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大師的天臺禅法 二

  永嘉大師的天臺禅法(二)

  第二、與十乘觀法的思想內容相聯系

  前面從形式上對《永嘉集》與《摩诃止觀》、《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作了對比,然從其修行指導上看,則又能夠與天臺圓教的“十乘觀法”相聯系。據《摩诃止觀》卷一(上)以及《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所述,圓頓行者初觀實相雖無初後之別,但以二十五方便爲預修,後以十乘觀法爲正修。十乘觀法就是指天臺宗爲進修初住所實際熏修的十種觀行法門。乘是車乘,行者修佛道,如駕大白牛車,直達涅槃寶所,故名爲乘。此十法能令觀行成就,運載行者至果地,故名十乘觀法。十乘即是:第一觀不思議境,即以能觀之智,觀察行者現前的一念陰妄之心,具備叁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議境。第二發真正菩提心,指發上求菩提,下化衆生的真正菩提心。第叁善巧安心,修習止觀,以方便善巧,安住于一心。第四破法遍,以一心叁觀的智慧,遍破叁惑的情勢。第五識塞通,能了別煩惱、生死、六蔽等爲塞,菩提、涅槃、六度等爲通,離塞而從通。第六道品調適,一一調試叁十七科道品,采擇適于自己根機的而修。第七對治助開,修五停心或六度等行,以對治事惑,助開正道理觀。第八知位次,于修行乃至證果的位次,如實了知。第九能安忍,于內外障礙,皆能安忍不動。第十離法愛,若斷法愛,即發現真正中道。[⑧]

  這十乘觀法的核心就是第一觀不思議境,也就是天臺圓教的一心叁觀,這是上根利智者所修的觀法。除此之外,就是“真正發菩提心”和“巧安止觀”的中根人所修之主要內容,以及第八知位次的下根人主要修行內容。而《永嘉集》也就正好抓住了這幾個要點,並將之貫穿在整個思想內容當中。我們這裏就從指導思想的角度,對其進行簡要的分析。如圖所示:

  慕道志儀第一 第一觀不思議境

  戒驕奢意第二 第二發真正菩提心

  淨修叁業第叁 第叁巧安止觀

  奢摩他頌第四 第四破法遍

  毗婆舍那頌第五 第五識塞通

  優畢叉頌第六 第六道品調適

  叁乘漸次第七 第七對治助開

  事理不二第八 第八知位次

  勸友人書第九 第九能安忍

  發願文第十 第十離法愛

  在上圖中,第一觀不思議境所對應的是優畢叉頌第六和事理不二第八,這是因爲《永嘉集》中對“事理不二”的解釋中有“了事即理”和“即事而真”的說法,即事而真就是圓教不思議觀的“一念妄心即具叁千妙法”,所以如此對照。而第二發菩提心在智者大師的思想理論中是屬于中根人修習的開始,但在《永嘉集》中相對應的是慕道志儀第一,這正好說明了《永嘉集》著重在于對中根人的接引,而非上根利智者的應機之法。第叁巧安止觀則是《永嘉集》的主體內容,這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部分。第四破法遍、第五識通塞、第六道品調適、第七對治助開等,基本都被《永嘉集》集中在正修止觀的前方便中了。值得注意的是第八知位次,在圓教思想裏面的下根人所修之首要內容,也是在《永嘉集》的止觀修證之後接著而談的,這一點明顯地有著內在的聯系。

  所以,《永嘉集》的外在形式和思想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天臺止觀的影響,並且具有繼承和發揚的精神意趣,這應該是沒有什麼可以置疑的了。

  至于其中的具體修行方法,則《永嘉集》又攝取了天臺止觀法門的各個領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前基礎訓練

  在天臺止觀法門中,所有正式修習止觀之前,都要進行自身各種條件的訓練,最著名的就是“二十五方便”了,這二十五方便又分爲五科,即:一具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二诃五欲:色、聲、香、味、觸。叁棄五蓋: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四調五事:心不沈不浮、身不緩不急、息不澀不滑、眠不節不恣、食不饑不飽。五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智者大師更強調說:“此二十五法通爲一切禅慧方便。諸觀不同,故方便亦轉。”[⑨]但永嘉大師卻總結其核心內容,概括爲叁條:慕道志儀(立志修行)、戒驕奢意(诃五欲)、淨修叁業(具五緣及後叁者)[⑩],這是很顯然的事實。可以說,《永嘉集》中正修止觀的前部分內容,就是二十五方便的濃縮而已。

