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要义 第十一章 观心十门▪P4

  ..续本文上一页肯担当的大丈夫。

  

第五诫其疏怠者,然渡海应须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须入观,非观无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思之勿自恃也!告诫我们说:渡海必须靠船,没有船怎么能渡过彼岸?修心必须如理思维观察,成佛必须明心,你不修观怎么明心呢?不明心拿什么相应?靠什么成佛呢?好好想想吧,还是不要自以为聪明的好。

  

疏怠是我们现在人的大毛病,现在的人往往做事不诚心,总想贪便宜,想不付出辛苦就收获多多。对于修行也抱有同样的态度,总希望拜个厉害的师父,求个厉害的法,直接让我成佛最好。如果这么容易,释迦佛早让我们都成佛了,何必让你轮回到现在呢?

  

成佛都是真心才能成的,我们现在只有妄想心,天天在烦恼的世界里呆着不愿意出来,连进入真心的门——第七识都看不到,都观不起来,怎么可能见到真心呢?怎么可能渡过生死海呢?连自己的真心都不想费力气去找找,又怎么可能度众生成佛呢?如果我们还有点觉悟,就不要自恃了,就算把一生的时间都用上,即使证得了本来面目,离成佛也还很远,也还需要精进修行的,所以千万不能懈怠啊。

  

重出观体

  

重出观体是修行的另一层境界,在前面第二门出其观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知”也否定了。出其观体是证体,证见涅槃本体,就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尚不具备人的各项功能;而重出观体就能起用了,即证见了知而非知、非知而知的佛性,就如同小孩长大成人了,过了十八岁,人的各项功能、知见已经完全具备,可以作为一个“大人”来行事了,所以要重出观体。

  

所谓第六重出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基于我们前面对佛性和本体的讲解,这些话应该比较容易理解了,讲的是佛性双遮双照的境界。只知是一心,不知是即心,一心和即心,或者说一念和即念是有差别的:一念的心还有个在,就是一念即念不知,连知也没有了,心就是念,念就是心,暗合于无相。所以只不知是无为的不同层次,恰如《金刚经》所说,圣人是“以无为法而有区别”的。

  

因此,观体有两种境界,根据夙世修行根基的不同,有的人证得的是第一种观体——涅槃本体,从本体起修相应,再证得佛性;有的人就能直接证得第二种观体——佛性,这种人属于大善根的上上士,能一闻千悟,末法时期就很难遇到了,我们一般都要走证体起用的路子,直接见性基本不可能了。

  

七、明其是非

  

明其是非是心性、佛性、佛道之义,永嘉大师怕我们修行时被邪见所惑,就把如何认识心性的办法进行了综合分析。其实这些方法就是一个“破”字,因为心性是完全无相的,那怎么去确定对与错呢?就是把一切执着都破掉后的那个就是了,只要有落处就是错的,这是我们破掉外道邪见、明辨是非的总方针。但如果没有修行止观,如此细微的体察和抉择也是很困难的。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这四句是总说,非有非无是凡夫第六意识妄想分别的四种状态,在这里被一扫而光了。这就是告诉我们心不在妄想分别里,我们把妄想思量全部停下就是了。如果你不去修止观,天天在那里找真心,结果就是南辕北辙,越找越远。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堕是落处的意思,说心是有是无的是落在是上了,说心非有非无的又落在非上了,心性是无相可寻、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说似一物即不中”,却能起用万千,一切相都是心性的用,可心性却了不可得,这怎么能说它是有、是无,还是非有、非无呢?

  

把“是”和“非”破掉以后,永嘉大师又进一步指导我们破除“不是是”和“不是非”。

  

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非是犹是非;又以双非破两非非破非非即是是。这样只是把“是和非”给否定了,并没有否定“不是是和不是非”。现在要从两边把两种“是”都破掉,一种即“是有是无”的是,另一种即“不是是不是非”的是,这样就把“是”整个破掉了。同样再以双非把两个“非”破掉,一个是“是非”的非,一个是“非是非非”的非,用非把非非破掉以后,那就是“是”了。

  

如是,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但这个“是”只是“不是是、不是非”的是,不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的是,也就是“不是非也不是不非,不是是也不是不是”的是,才是最圆融的。这是思辨能力很强的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模式,把左边打掉的同时,你也不能有个右边,同时还要把 “不是左边”和“不是右边”也打掉,这叫“双非”,这个方法我们可以细细去体会。但在“四句”上妄想分别,全都是外道的邪见,学佛的人要心里直观当下,体悟心性,而不是在语言上玩文字游戏,成为戏论毫无意义!

