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者的感恩 上

  禅者的感恩(上)

   一提到禅者,大家馬上就會想到古代那些很潇灑、如行雲流水般、又毫不執著的祖師們。可是我們學佛多年後,發現“禅”好象離我們非常遙遠又非常近,但又說不出它的距離感在哪裏。你說它近嗎,好像遙不可及,你說它遠嗎,就在當下。昨天晚上普茶的時候,老和尚一再強調我們要在當下,但是真正的當下在哪裏?我相信還會有很多同修會存有疑問。所以,我今天就來講講《禅者的感恩》。先講禅者,然後再講禅者是怎麼樣去感恩。

  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有人把它總結爲講言教理論的,講行爲戒律的,和講精神實質的,所以總結起來可以用叁句話來概括:教爲佛語,禅爲佛心,戒爲佛行。禅是佛的心法,曆代祖師以心傳心,以心印心。教爲佛語,是用文字把它表達出來的。戒律是佛的行爲。實際上從佛經裏面經常看到,我們一切人的一切行爲,都歸向這方面,就是身口意叁業。佛陀的身業,以戒律來完成;佛陀的語業,以教理教化衆生來完成;佛陀的意業就是達到了禅的圓滿境地。一般來講,戒律條條款款,包括戒律內在的精神,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因爲行爲可以看得見。學習教理呢,理論一套一套的,我們可以用我們這個第六意識的思想去分別它,去理解它,去領悟它,看起來也比較容易。只有這個佛心實在是不容易體會,而禅宗之所以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能夠發揚光大,曆千年而不衰,它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爲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基礎好。傳統儒家文化,孔孟之學使我們能夠做人做的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對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不放過,謹慎,小心,認真,勤勞。而老莊哲學呢,使我們心胸變得豁達開放。這兩者結合的背景,使禅宗與我們漢地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古來祖師大德說我們漢地:中華民族有大乘氣象。所謂的大乘氣象實際上指的就是禅宗的心法傳承。所以,昨天宗舜法師最後有一個偈頌,告訴我們發菩提心,彼即丈夫我亦爾,不可自輕而退屈。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大家跟禅是不是有直接的淵源呢?我們現在是不是真的可以體會到禅的味道呢?

  我今天分兩點來跟大家一起討論。第一點是禅者的感恩境界,他的感恩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感恩,這很重要。因爲既然禅爲佛心,你就不能從行爲上去看。我發現很多人學習佛法或是學習禅宗,學到最後,還是流于形式。

  佛法是廣大無邊的一種教育,它告訴我們九法界衆生,我們的生命已經包含了非常完美的內容,但是我們大家不認識,所以它將我們每個生命的每一個內在的很微細的地方揭示出來,讓我們清清楚楚地去體會,所以說佛法是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啊。法門之廣可以延伸到什麼程度呢?以前有同學提出來,說,這個老太婆到廟裏去燒香拜佛,這種行爲是近乎迷信。對于磕磕頭拜拜佛求菩薩保佑,這個做法他們好像很反感。我就告訴他,不應該這樣看,爲什麼?法門深廣就廣在這裏。老太婆家裏遇到困難,遇到災難的時候,求佛安慰一下她的心,同時用她這顆虔誠的心去影響她的行爲,以真誠的行爲來感應諸佛菩薩,這種教育非常微細。如果是一個七地菩薩,七地菩薩他自認爲我的行爲已經很圓滿了,我已經明白了涅槃的境界,佛的境界我都已經知道了,我現在不需要做了,這個時候佛陀還會出現教訓他。你看看,上到七地菩薩,下到一個一點都沒有接觸佛教的人,同樣可以受到佛的教育。《法華經》說:若人舉一手,或複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衆。所以佛法法門深廣,我們千萬不要小看跟佛結緣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法的教育真正是做到了有教無類。有人開玩笑說孔子提出來有教無類。孔子的叁千學人,七十二賢聖,裏面沒有一個是女生,所以他說有教無類只是理想,沒有做到,不收女弟子。只有釋迦佛,在家出家都有男女弟子。不但有人,十法界一切衆生,畜生道,餓鬼道,只要是一種生命的存在,就是佛的教化範圍,所以佛陀他真正貫穿了這種生命的內在力量,做到了有教無類。

  大家知道,平常我們的生活都很忙。見面的時候問候:最近怎麼樣啊

  你們最近怎麼樣啊?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忙!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累!如果再問一句怎麼樣啊?第叁個回答就是:煩!有沒有?忙、累、煩,這是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體會到的“生活叁字經”。但是,佛法告訴我們,我們生命裏面具備兩種力量,第一種是絕對的自由,第二種是絕對的幸福。大家可能想:我有多少自由?小時候剛會走路,我去爬,父母就非得把我抓起來學走;小孩子,父母在家教你如何如何;然後長大一些上學的時候,老師教你如何如何;工作的時候,領導又叫你如何如何。那麼平時在生活當中,同修道友又叫我如何如何,甚至自己都叫我如何如何…,你說你自由嗎?有人也許會說,這是我心甘情願的,但是我發現你說完這句話,扭過頭去,馬上會淚流滿面。爲什麼?你沒有找到真正的自由啊!同樣的,幸福也被我們自己削弱掉了。佛法告訴我們,這種力量是被我們自己削弱掉的,我們自己把這種自由完全削弱掉了。剝削的理論在哪裏?那麼我就想講一點,禅者的感恩境界的第一點——禅者的悠然。

  習佛法心法的人,他爲什麼會達到那種悠然自得的境界,而我們大家爲什麼做不到那種悠然,即便做出來了,也是做出來的。佛說的我們原本就有的那個東西,到哪裏去了呢?

