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要义 第十一章 观心十门▪P2

  ..续本文上一页叫做法尔,是我们生命的真相。有句话叫做“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我们以后修行时,回光返照,就会见到“万法归一”的境界,这个“一归何处”就要你来悟一悟了,悟透了你就豁然开朗,悟不透还是系在驴橛上。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鉴之则以千差。这两句继续讲述千差万别的外相和灵明寂静的无相真如本来不二的实义。是追究的意思,惑见就是迷惑、错误的见解、妄想。因为没有正知见,我们从小到大的惑见越来越多,难以停息,这叫惑见纷驰;可是当我们认真地追究时,就会发现这些惑见的起点只有寂静的涅槃本体,也就是真心的本来面目——灵源。不状是无相的意思,灵明觉知的根源——佛性,是无相的。因为无相才可以起一切相,有相的东西作用就固定住了,无相的作用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所以说鉴之则以千差,鉴是发现、鉴定的意思,你想发现无相的佛性,就要从它的千差万别的作用上发现。比如我们会骑车,骑车的技术是看不出来的,但我们一蹬上自行车就表现出来了,我们从骑车这个有相的动作上就能见到无相的骑车技术。同样,我们从一切相上就能见到无相的佛性,生老病死、沧海桑田的变化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有句话说“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本具的性能,我们发现这个规律后,万物的谜团就解开了。我们的生命也是万法之一,因此也有自身的性能,我们可以鉴鉴试试,看各位有没有鉴宝的眼睛,如果到这个宝之后,一切现象就都瞒不住你了。禅宗特别主张明心见性就是这个道理。

  

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消,佛眼之功圆著。如果能到这个真如佛性,我们就会具备圣人之目——法眼、慧眼、佛眼,所谓“肉眼碍非通,天眼通非碍,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肉眼和天眼都是凡夫的眼睛,法眼、慧眼、佛眼就是圣人才能具备的眼睛了。

  

法眼是以俗谛来命名的,能观一切万法的差别相,在有法眼的人看来,一切法都是佛法,信手拈来都是经典。这种从自性流露出的智慧叫后得智、道种智,以这种智慧去分别世间万相就是法眼。

  

慧眼是以真谛来命名的,能见到万法一寂非异的真相,一寂非异就是涅槃本体。佛经里讲“慧眼一切智”,慧眼是一切智慧的根本智,只有见到真空寂静的涅槃本体时,所有的分别烦恼才会消失,其他智慧才能通达起来,所以在修行上,一般要先证慧眼

  

佛眼是以中道第一义谛来命名的,遍知一切、无所不知,具足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的一切智慧和功夫,也叫做一切种智,能够真俗俱现、理量双消、双与双夺,非常圆融,所以称为圆著就是一真不变的理体,是千差万别的万法,比如我们都是人,这就是,但每个人的高矮胖瘦、思想境界都不相同,这就是;对修行来讲,心就是,禅定的境界和智慧的高低就是佛眼是双遮双照的,虽有理量之用,却无理量之实,达到了圆满极致的最高境界。

  

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这就是天台宗最重要的三谛一境三智一心之说。三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道第一义谛。真谛就是空,也就是;俗谛就是假,也就是;中道第一义谛就是中,也就是理量双消、双遮双照三谛一境就是每一个外境都具备真(空)、俗(假)、中三谛。比如我们以前讲过的杯子,它的本体是空的,这是真谛;它又有杯子的假名安立,这是俗谛;杯子既不是真实的存在,却能起杯子的用,非真非假,即真即假,真假不二,圆满于本体,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谛。如此推去,天下万物法尔如是,这就是明白法身之理了,所以叫法身之理恒清。

  

三智:根本智、后得智、一切种智,都在心性中圆满起来,这样的心就拥有了般若大智慧,能够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佛法是越修越圆满,后后胜前前,后面的境界能涵盖前面的境界,成佛时就将一切法都圆满起来了,不像世间法,总要不停地去选择,不是丢了芝麻,就是丢了西瓜,永远也无法圆满。

  

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这是对自度来说,是所觉、是能觉,是暗暗地、不见踪迹的意思,能觉、所觉毫无察觉地合二为一,灵明独耀,这时候随便哪一个机缘都能相应而得解脱。

