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二節 佛教業報論▪P2

  ..續本文上一頁生者)、法界緣起(由上可知如來藏體爲真如,若更有所生即非真如;而如是一切萬法爲由一如來藏變現者,則論其萬法互相融通,可爲一大緣起)。緣起理論缜密細致,而此處所指的就是第一種業感緣起,故稱之爲業緣。

  

  叁、業果

  業果就是指行爲的必然結果。業就是行爲,有了行爲之後,就必定會有相對應的結果出現,這就是業果。如《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說:“唯殺、盜、淫叁爲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6]《義林章》卷二也說:“斷見衆生,不信後世善惡業果。” 《雜阿毗昙心論》卷一說:“叁惡道是不善業果,人天是善業果。”[7]叁界六道之中的一切行爲,都離不開惡業和善業,善業和惡業的因緣成熟之後,那就感召了叁界之內的各種“果實”了。所謂“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滅。”

  一般來說,業,就是指善行和惡行;果,即由善惡行爲所感召的人、天、鬼、畜等六道之必然結果。此外,業與果的關系就是彼此相接相續的,業包括業因與業緣,果包括業果與業報,簡而言之爲因果,因果相似相續,生生不息,無窮無止。相似故不常,相續故不斷,不常不斷正是佛法的中道正觀,也是佛教宇宙生成論的基本模式。

  至于《新譯仁王經》卷中所說之“叁有業果,一切皆空。”則是從更爲高遠的角度來看的。叁有就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叁界。所謂“叁界若空花,毫無真實者。”六道之中,一切有爲造作之業都是無常苦空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只有解脫生死之後,所得到的清淨聖人之果,才是真實不虛,寂滅安樂的。所以,佛法中的終極目標就是解脫一切業的束縛,所謂“佛是無業行人”,這裏的“無業”是指無善惡相對的有爲造作,和感召叁界的染汙之行爲。

  因此,從聖人的角度來看,凡夫的一切行爲都離不開善與惡,都是屬于染業,而聖人的一切行爲則都是超越了有爲法之善惡的,都是屬于清淨的業。那麼,聖人的各種果位,也就都是淨業之果了。

  從前面的叁種業因(惡因、善因、淨因)可以看出,修行者和覺悟者,在善因、淨因的基礎上,通過對福緣、善緣、法緣和淨緣的珍惜把握和升華,就能夠得到聖人的果位,這是毫無疑問的必然之理。“業果不虛”,其理在此。

  由于一切行爲都會形成其自身的相應結果,因此行爲人就會對這些結果有了直接的受用,這就是所謂的業報了。

  

  四、業報

  業報就是指行爲所發揮的直接受用。業果是從形成了客觀的事實來說的,而業報則是從形成了主觀的感受而言的。感受有苦受和樂受之別,所以《成實論》卷八〈叁受報業品〉指出善業得樂報,不善業得苦報。如果從受報的時間早晚來看,一般有叁種情況,即是現報、生報、後報。如《成實論》卷八〈叁報業品〉說:“若此身造業即此身受,是名現報;此世造業,次來世受,是名生報;此世造業,過次世受,是名後報,以過次世故名爲後。”[8]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無報”,指有情衆生造作了不善不惡(無記)之業,不引生苦樂之業報,故稱之爲無報。

  從業因到業報,其間必須具備業緣和業果,就在業報方面,還有總報、別報,乃至依報、正報之分。總之,我人身心世界的存在,必定是由其相對應的行爲之內在動力、外在條件及其最終結果而來,所以佛法就以此行爲的因、緣、果、報來說明宇宙人生等,各種現象的相互依存關系。

  當我們徹底認清了這種“業果緣起”依存關系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人生充滿希望和憧憬!因爲在尚未感受到果報現前的時候,一切努力(抓住機遇,創造條件,改善業緣)都顯得極有價值,絲毫都不會落空。哪怕是在臨終最後一口氣的時候,都可以改變將來的結果和受用。

  所以,佛教業報論就是切切實實的“行爲負責論”。經雲:“勿以善小而不爲,滴水雖微,漸盈大器;勿以惡小而爲之,刹那造罪,殃墮無間。”由是觀之,佛教業報論豈非全面積極、努力向上、充滿奮鬥力之人生觀乎?于佛教臨終關懷的思想觀點上,尤其看出這種爭分奪秒地愛惜生命、改良生命、升華生命而不懈精進的大無畏精神。

  然而,佛教業報論在時間上,牽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而此過去世和來世之有無,又是凡夫衆生一個重大的生死之謎,故須進一步來討論佛教輪回說。

  --------------------------------------------------------------------------------

  [1] 見《大正藏》卷十二,第585頁中。

  [2] 見《大正藏》卷四十叁,第521頁中。

  [3] 花報:又作華報。花開在結果之前,所以“花報”乃對後得的“果報”而言。譬如人爲獲得果實而植樹,除正得其果實之外,兼可得花,是爲花報。衆生植善惡之業因,由此業因正得之果爲果報(又作實報、正報),果報之前所兼得的種種狀況,就稱爲花報。如以不殺爲業因,因之而得長壽,就是花報;遠感涅槃之果,則爲果報。又如以念佛修善爲業因,往生極樂世界爲花報;後證大菩提則爲果報。

  [4] 見《大正藏》卷十四,第539頁中。

  [5] 見《大正藏》卷九,第2頁下。

  [6] 見《大正藏》卷十九,第120頁中。

  [7] 見《大正藏》卷二十八,第879頁上。

  [8] 見《大正藏》卷叁十二,第297頁中。

  

《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二節 佛教業報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