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者的感恩 上▪P2

  ..续本文上一页参禅叫你参话头,问题的关键在一个“头”字,话的前头。那怎么参呢?比如说参“念佛是谁”,你这句阿弥陀佛念出来,想念,但你千万不要让自己念出来,没有念出来,但你又想念,又不让他念出来,就看那个念头来之前的那一点。一个比喻说,如猫捕鼠。老鼠钻进洞里面,猫就在洞门口,四爪抓地,威猛无比,全神贯注看着洞口。它希望老鼠出来,老鼠出来它可以抓,但是又怕老鼠出来跑掉了,所以就始终看着这个洞口,看在哪里。就是看在我们一念未生之前。当你这个念头没有生起来之前,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意根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根最难了解。唯识宗讲的八识,第七识我执,它具备一个特别的功能叫恒审思量。这个恒审思量就是具备明了、了解、思量、清清楚楚,而且不间断、永恒。具备这个功能的是谁呢,就是我们的意根。我们轮回的根本,我们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源就在这里,所以整个佛法的宗派里面各种修行方法归纳为两类:第一类,让你停下妄想,从第六意识下手,比如说,念佛法门,持咒。念佛以一念抵万念,把你这个妄想的心停下来,然后你自然能够看到妄想背后的家伙。第二类,不从妄想上下手。妄想想什么你不要管,你今天想这个,想要成佛想要发菩提心,弘法利生。明天可能想要吃喝玩乐,想要升官发财。不要紧,你不要管这个妄想,因为妄想本身是第六意识,它没有错,罪过全在它背后的我执,所以参禅的人,他的思想就放开了。他首先要参到疑团生起来,要参到妄想前面这个头。很关键的事情就是我们当下这颗心,没有妄想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这个地方。他只是找到了一个入门的地方,找到了这个门,所以没有开悟之前,用功夫,就在这里用。

  这个生活禅夏令营,我想大家不用妄想去生活,而用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个东西去生活,你的生活会感到一种学习禅法的味道,但这不能称为禅者。只有把这个东西用功到位了,功夫可以成片,祖师大德告诉我们,桶底脱落了的那一刹那,破本参。是破什么参呢?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妄想的当下的这个。把它再粉碎掉,当你把这个再粉碎掉的时候,诸位学习教理的人就知道了,轮回的世界从此没你的份了。所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当下的这一念,前念过去,后念未生之间,中间的这一段,诸位心要是沉下来,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它是什么样子啊?它没有任何样子:它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你说它有,它没法形容,因为没有一个明明白白的东西在。它没有长短方圆,青红赤白,所以你说它有,它好像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那么在这里立定脚跟。大梅法常禅师给我们开示过,黄檗禅师也开示过。有一首偈颂非常有名,叫做:

  根尘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根尘迥脱,就是六根与六尘迥然脱离。这个不简单!各位如果有两秒钟体会到这种境况,你就会有解脱的感觉。眼睛跟外界没关系了,耳朵跟声音没关系了,甚至心跟动念没关系了。你试验看,有种最笨的方法就是一切我看到的东西都不要了,能闻的能想象的能感触的我都不要了,这时候完全是赤裸的六根境界,这不是常人的教育可以做得到的。下一句“紧把绳头做一场”,在佛经里六根六尘比喻成六结,我们的心有打不开的结,你生活当中所有问题加起来就是这六个结。等你的根尘分离的时候,只要一个结打开,其他的结就同时打开了。你抓住的就是绳头,即生死的根源,也就是刚才所说,你拒绝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拒绝是你当下的心法,不是你的戒律行为语言。你不要跑出去跟别人说我脱开了,那就错了。因为这是心法,你内心把这些脱开的时候,当下明明白白这一点就是生死的根源,所以祖师大德教我们修行是苦口婆心,叫我们当下,当下,再当下,我们呢弄来弄去只有一个妄想的当下。“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禅宗的功夫成片的地方就在这个地方。成片了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假如我们善根成熟,一成片,马上绳头就解开了。就是禅宗的破本参!

  禅宗最大的特点是明心见性,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破除这个绳头。之后呢,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因为意根不能破除,因为妄想破除都很难,没有禅定的功夫嘛!但是对于真正的修行来说,破除妄想比破除我执容易的千万倍。现在修行人不能得到佛法心法的传承,那种生命力的贯穿,那种力量,为什么?当我们在意识这个地方用心,用到成熟的时候,唯有机缘成熟的人,他能一把透过去了,福德因缘不成熟要等待机缘。像虚云老和尚,等到别人烫到他的手,杯子掉地上的时候,他才开悟了,马上就说:

  烫着手,打破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桃花处处开,山河大地是如来。

  他把明明了了的东西破除掉了。六根,六识,六尘,是我们有为世界能感受到的所有内容,当把最后的我执破除的时候,他出现的是小乘讲的涅槃——本寂。大乘佛法里的真如,如如。真心与佛性不一不异,这不是一个东西,现在市面上很多书都说真如与佛性是一个东西,这只能说是对了一半,因为他们不一不异。真如佛性是第六意识无法想象的,不可思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他们是相同,但实则不然。