  

所以说是非之惑,绵微难见,神清虑静,细而研之。这些是非上的迷惑,是很难觉察的,我们虽然知道心性是无相的,但常常在肯定了某个境界,有了落处时,自己根本不知道。因为心的相是绵微难见的,绵密细微,心浮气燥的人非常难观察到的,所以要神清虑静,细而研之,只有好好打坐修止观,将心沉静下来,才能细细地研究出其中的奥妙来。

  

八、简其诠旨

  

永嘉大师真是慈悲之极,在教给我们明辨是非的方法后,接着又为我们诠释心性的宗旨,就怕我们修行会走歪路。可是至理无言,真正的理体是言语无法触及的,永嘉大师又是如何来指点的呢?

  

第八简其诠旨者,然而至理无言,假文言以明其旨。诠是解释的意思,是宗旨、理体、真意,理体是寂静无相的,语言只是它的一个末边的用。就比如你还没有见过电脑时,即便我把电脑的功能描绘得一清二楚,你也想象不出来电脑究竟是什么样子,但有智慧的人听了以后,就能明白电脑的原理,按照原理就可以把电脑造出来了。对于修行也同样,虽然至理无言,但你通过听闻佛法启发了智慧之后,依修行,不再迷惑颠倒,成佛成圣也不是什么难事。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是佛经的语言文字所透露的真理,是众生本来如是的真实理体。先要听闻经教,借文字、语言来明白佛法的宗旨,文言是佛的语言,是佛法的本意。

  

旨宗非观,藉修观以会其宗。明白之后,就要修观。旨宗不是旨宗就是本体,因为心体朗然独耀,全无对立,说已成两个,所以旨宗非观是借助,我们是通过修行借助观法而会其宗是明白、相会、融会,把凡夫的妄想心一层一层停下后,真心就能透脱出来,这个体你就体了。

  

若旨之未明,则言之未的。这是永嘉大师进一步告诉我们心和口、观和宗之间的关系。是准确、标靶的意思。我们借文言明白了佛法的真意之后,按宗旨去讲佛法,绝对不会说错,所有的表达都会很准确,不离佛法的宗旨,这就是教理通达了。但如果你没有明白宗旨,没有通达经教,只能“依葫芦画瓢”,执着在语言文字上,说出来的佛法总不会圆满,总有落处。

  

若宗之未会,则观之未深之间的关系也一样,宗体是完全无相的,那怎么去观呢?其实我们观心的过程就是“破”的过程,就是明其是非的过程,必须把所有的心都破掉,所有的是、非、非是、非非、非非是、非非非……只要观到心就破掉,一直要观到鱼死网破、业尽情空,才能与宗体相会。如果没有会到宗体,那就是观心观得不深入,所谓“似是而非”,说出来都对,其实没有实际证悟到那里,还是没有到家,仍然是流浪在外的苦命人。

  

深观乃会其宗,的言必明其旨。如果真能做到一心不乱地观心,能观得很深入,一定是见到了宗体,也就是证见了真心佛性。他的语言和讲经说法,必定会很准确,肯定是明白了佛法的真意。

  

旨宗既其明会,言观何得存耶!既然明了佛意,会了佛心,这些语言文字、观心法门,还有存在和保留的必要吗?既然过了河,还有必要把船背在肩上吗?所以《金刚经》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行者到了这一步,就能触途成观,随机施教,转大*轮,击大法鼓,广度一切有情成佛,圆满一切无情入心,福泽三界,慧济十方。

  

九、触途成观

  

第九触途成观者。触是接触,是路途,在修行路上,所有的动相都是触途就是一个觉者对所有动相、外界的观察。而对于“原本一精明,分为六和合”的凡夫来讲,对外界的观察就是根尘相对,六根对六尘产生…

《禅修要义 第十一章 观心十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修要义 后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