  《金剛經》講到兩個修行的方法。第一個修行的方法是無住生心,禅宗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開悟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一個不識字的人,聽到就開悟了。我再念一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了沒有?無所住是無所住在哪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記得昨天有人問我:“生活禅”或者是在禅宗的書裏,總叫讓我們活在當下,這個當下到底是哪一個當下?老和尚給我們解釋說只有一個當下,但這一個當下我不知道在哪裏。現在諸位你要是真想體會一下禅者無住生心,現在借助這個機會,你可以體會,告訴你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你先看自己,你坐在什麼方向,你坐在什麼位置,你是以什麼形式坐的?是翹著二郎腿,還是平正地坐著,不要緊。你不管是什麼樣子,你只要很清楚自己的樣子,很清楚你的環境,你清楚你坐在那裏,我清楚我坐在這裏,大家都很清楚。我相信沒有文化不要緊,這肯定能做到。然後你再看一下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思想,簡單地過一遍,自己的六根代表主管的自我。然後再過一遍色、聲、香、味、觸、法。色是外在世界,外在的色法,看得見的摸得著的,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色;聲,就是這個講話的聲音;香,鼻子所聞的氣味;味,平時我們吃東西時的味道;觸,身體的感觸是冷還是熱;然後我講的內容,這是個概念,這就是法塵。妄想所緣的就是這個法塵,我每講一句話你的腦袋裏面會蹦出一個概念來,對吧,所以我們的六根就是在生活當中不停地追逐六塵,然後再産生六識。我們現在能體會到的生命狀態就這麼多了,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體會一下看是不是?沒有超出這個範圍之外。佛經告訴我們,凡夫衆生六道輪回全部內容加起來也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你花一分鍾時間就學會了。你看,六根、六塵、六識,很清楚啊。稍微難一點的是這個意識,第六意識妄想生起來的時候,就是腦袋裏面出現一個概念的時候,它已經變成一個概念,已經變成一個妄想。

  六根、六塵、六識從文字上大家可能看過千萬遍,很容易明白,但是你要把它對照自己的生命,你要看我們的意識妄想是怎麼生起來的。意根是什麼東西呢?佛經裏面有一句話說:愚者難分識與根,沒有智慧的人,妄想、不妄想他分不清楚。但是只要你沈下心來:此身難得,佛法難聞,你會發現,妄想從那裏冒出來的?你閉上眼睛,感覺妄想是從無盡的黑暗的背後冒出來的,是不是?比如我現在讓你想一下那個萬佛樓,那個萬佛樓從腦袋裏面冒出來。想象一下你睡覺的房間,房間冒出來了;但是我不講的時候它沒有。你看它是從哪裏冒出來的呢?萬佛樓和房間都是原來在你的生活中有了一個概念,那個概念就是法塵。在這個概念沒有冒出來以前,沒有打妄想之前,有一個狀態,什麼狀態?就是剛才訓練大家,在“啪”一下,妄想不打,這個時候,明明白白。我講話你聽的清清楚楚,你不用去考慮法師在講什麼,你甚至不要去考慮前面有什麼東西,你看的清清楚楚。我現在在這裏如果打妄想,也就是我要看這位同學,那別的同學在那邊動了我就看不到了。正因爲我不看某一個人,我的眼光所及你們每一個人在動,他是怎麼動的,都了如指掌。你兩邊動,叁邊動,五邊動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爲什麼?佛陀告訴我們,已說的法如爪上土,未說的法如地上土。再不相信你們可以試一試,在城市的十二層高樓上,往下面看,下面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你不打妄想地看著,清清楚楚,多少人多少車,多少顔色。但是你只要看見那一輛可能是警車,那完了,別的車你什麼也看不見,什麼道理?我們的意根可以緣一切法塵。當我們的妄想生起來的時候,我們是執著其中一個法塵,所以你必須把妄想心停下來之後,作爲一個方便先看到這個意根,這是一個入禅門的最直接的方法。

  禅宗早期的禅法,從佛陀在世一直到中國唐朝的慧能大師,它都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到了宋朝以後,衆生的根基陋劣了,不敢相信當下的六根、六塵、六識就是佛性,不敢承擔。于是,大慧宗杲禅師提出來參話頭。參禅這個參話頭怎麼參呢?諸位可能有老參住過禅堂,或者也曾經打過坐參過禅。虛雲老和尚,雲公老人《參禅要旨》裏面給我們說,很多人參禅,比如說參“念佛是誰”,他就在念阿彌陀佛,這個念佛的到底是誰,是我眼睛還是我耳朵?不對不對,參禅不是這樣參的。…

《禅者的感恩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禅者的感恩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