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识,因此不能圆融无碍。圣人已证得一心,所以能够六根互用,触途成观,任何境界现前,产生的都不是凡夫的“识”,而是圣人的“观”,也就是天台宗所说“一心三观”的观,这是佛眼体用无殊的境界。
夫再演言辞,重标观体,欲明宗旨无异。标就是定义、标明,再把观体提出来重新定义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佛法之真意与佛之真心本体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我们凡夫常常口是心非,而佛永远是心口相应的。所以永嘉大师强调,佛的经典就是佛的心,佛从来没有离心说法,任何佛法也都在指点真心,所以我们听闻佛法后要善加体悟,才能找回自己的真心。
言观有逐方移,移言则言理无差,改观则观旨不异。这是解释为何宗旨无异。言是经典、教理,三藏十二部经都是言;观是观行、修行的具体方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观;逐是追逐、驱逐。言观都是因为有追逐趋向的目标才会发生变化。什么目标呢?就是众生的根基和习气。对于执着有的人,佛就讲空;对执着空的人,佛就讲有。移言,则言理无差。佛讲的五时八教这些经典,都是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讲的,所以内容方式都不一样,都不停地发生改变,这叫移言。话虽说的不一样,但言移理不移,这些变化了的语言所要讲述的真理却是一个,就是空有不二的实相。
同样,对于不同的众生,要指示不同的修行法门,这叫改观,不能用一个药方治疗所有的疾病。虽然药方不同,目的都是为了治好你的病,这叫做改观则观旨不异。比如对于不同的弟子,师父让他们修的观法也不同,有的让他去念佛、拜忏,有的让他去打坐修止观,有的让他去参禅,有的让他去闭关……最后每个弟子都能得到真实的佛法受用,能够这样应病与药才是明眼的好师父。否则一付药保打天下,无论这个药多么昂贵、稀有,也很有可能吃死人,这就是未得观旨,不会依旨改观所导致的。
不异之旨即理,无差之理即宗。宗旨一而二名,言观明其弄引耳。从来不变的佛法真意就是理体,从来没有差别的理体就是佛心,佛心和佛意本来是融会贯通的一个。弄和引都有逗引、引导、吸引、接引的意思,只是为了接引众生方便、引导众生入门而设了言、观两个途径,才有了宗、旨这两个名字。证悟到了这里,就是大彻大悟,妙契玄源了,到达了最高的一真法界,也就是《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即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十、妙契玄源
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人,岂滞言而惑理?玄是妙有真空的意思。源是源头之义。契入了实相的人,境界真是妙不可言。悟到真心的人,怎么可能执着修行的方法不放,却迷失了佛法的真意——空性呢?比如骑驴找驴的人,根据驴子的气味和叫声终于找到驴了,那还用每次都再去闻味、听声地寻找一遍才知道驴的下落吗?当然就不用了。教理通达的人,怎么会被文字所左右,迷惑了佛法的真意呢?所谓“依文解意,三世佛冤。”通达教理的人已经透过语言文字见到了佛法的真意,所以就能“依旨行文,代佛宣法”了。
理明则言语道断,何言之能议?旨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思?明白了佛法的真理,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因为真理是离语言相、离文字相、离一切相的,什么语言都说不到这里;真理并不因言语而生,也不因无言而灭,而是本来现成、不生不灭的。
体会到宗旨,也就是证悟了真心本体时,心行就是心的一切功能,比如能观、所观,妄想、思量,一切识、一切智,山河、大地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此时的境界就是《证道歌》里写的“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这样的一颗心是任何观法都无法观察思维到的,所以说何观之能思。
证到了实相,就根本不用再去观,随处都可见。苏东坡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华严经》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处处都是佛的三身。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光明无尽,无尽光明,时时不离真如佛性,其境界真是难以言说,不可思议。
所以永嘉大师说,心言不能思议者,可谓妙契寰中矣!到了这个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契入万法的本源了,达到大乘佛法修行的最高境界了。寰中就是宇宙的中心,比喻极其重要、美妙的地方,因为这个中心是不可得的,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地方,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样子。如何才算契入了呢?证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契入了,说契入也无处可入,所以这个契入就叫做妙契。
讲到这里,观心十门就讲完了,永嘉大师把自己实证过程中的智慧结晶留给后人,就是希望我们相信佛法的真实不虚,希望佛法能在我们身上继续反射出无相的光芒,照彻自己、照亮他人,又无丝毫踪迹可寻。这样的光芒我们捕捉到了吗?其实根本不用去捕捉,只要你不再去观境,而是去观心,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境就是心,色就是空。乃至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每一丝晨雾、每一株小草,都是光芒万丈的我佛如来。
《禅修要义 第十一章 观心十门》全文阅读结束。