自己進入禅定,也就是離開欲界而進入四禅八定的境界,並慢慢加深禅定,直到進入最後的第二十八層非想非非想處天後,不能留在這個定境裏面,要有覺照地生活,不住在禅定裏面,隨時出來繼續往前走。等到修成了滅盡定,就出離了叁界,實現了生命的解脫,這是修學禅定基本的一個縱向路子。
那麼修欲界定就先要坐禅,在坐禅的過…
《永嘉禅法 第八章 入禅定之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