  我告诉大家“无住生心”是什么道理。慧能大师根利,他一听“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那就是那里啊,我们轮回的世界都没有立足之地了。禅宗祖师说:“去年穷不算穷,去年还有立锥之地;今年穷才算穷,今年没有立锥之地了。”去年穷是指妄想停下来的时候,还有一个明明白白的东西在那里;今年穷就是连明明白白的东西也打破了。破本参,桶底脱落,这是应无所住的境界。小乘人不发大乘心,他一到这个境界他高兴了,他涅槃了,没有生死了。佛法分人、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乘。这五乘中,人天乘是世间法,就是为了接引我们大家的。五戒和十善是人天乘创立的一种人间的价值观,但这不是佛法的根本思想。真正思想是让我们不要执著在六道轮回、生死迷惑的世界里,要超越出去。就好比我们是海里的众生,一直没有露头,这时有个善人递个梯子给我们,这个梯子有五个台阶,其中两个伸到海里面去,三个在外面。学习佛法就是这样,有次第的。海里的还没出来就想跑到海外面可能吗?另外一种思想就是讲,我只要做一个好人就行了,反正任何宗教都是讲作一个好人的,帮别人自己快乐一点。然后学禅,他把学禅当成是一种娱乐消遣,就像抓住海里面的两个台阶就很高兴。我们看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他是讲菩萨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来,无住生心,生心的内容,就是人间佛教的用心之处。那么误会他的人呢,认为做好人就是佛教,惨了。佛教的精神命脉、法脉丢失了,这种法脉的贯穿是我们从每个台阶爬出去必须建立人间最好的价值观。两千年来,我们都知道五戒十善很好,知道了好,你才能顺着台阶继续往下走,最后你会发现,佛法的根本是心法。“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当你从苦海里跳出来时,会感觉轮回太苦了,太无序杂乱颠倒了,所以不想来了,因为在涅槃里面没有生老病死,没有是非计较,没有人世间我们所感受到的迷惑颠倒、不安。但是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吗?佛陀告诉我们:不是!这只是一个台阶。当你到了这个台阶时,你知道佛法已经超出了世间法,所以整个佛法包括禅宗告诉我们无住以后还要生心。生什么心?就是现在打妄想的心,妙不可言!当你把妄想的底抽掉以后,第六意识的妄想颠倒变了,变成你的妙观察智,成智慧了。为什么呢?假如你在涅槃里,好多境界你还体会不到。佛陀告诉我们你不能这样住在里面,所以佛陀对涅槃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小乘的涅槃,叫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即破除了我执但身体还在,但是思想境界、生命的着落点已经不在这个世间,对世间的一切真正解脱,世间的五欲六尘对他毫无关系,但是还在生活;另外一种就是无余涅槃,到了临终,不管活到多大,他仍然是要去世的,连身体也不存在了,智慧也不能显示出来的灰身灭智,就是无余涅槃。

  我们大乘佛法的特点在人间。为什么在人间呢?因为当你解脱之后,才发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么美好的身心世界,这么庄严的国土,我何不好好的去体会、去感受呢?我们的生命有两种动力,第一种动力是我们大家,没有解脱的人,你生活的动力是欲望。欲望是六道凡夫的动力,不仅是你生活的动力,还是你整个生命的动力。淫欲、食欲,财、色、名、食、睡,诸位想一想,假如现在我不要世间的五欲,如果一个没有学习佛法的人,一时间什么都不想要了,也不想吃,不想喝,不好好得玩,什么都不想要的话,你的生命就会慢慢的枯萎掉的,它绝对没有支撑你再活下去的力量。所以,佛法是要我们祛除五欲,让我们轮回痛苦的生命枯萎掉。

  然后大乘佛法又具有另外一种转换力量,什么力量?那就是愿力。欲望的力量跟愿力不一样,愿力是什么?愿力就是菩提心,就是你在凡夫的时候的大愿(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中特别是愿菩提心很关键,大家现在最能发起这种菩提心。因为你现在对身边的这一切最能感受到痛苦,当你感受到众生还在轮回,还在痛苦的时候,你发起这么一种心:我愿意救度一切众生,包括我哦,自己也是众生。我愿意救度一切众生,就是这么一个心愿生起来的时候,这个力量非常的强大。有了这么个力量,当你自己的痛苦解决了,就是刚才所说的那个我字被打破,证到涅槃本体,拿大乘的话来说,就是证到真如本体时候,他的第一个念头,马上想到的是什么?如果你在家夫妻感情深,马上想到我妻子在哪里?我得去度她,这个太好了,我得去告诉她,让她不要痛苦;如果你是个很孝顺的孩子,那你马上…

《禅者的感恩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者的感恩 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