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法 第六章 五种方便行

  第六章 五种方便行

  我们学习了以上的内容,尤其是调五事的要领以后,就应该掌握入禅定的方法了。但在实际打坐上,即使我们偶尔能感觉很舒服,但下次再想进去就进不去了,也就是我们把握不了入定和出定的技巧,无法出入自由,找不到进入禅定状态的那个门槛。有一本书叫《你是做梦大师》,教我们如何通过训练,找到进入梦境的关键处——门槛,找到以后,我们就能随时通过这个门槛,从没有梦的状态进入梦境之中。而一个修习禅定很有受用的人,他完全可以编织自己的梦,希望在梦里见到谁,都可以如愿,因为一般梦境就是妄想的延伸和具体化。定力差时,我们的妄想就很模糊,很散乱;如果定力好了,妄想很专注,这个妄想就会在梦境中出现。所以我们修学禅定,就是要把握如何进入禅定,如何保持禅定,如何从禅定中出来这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点,就是要认识进入禅定之门的门槛在哪里。

  如何进入禅定之门呢?我们首先要调五事,把环境、身体、呼吸、心态都依此调整好了,心不再浮躁也不再暗沉,清清楚楚又不散乱,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进入禅定,进入的时候要掌握三个方面的要点:

  第一,对我的环境,我的身体,我的呼吸等等身体状况很清楚,是坐着,站着,还是在走路,在禅堂,在念佛堂,或是在家里。这个清楚里面不夹带任何价值判断,比如太吵了、太安静了等等,不必判断好坏,只要清楚地知道就行了。

  第二,对身体的感受也要很清楚地知道。感觉身体是重是轻?哪里痒、那里麻、哪里不舒服,这个时候的手和身体不要乱动。即使想动,也要缓缓地动,动的同时对自己的动作,包括动的幅度、感觉都要很清楚,比如走路,脚踩在地上与地面碰触的那个感觉,你要体会到,并要很清晰的把握它。一开始修行最好不要动,开始的时候定力不够,就难以把握对身体清晰的感受。

  第三,对自己的心念要很清楚,没有妄想或者起了什么念头都要知道。

  如果环境、身体、心态都能很清楚,就可以进入禅定。所以禅定的入门处就是清楚明了。如果不清楚了,那就是两个原因,第一是妄想纷飞,第二就是昏沉掉举,这就离开了清楚明了这个门槛,更入不了禅定之门了。所以我们要通过训练,让自己一步一步地从这个正规的门进来,然后再从这个门出去。否则偶然进去了,也只能是欲界的散定,或者是别人把你扔进去的,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但我们掌握了这个入门的方法后,就能将身、心、环境这三个方面观察得清清楚楚了,哪怕是一句佛号,都可以跟念佛三昧相应。

  所以修行四禅八定最重要的一点,首先是观身体的感觉而不是观心,对身体的感觉越清晰越容易进入禅定,这就是逆方便。不管是什么感觉,我们都很清楚,但不要判断它是好还是不好。比如哪个地方酸痛,我们知道就可以了,既不去讨厌,也不会喜欢,这就是比较初级的“止”。先把粗妄想,比如分析、判断、攀缘的心止住,身、心、环境这三者就都清晰起来了。这时我们再用任何一个简单的法门,比如观心、观息、或者念佛,都会是静静的,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比如舌头动的感觉、讲话的感觉、念佛的声音都会很清晰,除了清楚,一个妄想都没有,住在一句阿弥陀佛的定中,身心没有丝毫的波动。

  这感觉就如同把门窗都关好后,在房间里点一盏烛灯,因为没有风,火焰不会晃动,光明就能均匀地照耀整个房间,我们就很容易感受身体状况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心里没有妄想就是定,一句佛号清清楚楚就是慧,这就是住在禅定里边了。当罄声一响,禅修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要从禅定里出来,出来也是三个条件,就是把身体放松,身体、呼吸、妄想都不再管它,不观照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出来了。

  凡夫的妄想太多了,像洪水一样无法抵挡。学习禅定就是不停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熟悉进入禅定的方法。如果这个训练不熟悉,那就需要大家共修的环境,相互切磋,彼此鼓励,这样就容易进入禅定修学。刚一开始进入时,我们一般定力会很差,每次进入禅定的时间可能连几分钟都没有,就开始烦乱、难受,有人就觉得这样出来就行了,其实这样对禅修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的修习禅定,不管过程长短,都要让自己能如法地进入,再如法地出来,比如闲下来时,我们就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感觉一下:环境是怎么样的、呼吸怎么调整,身体有什么特别感受?我们只是去观这些感受,不去评判和选择,这样就可以进入禅定。定力差时,也可能就只能进入一分钟或半分钟,这都没有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定在那里的时候,有事情了,不经过出来的过程,马上就跑去做事情了,如果这样,以后再进入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模糊。

