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者的感恩 上▪P2

  ..續本文上一頁參禅叫你參話頭,問題的關鍵在一個“頭”字,話的前頭。那怎麼參呢?比如說參“念佛是誰”,你這句阿彌陀佛念出來,想念,但你千萬不要讓自己念出來,沒有念出來,但你又想念,又不讓他念出來,就看那個念頭來之前的那一點。一個比喻說,如貓捕鼠。老鼠鑽進洞裏面,貓就在洞門口,四爪抓地,威猛無比,全神貫注看著洞口。它希望老鼠出來,老鼠出來它可以抓,但是又怕老鼠出來跑掉了,所以就始終看著這個洞口,看在哪裏。就是看在我們一念未生之前。當你這個念頭沒有生起來之前,這是什麼境界?這就是意根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意根最難了解。唯識宗講的八識,第七識我執,它具備一個特別的功能叫恒審思量。這個恒審思量就是具備明了、了解、思量、清清楚楚,而且不間斷、永恒。具備這個功能的是誰呢,就是我們的意根。我們輪回的根本,我們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源就在這裏,所以整個佛法的宗派裏面各種修行方法歸納爲兩類:第一類,讓你停下妄想,從第六意識下手,比如說,念佛法門,持咒。念佛以一念抵萬念,把你這個妄想的心停下來,然後你自然能夠看到妄想背後的家夥。第二類,不從妄想上下手。妄想想什麼你不要管,你今天想這個,想要成佛想要發菩提心,弘法利生。明天可能想要吃喝玩樂,想要升官發財。不要緊,你不要管這個妄想,因爲妄想本身是第六意識,它沒有錯,罪過全在它背後的我執,所以參禅的人,他的思想就放開了。他首先要參到疑團生起來,要參到妄想前面這個頭。很關鍵的事情就是我們當下這顆心,沒有妄想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這個地方。他只是找到了一個入門的地方,找到了這個門,所以沒有開悟之前,用功夫,就在這裏用。

  這個生活禅夏令營,我想大家不用妄想去生活,而用這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個東西去生活,你的生活會感到一種學習禅法的味道,但這不能稱爲禅者。只有把這個東西用功到位了,功夫可以成片,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桶底脫落了的那一刹那,破本參。是破什麼參呢?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妄想的當下的這個。把它再粉碎掉,當你把這個再粉碎掉的時候,諸位學習教理的人就知道了,輪回的世界從此沒你的份了。所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當下的這一念,前念過去,後念未生之間,中間的這一段,諸位心要是沈下來,就可以看到這一點。它是什麼樣子啊?它沒有任何樣子:它不是有,也不是沒有。你說它有,它沒法形容,因爲沒有一個明明白白的東西在。它沒有長短方圓,青紅赤白,所以你說它有,它好像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那麼在這裏立定腳跟。大梅法常禅師給我們開示過,黃檗禅師也開示過。有一首偈頌非常有名,叫做:

  根塵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根塵迥脫,就是六根與六塵迥然脫離。這個不簡單!各位如果有兩秒鍾體會到這種境況,你就會有解脫的感覺。眼睛跟外界沒關系了,耳朵跟聲音沒關系了,甚至心跟動念沒關系了。你試驗看,有種最笨的方法就是一切我看到的東西都不要了,能聞的能想象的能感觸的我都不要了,這時候完全是赤裸的六根境界,這不是常人的教育可以做得到的。下一句“緊把繩頭做一場”,在佛經裏六根六塵比喻成六結,我們的心有打不開的結,你生活當中所有問題加起來就是這六個結。等你的根塵分離的時候,只要一個結打開,其他的結就同時打開了。你抓住的就是繩頭,即生死的根源,也就是剛才所說,你拒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個拒絕是你當下的心法,不是你的戒律行爲語言。你不要跑出去跟別人說我脫開了,那就錯了。因爲這是心法,你內心把這些脫開的時候,當下明明白白這一點就是生死的根源,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修行是苦口婆心,叫我們當下,當下,再當下,我們呢弄來弄去只有一個妄想的當下。“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禅宗的功夫成片的地方就在這個地方。成片了之後會出現兩種情況。假如我們善根成熟,一成片,馬上繩頭就解開了。就是禅宗的破本參!

  禅宗最大的特點是明心見性,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破除這個繩頭。之後呢,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因爲意根不能破除,因爲妄想破除都很難,沒有禅定的功夫嘛!但是對于真正的修行來說,破除妄想比破除我執容易的千萬倍。現在修行人不能得到佛法心法的傳承,那種生命力的貫穿,那種力量,爲什麼?當我們在意識這個地方用心,用到成熟的時候,唯有機緣成熟的人,他能一把透過去了,福德因緣不成熟要等待機緣。像虛雲老和尚,等到別人燙到他的手,杯子掉地上的時候,他才開悟了,馬上就說:

  燙著手,打破杯,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桃花處處開,山河大地是如來。

  他把明明了了的東西破除掉了。六根,六識,六塵,是我們有爲世界能感受到的所有內容,當把最後的我執破除的時候,他出現的是小乘講的涅槃——本寂。大乘佛法裏的真如,如如。真心與佛性不一不異,這不是一個東西,現在市面上很多書都說真如與佛性是一個東西,這只能說是對了一半,因爲他們不一不異。真如佛性是第六意識無法想象的,不可思議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他們是相同,但實則不然。