  

非纵非横,圆伊之道元会。这是对化他来说,纵横都是有为的术数之学,藏通别三教都属于纵横之道,唯独圆教的三谛三观如“伊”字三点()非纵非横,自利利他法皆具足。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三德妙性就是佛性有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种功德。是宛然、清清楚楚的意思。即就是如此。无乖是互相没有妨碍,不会对立。三种功德集于佛性,三德一性,功德都能彰显出来,且互相没有任何妨碍。

  

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我们这个真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深广难思,不是思考计较能推测出来的,一切相都不离真心,所以哪里不是解脱的门径呢?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因此,能够把当下即是的这个心作为真理的人,就是顺水流而寻找到源头的人了。在修行上,就是从当下这一心下手,看住念头的起处,久而久之,就可以证见真心了。

  

圣人有三层境界,即空、有和空有不二,凡夫是完全见不到的,所以佛法玄就玄在这里,讲的是你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又告诉你这个才是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全是假的。你若抱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准则,认为看不到我就不信,那你就永远也走不上修行之路,永远也超越不了凡夫的状态。

  

所以我们先要学习教理,通过闻思的智慧去理解和认识佛陀的境界。永嘉大师讲的这第一门法尔,就是让我们先要思维观察终极自在、不可思议的法尔如是境界,理解到佛性的真实不虚,体会到真心的妙不可言,才能够相信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佛法,从而发起出离心,走上解脱的道路。如果没有信心,发不起出离心,就想成就菩提、得大自在,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法尔就是我们生命的原本状态,也是生命唯一真实的状态,是万法的实相,是心的实相,是修行路上的最终真理。永嘉大师让我们了解了这个终极的境界之后,才把观心的各种境界——其它九门,分别介绍给我们。

  

二、出其观体

  

第二出其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这是观心修行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出其观体就是修行止观时,能观和所观都没有了,只有当下明明了了的一念。比如念佛念到出其观体时,只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能知道的”就是观体,可是全部世界除了佛号什么都没有了,并没有一个“能知道的”体在,所以这个观体就是无相的、空的;而一句佛号又无比清晰,清清楚楚、绵绵密密,不杂不乱、不动不摇,这又是不空的,这个境界就是观体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如果修行出偏差了,境界就不是这样了,比如偏于顽空、无想定或者其它四禅八定的觉受中时,要不就是冥顽无知,要不就有能观、所观,能念、所念相对,这些都不是正确的观体,都还没有到证悟的紧要处。

  

我们以前学教理时,就多次讲过一切法当体即空的道理,一切法包括有相的色法和无相的心法。色法空掉相对容易一些,闭上眼睛一打坐,至少暂时可以空掉一下;心法就不是很容易空掉了,越坐越妄想纷飞得不得了,那就需要些方便法门来修止。比如念佛、持咒等等,把意识绑定在这一念上,从心想、口念到耳闻步步深入,慢慢把妄想抓住,不让它乱动,这就是做心地功夫了。等到功夫到了,意根完全不动时,就会出其观体,这个观体灵明独耀,全无对立,因此学人到此往往无话可说。这就是修行的最紧要处了,所以学人不能停息半步,就如同小孩子刚刚诞生一样,尚要绵绵密密地保护这个体,上座时不失,下座应对外缘时也要做到不失去,保持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这个空空灵灵的状态,渐渐座上、座下打成一片,才能步入正位。那么如何去保护它呢?这就是第三门的内容了——相应

  

三、语其相应

  

第三语其相应者。证到观体之后,就如同小孩子出生了,我们既要保护他,又要教育他成人,相应就是我们所应采取的具体办法,也就是要进一步在一切相上与观体的这个空对应起来,在一切相上证得观体,这个孩子就被保护住了,也被养大了;如果在某个相上失去了,又随相转了,那孩子就受伤了,就长不好了,所以相应是修行上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们以前在教理上讲过,对万法本空的理解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色即是空,有色的色法,乃至无色的心法,一切法的本体就是空的,只有名字,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体存在。色法是无自性的,心法都是…

《禅修要义 第十一章 观心十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修要义 后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