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叫做法爾,是我們生命的真相。有句話叫做“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我們以後修行時,回光返照,就會見到“萬法歸一”的境界,這個“一歸何處”就要你來悟一悟了,悟透了你就豁然開朗,悟不透還是系在驢橛上。
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鑒之則以千差。這兩句繼續講述千差萬別的外相和靈明寂靜的無相真如本來不二的實義。窮是追究的意思,惑見就是迷惑、錯誤的見解、妄想。因爲沒有正知見,我們從小到大的惑見越來越多,難以停息,這叫惑見紛馳;可是當我們認真地追究時,就會發現這些惑見的起點只有寂靜的涅槃本體,也就是真心的本來面目——靈源。不狀是無相的意思,靈明覺知的根源——佛性,是無相的。因爲無相才可以起一切相,有相的東西作用就固定住了,無相的作用是沒有任何限製的。所以說鑒之則以千差,鑒是發現、鑒定的意思,你想發現無相的佛性,就要從它的千差萬別的作用上發現。比如我們會騎車,騎車的技術是看不出來的,但我們一蹬上自行車就表現出來了,我們從騎車這個有相的動作上就能見到無相的騎車技術。同樣,我們從一切相上就能見到無相的佛性,生老病死、滄海桑田的變化究竟從哪裏來的呢?
有句話說“任持自性,軌生物解。”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本具的性能,我們發現這個規律後,萬物的謎團就解開了。我們的生命也是萬法之一,因此也有自身的性能,我們可以鑒鑒試試,看各位有沒有鑒寶的眼睛,如果鑒到這個寶之後,一切現象就都瞞不住你了。禅宗特別主張明心見性就是這個道理。
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消,佛眼之功圓著。如果能鑒到這個真如佛性,我們就會具備聖人之目——法眼、慧眼、佛眼,所謂“肉眼礙非通,天眼通非礙,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肉眼和天眼都是凡夫的眼睛,法眼、慧眼、佛眼就是聖人才能具備的眼睛了。
法眼是以俗谛來命名的,能觀一切萬法的差別相,在有法眼的人看來,一切法都是佛法,信手拈來都是經典。這種從自性流露出的智慧叫後得智、道種智,以這種智慧去分別世間萬相就是法眼。
慧眼是以真谛來命名的,能見到萬法一寂非異的真相,一寂非異就是涅槃本體。佛經裏講“慧眼一切智”,慧眼是一切智慧的根本智,只有見到真空寂靜的涅槃本體時,所有的分別煩惱才會消失,其他智慧才能通達起來,所以在修行上,一般要先證慧眼。
佛眼是以中道第一義谛來命名的,遍知一切、無所不知,具足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的一切智慧和功夫,也叫做一切種智,能夠真俗俱現、理量雙消、雙與雙奪,非常圓融,所以稱爲圓著。理就是一真不變的理體,量是千差萬別的萬法,比如我們都是人,這就是理,但每個人的高矮胖瘦、思想境界都不相同,這就是量;對修行來講,心就是理,禅定的境界和智慧的高低就是量。佛眼是雙遮雙照的,雖有理量之用,卻無理量之實,達到了圓滿極致的最高境界。
是以叁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叁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這就是天臺宗最重要的叁谛一境和叁智一心之說。叁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道第一義谛。真谛就是空,也就是理;俗谛就是假,也就是量;中道第一義谛就是中,也就是理量雙消、雙遮雙照。叁谛一境就是每一個外境都具備真(空)、俗(假)、中叁谛。比如我們以前講過的杯子,它的本體是空的,這是真谛;它又有杯子的假名安立,這是俗谛;杯子既不是真實的存在,卻能起杯子的用,非真非假,即真即假,真假不二,圓滿于本體,這就是中道第一義谛。如此推去,天下萬物法爾如是,這就是明白法身之理了,所以叫法身之理恒清。
叁智:根本智、後得智、一切種智,都在心性中圓滿起來,這樣的心就擁有了般若大智慧,能夠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佛法是越修越圓滿,後後勝前前,後面的境界能涵蓋前面的境界,成佛時就將一切法都圓滿起來了,不像世間法,總要不停地去選擇,不是丟了芝麻,就是丟了西瓜,永遠也無法圓滿。
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這是對自度來說,境是所覺、智是能覺,冥是暗暗地、不見蹤迹的意思,能覺、所覺毫無察覺地合二爲一,靈明獨耀,這時候隨便哪一個機緣都能相應而得解脫。