  2、正修叁觀一心

  《永嘉集》“總論”部分即說:“定慧既均,則寂而常照,叁觀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圓?”[11]“優畢叉頌第六”也說:

  叁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叁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叁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爲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12]

  又如“叁乘漸次第七”說:“處愦非喧,凝神挺照,心源朗淨,慧解無方。觀法性而達真如,鑒金文而依了義。如是則一念之中,何法門而不具?!”[13]無論是前面的“叁觀一心”、“叁谛一境”、“叁智一心”、“境智冥合”、“非縱非橫”,還是後面的“觀法性而達真如”、“一念之中,何法門而不具?”都是直接顯露了圓教思想之精義,正修之時都是以這些思想作爲根本指導的。關于“叁觀一心”等的內容,在天臺祖述裏面極爲豐富,如一心叁觀亦具有叁層含義,《維摩經玄疏》卷二說:

  一明所觀不思議之境,二明能觀叁觀,叁明證成。一明不思議之觀境者,即是一念無明心,因緣所生十法界以爲境也……。二明能觀者,若觀此一念無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諸法亦非空假,而能知心空假,即照一切法空假;是則一心叁觀,圓照叁谛之理,不斷癡愛起諸明脫,若水澄清,珠相自現。叁明證成者,若證一心叁觀,即是一心叁智五眼也。[14]

  這段話與《永嘉集》所述圓教修法的思想內涵是一致的,而在前揭《永嘉集》“優畢叉頌第六”引文的前頭也說:

  夫心性虛通,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消,佛眼之功圓著。[15]

  這裏所說的法眼、慧眼、佛眼等,實際上函蓋了五眼,從修證的角度來看,只有這“叁眼”才是出世間法,符合一心“叁智”的旨趣,而肉眼、天眼二者,則相通于凡夫衆生,故不必強調。因此,《永嘉集》的修證理論也就顯示了天臺“若證一心叁觀,即是一心叁智五眼”的思想內涵。

  《永嘉集》中還有更加顯著而聞名的修證指導,亦是曆代修行者將之奉爲圭臬的名句,如雲: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16]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17]

  這就是一心叁觀的天臺圓頓禅法,用心就在于“無心而用”、“常用而無”,境界則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不落無記,不墮亂想。如此活潑潑地修觀,這般明朗朗地用功,猶如禅門所謂“明曆曆,露堂堂”。完全就是圓教思想之精髓,可見永嘉大師深入大藏法海,圓融無礙,不可思議。

  3、兼以次第叁觀

  雖然《永嘉集》的整體文意是落在天臺圓教思想,但是其中仍然有些思想內容是屬于別教或者通教,乃至是藏經思想的。所以,除了圓頓止觀法門之外,其中還體現出“次第止觀”的實踐方法,于此我們略加介紹。

  次第叁觀就是別教所立的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中道第一義谛觀等叁種觀法,爲隔曆次第而修空、假、中叁觀,故雲次第叁觀。一從假入空觀:即破生死假之虛妄俗谛,而入二空審實真谛之理的觀法。若修此觀法,能斷叁惑中的見思惑,能得叁智中的一切智。二從空入假觀:即不止于真谛的空理,更進而建立“假”之俗谛差別的觀法。若修此觀法,能斷叁惑中的塵沙惑,能得叁智中的道種智。叁中道第一義谛觀:即以空、假二觀爲方便,雙照真俗二道的觀法。修此觀法能斷叁惑中的無明惑,得叁智中的一切種智。如《觀經疏》卷上說:

  初觀空生死,次觀空涅槃,此之二空爲雙遮之方便。初觀用空,次觀用假,此之二用爲雙照之方便,心心歸趣入薩婆若海,雙照二谛。[18]

  《觀經疏妙宗鈔》卷二釋其文義說,觀空生死、空涅槃,則見思、塵沙二惑忘盡,心無偏著,故得爲雙遮方便。複因次第用于二觀,觀其二谛,故得爲雙照方便。由于方便的建立,圓觀可修。在十回向中,即以所顯中道佛性而爲能觀中道之觀。谛觀不二,惑智一如,叁觀圓融是無作行,故自然入薩婆若。[19]

  在《永嘉集》當中,也同樣表明了這種次第而觀的漸修方法,如“奢摩他頌第四”說:

  慧中叁應須別:一人空慧,謂了陰非我,即陰中無我,如龜毛兔角。二法空慧,謂了陰等諸法,緣假非實,如鏡像水月。叁空空慧,謂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

  見中叁應須識:一空見,謂見空而見非空。二不空見,謂見不空而見非不空。叁性空見,謂見自性而見非性。[20]

  這些前後次第的排布,以及內在修行上的指導,都是依據別教次第叁觀的順序來敘述的。同時,又將之會歸于圓教的思想教學當中。實際上,這些技巧都是天臺諸祖一貫的習慣用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永嘉集》裏面,自始至終都貫穿著這種修行次第,如在“總論”的部分,就著重說明了修行進程中的各種前後次第之銜接關系。不過,這個“總論”好象就是“編輯說明”,而《永嘉集》是開元慶州刺史魏靜(靖)所輯,也有可能是他根據《永嘉集》中的思路來作個綱領性說明的。但無論如何,在《永嘉集》的全部思想內容當中,很清楚的體現出次第修證的空、假、中叁種觀法。

  4、注重修證次第

  還有一點也是天臺宗特別重視的,那就是修行證位的次第。特別是“叁乘漸次第七”所說的叁乘行人之修證,思想理路極爲清晰明了,從叁乘不同根性的角度,分別進行了解說。其中提到:

  然叁藏之佛,望六根清淨位,有齊有劣。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叁藏則劣。佛尚爲劣,二乘可知。望上斷伏雖殊,于下悟迷有隔。如是則二乘何咎,而欲不修者哉?如來爲對大根,引歸寶所,令修種智,同契圓伊。或毀或譽,抑揚當時耳。[21]

  這就是以叁藏教和圓教的修證位次作比較,雖然寥寥數語,但可看出永嘉大師對于天臺修證次第之深谙。並借此來呵斥不明白修證位次的人,由于不懂二乘聖人之境界,而妄加誹謗者,即爲世智辨聰之邪說,如他說:

  凡夫不了預畏被呵,甯知見愛尚存,去二乘而甚遠。雖複言其修道,惑使諸所不祛,非惟身口未端,亦乃心由谄曲,見生自意,解背真诠。聖教之所不依,明師未曾承受,根緣非唯宿習,見解未預生知。而能世智辯聰,談論以之終日。時複牽于經語,曲會私情,縱邪說以诳愚人。撥因果而排罪福,順情則嬉怡生愛,違意則于諸懷瞋。叁受之狀固然,稱位乃俦菩薩。初篇之非未免,過人之釁又萦。大乘之所不修,而複譏于小學。恣一時之強口,謗說之患铿然。叁塗苦輪,報之長劫。哀哉籲哉!言及怆然悲酸矣![22]

  這段話不但是批評那些誹謗二乘聖人的愚昧凡夫,而且也體現出永嘉大師對于修證次第的重視和強調,亦即說明要了解佛法修證的位次,才不至于信口開河胡說八道,才會更加謹慎自己的言行,而得到真實受用。其悲心懇切躍然紙上。

  從以上四個方面看出,《永嘉集》的禅法思想是以天臺止觀爲主,而以早期傳入中國的禅定之學爲輔,借助天臺的修證次第之理論,而展開有系統地闡述的“前期永嘉禅”。及至永嘉大師閱讀《維摩經》開悟,並得到禅宗六祖印證之後,其禅風遂爲之一變,進入了“後期永嘉禅”時代,其禅法思想則爲以南宗頓悟爲主,而以天臺圓教爲輔的禅法特色,這是我們需要更進一步來探討的內容。

  (未完待續)

  ——————————————

  [⑧] 詳見《摩诃止觀》卷五之二,《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2頁中以後。

  [⑨] 見《摩诃止觀》卷四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48頁下。

  [⑩]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8頁上——389頁中。

  [11]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8頁上。

  [12]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1頁中。

  [13]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3頁上。

  [14] 見《大正藏》卷叁十八,第528頁下。

  [15]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1頁中。

  [16]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9頁中。

  [17]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9頁中——下。

  [18] 見《大正藏》卷叁十七,第187頁下。

  [19] 參見《大正藏》卷叁十七,第206頁上——中。

  [20] 《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9頁下——390頁上。

  [21]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2頁下。

  [22]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2頁下——393頁上。

  

  

《永嘉大師的天臺禅法 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