  所以禅定并不神秘,把握了入、住、出三个要诀,随时都可以训练、熟悉和运用这个过程。没事情就静一下,有事情了就提醒自己:现在不入定了,先去作事情。这样训练几次就会知道它的妙处了。一个想真正了脱生死的人,他的意志力一定很强,一天应该有四十次提醒自己进入禅定。禅定的时间也会慢慢增长,并渐渐扩散到生活中去,无论走路、吃饭、日理万机,都会处在禅定中,一切变得很清晰,人生就会充满智慧。

  “智”字是上面一个知,下面一个日,禅定中的这个清清楚楚的“知道”,像太阳一样照耀着我们整个身心就是“智”。如果你定力足够强,这个太阳足够亮,就不但对自己的环境和身心非常清楚,对他人的起心动念你也会清楚地知道,甚至任何事情的前因后果都清清楚楚,这就是佛法讲的智慧。世间的聪明不会明察因果,所以聪明人常会做糊涂事,以计谋取胜虽然暂时会得到些利益,不久可能就会遭到恶报。而智慧的人虽常在定中,没有丝毫的起心动念却会将任何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就是通过禅定把我们真心的神通妙用启发出来了。

  禅定虽然如此之妙,可是确实需要坚持不懈的训练。我们学习了调五事后,就算掌握了禅修的方法,但如果你没有什么志向和动力,修修停停的,或者不按部就班地训练,也体会不到禅修的妙处。所以我们下一步就要学习行五法,也就是修行准备工作的最后一项,发起伟大的志向和动力,才能进入正修行,也就是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

  这就比如我们想进山采宝,首先就要准备路费、粮食和衣物这些外在的资粮;还要看身体能否达到进山的条件,不至于路途疲惫,中途而退,并对身体进行必要的锻炼和检查。正修行就如同进山采宝,二十五方便可以消除障碍、增加福德,就如同准备资粮和锻炼身体,所以在佛法里将二十五方便称作“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通过资粮和加行的修行,首先要“见道”,知道什么是宝,才能进山采宝。如果只是准备资粮和加行,却不上路,见不了道,那就永远也采不到宝物。很多人在几十年的学佛过程中,见道位的正修行一直没有开始,只是做了些修行的准备工作,就是因为行五法的修行比较欠缺,没有树立起志向和信念,最终导致时日荒废,两手空空,这就非常可惜。

  那么行五法是哪五法呢?就是欲、进、念、慧、定。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第一就是欲。无论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善是恶,都要先具备完成它的欲望,否则就无法启动,修学禅定也一样,我们首先要有获得禅定的欲望,才能开始修行,前面刚刚讲了要呵五欲,这个欲怎么又成了五种方便行法的第一了呢?因为前面的五欲是贪求世间法的欲望,而行五法里的欲则是善法欲,也就是脱离世间颠倒妄想,得到一切禅定三昧、神通智慧法门的欲望或者愿望,所以欲本身并无好恶,就看你如何去用了。

  善法欲亦名为志,也可以称为志向。世间法里的志向太多了,我们都很熟悉,而佛法有两种最根本的志愿,第一种是我们希望能得到禅定解脱的智慧,解脱身心的束缚和烦恼;第二种是自己解脱后,还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解脱,这是菩萨的菩提大愿。总的来说学佛法就要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志向。上求佛道是希望自己解除痛苦,具足无量智慧;下化众生是把这种慈悲心运用到生活中,帮助众生解除痛苦。

  这两种愿望或志向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动力。亦名为愿,愿就是愿望。亦名为好,好就是爱好,以修行为兴趣、爱好,所谓“学之者,不如好之者” 。认真学习的人不如好学的人,如果没有兴趣、不爱好,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有了兴趣,无论如何都会坚持下来,肯定会有成就。亦名为乐,以修行为乐趣,做其它的都没有意思,就是修学禅定才有快乐,那怎么可能修不成呢?志、愿、好、乐是欲的由浅入深的四种表现层次,无论哪一种都能促使我们走入佛法的宝山。所以佛陀说,一切善法,欲为其本,欲望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其实欲也是一切恶法之本,它是一切生命行为最重要的动力。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如果没有了欲望,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欲望,没有人去劳动、去做事情,它就是一片荒芜的沙漠。欲望就如同汽车的引擎,凡夫的观念就如同方向盘,因为无明的缘故,凡夫的观念有善有恶,因此欲望也表现出善恶的区别,在方向盘的指挥下,欲望就会带着人向各种方向驶去。

  在贪嗔痴指挥下的欲望就是恶欲,满足恶欲的过程会使我们增加痛苦,堕落三恶道,就像饮鸩止渴,或用盐水止渴,结果是越喝越渴。在戒律指导下去追求定慧的欲望,就是善法欲,满足善法欲的过程能使我们得到清凉,真正的解除饥渴,使生命层次得到提升,上升到三善道。但因为还未摆脱无明的纠缠,仍旧不免轮回。摆脱无明之后,凡夫就转为圣人,圣人中的佛菩萨还会到这个世界上来生活的,他们的生存动力就不是凡夫粗重的欲望了,而是一种清净无为…

《永嘉禅法 第六章 五种方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