非縱非橫,圓伊之道元會。這是對化他來說,縱橫都是有爲的術數之學,藏通別叁教都屬于縱橫之道,唯獨圓教的叁谛叁觀如“伊”字叁點()非縱非橫,自利利他法皆具足。故知叁德妙性,宛爾無乖。叁德妙性就是佛性有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叁種功德。宛是宛然、清清楚楚的意思。爾即就是如此。無乖是互相沒有妨礙,不會對立。叁種功德集于佛性,叁德一性,功德都能彰顯出來,且互相沒有任何妨礙。
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我們這個真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深廣難思,不是思考計較能推測出來的,一切相都不離真心,所以哪裏不是解脫的門徑呢?是以即心爲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因此,能夠把當下即是的這個心作爲真理的人,就是順水流而尋找到源頭的人了。在修行上,就是從當下這一心下手,看住念頭的起處,久而久之,就可以證見真心了。
聖人有叁層境界,即空、有和空有不二,凡夫是完全見不到的,所以佛法玄就玄在這裏,講的是你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又告訴你這個才是真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全是假的。你若抱定“眼見爲實、耳聽爲虛”的准則,認爲看不到我就不信,那你就永遠也走不上修行之路,永遠也超越不了凡夫的狀態。
所以我們先要學習教理,通過聞思的智慧去理解和認識佛陀的境界。永嘉大師講的這第一門法爾,就是讓我們先要思維觀察終極自在、不可思議的法爾如是境界,理解到佛性的真實不虛,體會到真心的妙不可言,才能夠相信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佛法,從而發起出離心,走上解脫的道路。如果沒有信心,發不起出離心,就想成就菩提、得大自在,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法爾就是我們生命的原本狀態,也是生命唯一真實的狀態,是萬法的實相,是心的實相,是修行路上的最終真理。永嘉大師讓我們了解了這個終極的境界之後,才把觀心的各種境界——其它九門,分別介紹給我們。
二、出其觀體
第二出其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這是觀心修行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出其觀體就是修行止觀時,能觀和所觀都沒有了,只有當下明明了了的一念。比如念佛念到出其觀體時,只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能知道的”就是觀體,可是全部世界除了佛號什麼都沒有了,並沒有一個“能知道的”體在,所以這個觀體就是無相的、空的;而一句佛號又無比清晰,清清楚楚、綿綿密密,不雜不亂、不動不搖,這又是不空的,這個境界就是觀體,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如果修行出偏差了,境界就不是這樣了,比如偏于頑空、無想定或者其它四禅八定的覺受中時,要不就是冥頑無知,要不就有能觀、所觀,能念、所念相對,這些都不是正確的觀體,都還沒有到證悟的緊要處。
我們以前學教理時,就多次講過一切法當體即空的道理,一切法包括有相的色法和無相的心法。色法空掉相對容易一些,閉上眼睛一打坐,至少暫時可以空掉一下;心法就不是很容易空掉了,越坐越妄想紛飛得不得了,那就需要些方便法門來修止。比如念佛、持咒等等,把意識綁定在這一念上,從心想、口念到耳聞步步深入,慢慢把妄想抓住,不讓它亂動,這就是做心地功夫了。等到功夫到了,意根完全不動時,就會出其觀體,這個觀體靈明獨耀,全無對立,因此學人到此往往無話可說。這就是修行的最緊要處了,所以學人不能停息半步,就如同小孩子剛剛誕生一樣,尚要綿綿密密地保護這個體,上座時不失,下座應對外緣時也要做到不失去,保持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這個空空靈靈的狀態,漸漸座上、座下打成一片,才能步入正位。那麼如何去保護它呢?這就是第叁門的內容了——相應。
叁、語其相應
第叁語其相應者。證到觀體之後,就如同小孩子出生了,我們既要保護他,又要教育他成人,相應就是我們所應采取的具體辦法,也就是要進一步在一切相上與觀體的這個空對應起來,在一切相上證得觀體,這個孩子就被保護住了,也被養大了;如果在某個相上失去了,又隨相轉了,那孩子就受傷了,就長不好了,所以相應是修行上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們以前在教理上講過,對萬法本空的理解分爲叁步。第一步是色即是空,有色的色法,乃至無色的心法,一切法的本體就是空的,只有名字,並沒有一個真實的體存在。色法是無自性的,心法都是…
《禅修要義 第十一章 觀心十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