  我告訴大家“無住生心”是什麼道理。慧能大師根利,他一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那就是那裏啊,我們輪回的世界都沒有立足之地了。禅宗祖師說:“去年窮不算窮,去年還有立錐之地;今年窮才算窮,今年沒有立錐之地了。”去年窮是指妄想停下來的時候,還有一個明明白白的東西在那裏;今年窮就是連明明白白的東西也打破了。破本參,桶底脫落,這是應無所住的境界。小乘人不發大乘心,他一到這個境界他高興了,他涅槃了,沒有生死了。佛法分人、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乘。這五乘中,人天乘是世間法,就是爲了接引我們大家的。五戒和十善是人天乘創立的一種人間的價值觀,但這不是佛法的根本思想。真正思想是讓我們不要執著在六道輪回、生死迷惑的世界裏,要超越出去。就好比我們是海裏的衆生,一直沒有露頭,這時有個善人遞個梯子給我們,這個梯子有五個臺階,其中兩個伸到海裏面去,叁個在外面。學習佛法就是這樣,有次第的。海裏的還沒出來就想跑到海外面可能嗎?另外一種思想就是講,我只要做一個好人就行了,反正任何宗教都是講作一個好人的,幫別人自己快樂一點。然後學禅,他把學禅當成是一種娛樂消遣,就像抓住海裏面的兩個臺階就很高興。我們看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他是講菩薩回到現實生活當中來,無住生心,生心的內容,就是人間佛教的用心之處。那麼誤會他的人呢,認爲做好人就是佛教,慘了。佛教的精神命脈、法脈丟失了,這種法脈的貫穿是我們從每個臺階爬出去必須建立人間最好的價值觀。兩千年來,我們都知道五戒十善很好,知道了好,你才能順著臺階繼續往下走,最後你會發現,佛法的根本是心法。“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當你從苦海裏跳出來時,會感覺輪回太苦了,太無序雜亂顛倒了,所以不想來了,因爲在涅槃裏面沒有生老病死,沒有是非計較,沒有人世間我們所感受到的迷惑顛倒、不安。但是這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嗎?佛陀告訴我們:不是!這只是一個臺階。當你到了這個臺階時,你知道佛法已經超出了世間法,所以整個佛法包括禅宗告訴我們無住以後還要生心。生什麼心?就是現在打妄想的心,妙不可言!當你把妄想的底抽掉以後,第六意識的妄想顛倒變了,變成你的妙觀察智,成智慧了。爲什麼呢?假如你在涅槃裏,好多境界你還體會不到。佛陀告訴我們你不能這樣住在裏面,所以佛陀對涅槃有叁種解釋。第一種是小乘的涅槃,叫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有余涅槃即破除了我執但身體還在,但是思想境界、生命的著落點已經不在這個世間,對世間的一切真正解脫,世間的五欲六塵對他毫無關系,但是還在生活;另外一種就是無余涅槃,到了臨終,不管活到多大,他仍然是要去世的,連身體也不存在了,智慧也不能顯示出來的灰身滅智,就是無余涅槃。

  我們大乘佛法的特點在人間。爲什麼在人間呢?因爲當你解脫之後,才發現,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麼美好的身心世界,這麼莊嚴的國土,我何不好好的去體會、去感受呢?我們的生命有兩種動力,第一種動力是我們大家,沒有解脫的人,你生活的動力是欲望。欲望是六道凡夫的動力,不僅是你生活的動力,還是你整個生命的動力。淫欲、食欲,財、色、名、食、睡,諸位想一想,假如現在我不要世間的五欲,如果一個沒有學習佛法的人,一時間什麼都不想要了,也不想吃,不想喝,不好好得玩,什麼都不想要的話,你的生命就會慢慢的枯萎掉的,它絕對沒有支撐你再活下去的力量。所以,佛法是要我們祛除五欲,讓我們輪回痛苦的生命枯萎掉。

  然後大乘佛法又具有另外一種轉換力量,什麼力量?那就是願力。欲望的力量跟願力不一樣,願力是什麼?願力就是菩提心,就是你在凡夫的時候的大願(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中特別是願菩提心很關鍵,大家現在最能發起這種菩提心。因爲你現在對身邊的這一切最能感受到痛苦,當你感受到衆生還在輪回,還在痛苦的時候,你發起這麼一種心:我願意救度一切衆生,包括我哦,自己也是衆生。我願意救度一切衆生,就是這麼一個心願生起來的時候,這個力量非常的強大。有了這麼個力量,當你自己的痛苦解決了,就是剛才所說的那個我字被打破,證到涅槃本體,拿大乘的話來說,就是證到真如本體時候,他的第一個念頭,馬上想到的是什麼?如果你在家夫妻感情深,馬上想到我妻子在哪裏?我得去度她,這個太好了,我得去告訴她,讓她不要痛苦;如果你是個很孝順的孩子,那你馬上…

《禅者的感恩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者的感恩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