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活、人事、情感、資生産業,種種身心世界。如果對于這一切都必須作最後告別的事物不能放下,而貪著于心,那就會對于死亡的事實産生恐懼、逃避等不良心理。所以必須使其消除貪戀情緒。注意!真情關懷他們的人,切切不要只顧自己的一絲愛念而致使臨終者受盡痛苦之折磨,如果真是充滿愛心,那就發自內心的勸其放下貪戀,獲得安然自在,這比別的舉動(如哭鬧著叫他別死)更加重要、更加有效!
或許有人會認爲這樣做太無情了,但事實上,許多人正是受一種文化的誤導,人們認爲必須哭喊著挽留臨終者,就可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卻漠視了臨終者的承受能力,喚醒他的貪戀情緒,從而導致了他更加深刻的痛苦。猶如在受傷的創口上,又狠狠的猛紮幾刀,直到他抽搐著無奈地離開人間。這對臨終者來說,是多麼殘忍的行爲啊!
因此,佛教主張在臨終者將要辭世之際,必須勸慰他放下對于現實生活乃至情感的貪戀,只有消除了這種貪戀之後,才能夠更加輕松自在地感受生命的又一次偉大經曆,才能更好地去接受前方將要出現的生命景觀。
第二、消除恐懼感
瀕臨死亡的人,由于對生活的貪著和對死亡的無知,直接反應在心板上的就是強烈的恐懼感。所以必須通過思想觀念的改善,來消除臨終者的驚恐畏懼之心理。否則,其死亡之過程將是痛苦不堪,受盡折磨的。
爲什麼會有恐懼感呢?一般而言,恐懼感的原因有叁種:一是因爲怕失去已經擁有的喜愛的東西,二是因爲怕遇到本來就討厭的畏懼的東西,叁是因爲對于死亡真相的無知,畢竟死亡是今生從來未曾經曆過的事情。佛陀告訴我們說:“生者有死,自世之常,何足怪哉!”又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這是說死亡不但只是一種非常符合生命規律的現象,而且在這個現象的背後還包含著極大的快樂。所以,我們有必要闡明臨終者恐懼心理的前因後果,並且指出這不但是多余的,而且也是不應該有的。
因爲已經擁有的現實生活,將要成爲過去,宛如夢痕般消逝在死亡之前;討厭的畏懼的人和事,也只有在內心不安和念念不忘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出現,如果內心平靜沒有是非恩怨所障礙,那就不可能顯現可惡的情景;對于死亡之後的道路,雖然目前還是無法清楚的看到,但是現在自己能夠清醒地把握當下,隨著生命的長河慢慢流動,死亡的到來就是走向死亡之後的世界,到時也就身臨其境一目了然,因此對于目前當下心念的清醒把握和決定超然才是要務。實則,這些情緒都是來自于貪嗔癡。
針對于貪、嗔、癡叁毒,我們想要幫助臨終者消除恐懼情緒,就必須斷除其叁毒之根源。盡管“息滅貪嗔癡”是整個佛法修學的總體內容,但就面對茫茫死亡之海的臨終者而言,還是具有非常重要之現實意義的。
對于已經無法挽回的事實,得到清醒的認定了;對于將要出現的怖畏情景,也給予開導和疏通了;對于未來的未知世界,也已經胸有成竹了。這樣,死亡就會如同我們對于明天一樣的期盼,充滿希望和激情,帶著現實生命的理想,趕赴在莊嚴完美的死亡之路上,坦然而甯靜。
臨終者的恐懼感消失了,死亡就象生活一樣,重新回到了平靜、祥和、激動、奮鬥上,生命的每個角落都散發出愉悅安祥的光明,照亮一切衆生的身心世界!
第叁、消除罪惡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這眼花缭亂的社會裏,在這汙濁不堪的苦海中,在這充滿誘惑的世界上,世道炎涼,人情冷暖,令多少英雄豪傑在陰溝裏翻船?使多少王侯將相腐敗墮落?既便是一介草民,純樸百姓,哪個沒有或多或少犯過錯誤呢?所以很多人到了死亡跟前,便會産生一種罪惡感,而這種情緒又使臨終者墜入更加痛苦的深淵。
佛法教導我們,有了罪業行爲,就要至心忏悔,忏悔得安樂!就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産生悔改的心理,有了悔改的心情和事實,即可得到安樂。並且特別強調不可以“悔箭入心”,這是說:不要因爲後悔所做之事,而使自己的心情處于痛苦不堪的狀態中,難以自拔。忏悔就是看清所犯錯誤的來龍去脈,知道其利弊得失,然後輕輕的放下,再也不犯,再也不想過去的是非好壞,如此便可當下解脫了。
有很多人在臨死之際,都想問一問身邊的人:“上帝能原諒我嗎?”這就是他覺得自己有罪,希望能夠得到上帝的寬恕。記得莫裏老人說過: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原諒自己,然後再原諒別人。是的,原諒是對臨終者一個極大的關懷,世間沒有比這更讓人感動了。
據佛經記載,阿阇世王曾經與提婆達多一起謀害佛陀,又殺害父親幽禁母親,算是犯了五逆十惡的極大罪業,按照因果律的規定,他應該是墮落在極深的地獄中受著極苦之惡報,並且在他臨死之前就已經全身潰爛,極爲苦痛了。當時,阿阇世王明白自己造了極惡之罪,現報已經病痛難忍,將來還必定要墮落無間地獄,所以非常懊惱痛苦。佛陀就對他說:“一切諸法,性相無常,無有決定,王雲何言,必定當墮阿鼻地獄?”同時直接指示他“五蘊、十八界皆無自性,畢竟空寂的道理。”並且還說:“王若得罪,諸佛世尊亦應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頻婆娑羅,常于諸佛種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諸佛若不受其供養則不爲王,若不爲王,汝則不得爲國生害。若汝殺父當有罪者,我等諸佛亦應有罪,若諸佛世尊無有罪者,汝獨雲何而得罪耶?”[1]
阿阇世王聽完佛陀的教導之後,他的罪惡感消除了,身體上的重病也隨之痊愈,後來還精進修學佛法。佛陀對他的這種開示,就是超越了平時的一般說法,真是令人感動!
