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要义 第十一章 观心十门▪P3

  ..续本文上一页色法的意识反映,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所以心法的本体也是空的。第二步是空即是色,杯子虽然是空的,但它可以用来喝水,椅子是用来坐的,意识是来分析判断的,所以你想喝水才不会去拿椅子来用,想坐下也不会去找杯子,杯子、椅子和意识虽然都是空的,但却都有妙用,万法是空的我们就不会起烦恼,万法都可以用,我们又能很自在,这是空即是色。第三步是色空不二,非空非不空,即空即不空,这是中道正观,既没有色需要去空,也没有空需要起用,所谓“动物任其孕育,植物任其流芳。”一切万物法尔如是。

  

所以出其观体以后,观体就要和万法去相应,我们证得空体是先空环境,再空身,最后空心,从改变行为到改变内心的知见;而相应的时候,就要反过来了,以知见来引导正确的行为,让行为和心来相应起来,也就是先要空心,再空身,最后空掉环境。每个空都分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这三步来走,所以相应共分为三步九个次第:

  

第一步就要做到色即是空,也就是慧眼净,心、身、依报和空相应,依报就是环境。

  

(一)、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证到心空的时候,就八风吹不动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讥毁赞誉如过耳之风,不会在内心引起任何忧喜的分别,就不会起心动念地造业了。

  

(二)、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这又是进一步的功夫了,证到身空的时候,身体就是化空了,好像透明的一般,不但世风吹不着你,任何境界也奈何不了你了。被刀割如同在割空气一样,香涂也如同修饰天空一样,都没有任何苦乐的分别,不会再为身体的欲望所驱使而造作恶业了。像释迦佛因地修行时,被歌利王用刀割截肢体,但佛陀早已证得了身空,所以不会起任何嗔恨,而是慈悲地发大誓愿去救度他。

  

(三)、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财产、妻儿眷属环境等等这些都属于依报。证得依报空的时候,三千大千世界都如同浮云幻影一样,那得到布施和被掠夺也没有什么区别了,不会因得而喜,也不会因失而忧,从来就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一切有相之物,都能够随缘来去,不会起一念相随。这就把轮回里的所有内容都空掉了,就解脱生死了。心、身、依报与空相应时,其实就是小乘圣人的最高境界——四果罗汉。

  

第二步就要做到空即是色,得法眼净,心、身、依报空不空相应。

  

(四)、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心与空不空相应,就是站在无我的真相上去分别一切法,而不是站在我执的角度上去分别,虽然同样是分别,但出发点不同,觉受也就完全不一样了。以我执为出发点,身口意就会起贪嗔痴;从无我出发,则爱见都忘,没有任何贪爱执着,这样才能做到慈悲普救,平等地解决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快乐,这就是菩萨发心了。

  

(五)、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菩萨发心以后,进一步就要在身行上去落实,内同枯木就是外现威仪就是不空,菩萨的六度万行就是实证身与空不空相应的过程。自己对身体的觉受完全不在意,却会为了使众生欢喜而示现庄严威仪,这就比阿罗汉的境界要高了。阿罗汉不但内同枯木,外也不现威仪,对外在的行为自由洒脱,所以只有身与空不空相应才是行菩萨道。

  

(六)、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永绝贪求就是空,资财给济就是不空,做到这里就是在环境上也证得了与空不空相应。阿罗汉虽然也永绝贪求,却不会去资财给济,度化群生,所以与空不空相应是大乘菩萨的境界。

  

第三步就要做到色空不二,得佛眼净,空不空、非空非不空就是色空不二,这是从初见佛性到圆满菩提的过程,心、身、依报和色空不二相应。

  

(七)、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这是刚刚见到佛性的时候,圆明无相之光初现,开了佛眼,自然就和佛的知见一样了,也就是证果了,证到了三谛一境三智一心的境界,见到了万法的实相。

  

(八)、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一尘是自受用身,诸尘是他受用身,自身证到色空不二的时候,其它所有的有情、无情也瞬时成佛,这叫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此时就连一花一叶也是万德庄严的如来。

  