通過這種邏輯,來開脫阿阇世王的罪惡感,實爲佛陀苦口婆心之處。當然,如果能夠當下體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般若妙理,那就能夠立即“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了。所以,法無定法,因緣果報都能夠融入于清淨自性之中,而無有任何障礙,生命的任何情景,也就都能釋然解脫了。正如蓮池大師所謂:焚香擲戟渾無事,魔佛空爭是與非!
總之,即使有很深的罪業,也不能在心中留下罪惡感,比如摔了一跤已經很痛了,卻還要因爲摔跤而悔恨著急,那就更加痛苦了,所以只要站起來,什麼也不受影響,繼續往前走,那才是最好的做法。臨終之際,同樣要放下心中的任何不快情緒,特別是罪惡感非除不可。慎之慎之!
第四、消除怨恨
由于生活在這個濁惡的世界上,現實人生充滿了爭執、嫉妒和怨恨,八苦之一的怨憎會苦,實乃人人難免之痛。因此,許多人在臨終時,仍然心懷怨恨,極爲不安。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業報現前,無能爲力的收到了折磨,所以也必須予以消除。
怨恨來源于嗔毒,那是平時生活中有太多看不慣和過意不去的事情,爲了生活所迫,生前也許只能淤積在心裏,而到了臨終的時候,就會一一播放出來,嚴重的猶如排山倒海怒火焚燒,輕微的也是身心悸恸不得安甯。這對死亡而言,極爲不利,它會影響臨終者自我把握的能力,嗔恨之火燒灼身心,其中苦痛不堪設想!還會牽動臨終者的念頭前往痛苦憤怒的世界,從而再度沈淪于生命的低谷——生死輪回之中。如《楞嚴經》所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如何使其消除怨恨呢?
首先,不要在他面前講述令他難過的事情,特別是不要提到他所怨恨的人和事。也就是不要在這種容易受傷的時候,戳破他的舊傷口。
其次,無論是臨終者還是旁人,即使提到了令其懷恨的人事,也要認真的予以開解,使他能夠從思想觀念中放下痛恨之苦。比如說對方已經在某種時候象是有悔改的意思了,事情都已經過去了,那就把握現在當下更爲重要,等等。
再者,不要對他過去的行爲進行批評或抱怨,不要談論他的隱私或令其難堪的事件,可以幽默地對于他過去的錯誤給予完全的理解,原諒他所作所爲的任何錯誤,這樣就會使其對別人和對自己都産生諒解,怨恨就容易消除了。
最後,可以經常講說一些贊美他的話,但要實事求是的說,不能過于誇獎,也不能漫不經心的說,就是要很認真、很誠懇的贊美他,這也有助于臨終者消除怨恨的情緒。
如果在死亡面前而沒有絲毫的怨恨,那麼死亡的曆程也將十分順利了。古德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通過真誠和愛心的關懷之後,抱怨和嗔恨都沒有了,恐懼感和孤獨感也就減輕,也會很有自信地看著死亡的到來。身邊的人和物,也都會變得和藹可親,融洽無礙。
第五、消除疑慮
多疑乃是人之常習,也是根本煩惱之一。臨終者行將辭世,而對于未來的世界毫無知曉,這就難免會産生種種疑惑和顧慮了。禅門有句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這是對于正在參禅的人來說的。要是到了臨終時刻,還對生死真相有疑惑和顧慮,那就勢必造成無奈的情緒,痛苦不堪,從而直接影響了對死亡真相的把握,這是很可惜的事情。因此,臨終者在死亡之前,必須消除對于生死來去的各種懷疑和顧慮。
一般而言,臨終者懷疑的事情包括了對自己的死亡和對親人的生活兩個方面。前者,懷疑死亡之後有沒有來生?後者,是顧慮自己死了之後,親人們會不會受苦?
多疑來源于不信。懷疑自己有沒有來生?來生會不會受苦?就是對自己的生命缺乏自信;顧慮親人們會不會受苦?那就是對于親人們也沒有信心。實際上,這是多余的。
疑慮不但是多余的,而且也是負面的,具有很強烈的危害性,臨死時應該毫無保留地消除它!
俗諺說:“愁棺材裏沒處拉屎。”有些人擔心自己死了以後埋葬的地方不好,正象這句俗語說的一樣了。人們對于生死真相的無知,而導致了種種猜測想象,通常都是以現實的生活作爲參照系的,這多少有些令人啼笑皆非。
那麼,臨終者如果對于未來的世界産生了疑慮,那就要我們從思想觀念上給予悉心的關懷了。
首先,無論臨終者是否信仰宗教,無論他是否相信還有來世…
《超越死亡 第四章 第二節 真情與愛心的關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