(九)、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最后是成就佛的世界,在依报上证得色空不二的时候,佛国净土就自然呈现出来。香台就是佛坐的妙莲花台,宝阁就是佛世界里的楼阁,严土就是庄严的佛国净土。如我们大家都想去的极乐世界,非常庄严、美好,就是随阿弥陀佛圆满佛果时化现的依报;还有药师佛的琉璃光世界等等无量无边的净土。化生就是佛出世了,证圆教初住的菩萨就能有一百个佛的化身。

  

所以相应是指证体以后圆满佛果的修行过程,永嘉大师只讲了证悟的境界,其实相应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要经过三大阿僧其劫,也就是无法计算的时间来修行才能证佛果。对于凡夫来讲,首先必须要出观体,没有观体拿什么去相应呢?相应就分心、身和环境三步来走,也就是心先证道,再把这个道扩展到自身,最后扩展到他身,道果就圆满了,最后的境界就全部是我们真心随愿力的起用。所以万法唯心,心就是境,境就是心,无生无死,法尔如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择心不择境”的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现在也是生活在自己的真心里,我们的真心和佛菩萨是一样的,为什么佛就有那么庄严的世界和圆满三身,我们却只能感受到这个娑婆世界和这个肉身呢?这就是不同的因缘导致的,如果你想成就佛菩萨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就要去修行,种下成佛的因,自然会成就佛果;如果你不修行,不明白心的真相,继续去造业,那就随业受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我们的正报、依报都是真心随缘的显现,所以成佛绝对不是人去成的,而是真心去成的。只要你内心不清静,认为某个众生很讨厌,那你的心就是凡夫心,依报就是凡夫的依报。必须先把众生度尽,才能成就佛果。

  

在修行没有证体之前,我们感觉到空了,如果教理不透彻,以为这个空就是真体,和一些境界去相应时,就很麻烦了。因为心没有空净,我执还在,这时候修相应就会被天魔外道所乘,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辨别。

  

有句话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一着魔就完蛋了,别说修行,连活着都不容易。我曾经有一个师兄,忽然能听到我师父在远处和别人讲话,讲什么都听得清清楚楚,他很高兴,以为自己天耳通了。当时我劝告过他要小心,可惜他没有听,非常执着这种能力,总想用一用。这种心一起来,就和妖魔鬼怪相应了,因为妖魔鬼怪都是有我执又有神通的。我师兄就被附体了,附体有时候告诉他真的,有时候告诉他假的,总捉弄他,后来他被搞得迷乱颠倒,三十六岁就死掉了。

  

所以相应是很重要的,如果不修行,凡夫就和贪嗔痴相应,这是我们所不取的;我们修行了,尚未证体时,就要和戒定慧相应,不能追求神通怪异,否则就和天魔外道相应了;证体以后,就要按照永嘉大师讲的这三个相应来修行成佛。

  

四、警其上慢

  

在修行成佛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避免两个修行人常犯的毛病,一个是增上慢,一个是懈怠。上慢就是傲慢、狂妄、自以为是,这是修行人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有些人刚学懂了教理和禅法,马上就开始上慢起来,六亲也不认了,对师父也不恭敬了, 见到佛也不拜了,觉得自己就和佛一样了。所以永嘉大师警告我们,要警其上慢。为什么呢?若不尔者,则未相应也。如果你只是学懂了教理,或者就算证了体,但没有如法去修相应,那你只是凡夫一个,这时你如果散慢起来,就会严重地障碍自己的修行。刚证到的体,就像刚生下来的婴儿,没有人管就会死掉,很容易就会失去。

  

凡夫修行很容易增上慢,因为他认为修行会有功德,执着在功德相上,就喜欢和别人比来比去,“我比你多拜了多少拜,我比他姿势标准,不信佛的人好愚痴”等等。所以很多人越修行,心量反而越狭隘,这就是严重的我慢导致的。你越觉得自己了不起,所排斥的东西就越多,和佛的境界就一点也相应不起来。真正的修行人都是智慧越高,越没有自我,越不会排他,所以真修行有受用的人绝对不会傲慢。

  

五、诫其疏殆

  

疏怠就是疏忽、怠慢、懈怠,这也是修行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常常在听懂了佛法之后,我慢和疏怠就一起生起来了,反正大家都是佛了,一切法都是空的,无生无死,我修行也这样,不修行还这样,天天就去睡大觉,而不是修大觉了。这种人就算教理再通达,也是画饼充饥的痴汉,并不是…

《禅修要义 第十一章 观心十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修要义 后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